北平和平谈判时,城内还有国民党军队25万,有些是傅作义的嫡系部队,有些是蒋介石的中央军,那些士兵好改编,还有2个兵团司令和6个军军长的命运引人关注,他们中有人飞往南京,有人选择留下。
平津战役初期,傅作义的嫡系部队约17个师,大部分配置在平绥路东段和北平以西地区,主要是确保其西撤前往绥远的退路;而中央军包括第13军、第16军等5个军共25个师,主要驻扎在北平、天津。
傅作义决定和平起义,蒋介石的嫡系国民党第4兵团司令李文、第9兵团司令兼第13军军长石觉首先站出来反对,还有一个军长16军军长袁朴也是不同意改编,傅作义用飞机将他们3人送回了南京,13军军长石觉、16军军长袁朴是飞走的2个军长。
另外还有4个军长,35军军长朱大纯,35军是傅作义起家部队,35军在新保安被全歼,傅作义迅速重建35军,决定调262师师长朱大纯担任35军军长。但35军仅重新组建一个月后,就起义接受了改编。
朱大纯随后担任了解放军第49军第二副军长,1950年10月他到南京军事学院任战术教授会研究员,1958年被授予大校军衔,1969年10月离休,1991年8月19日他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85岁。
92军军长黄翔,建国后曾在傅作义主持的水利部工作过一段时间,后来担任政协委员、常委,他的业余爱好是摄影,晚年曾当过中国摄影家协会副主席,1990年1月26日病逝,享年85岁。
101军长李士林,北平和平解放的成功,他出力不小,算得上功臣之一,接受改编后调任四野13兵团副司令员。建国后,李士林来到张家口,在市政协、市水利局工作过,1958年他在张家口因病去世,终年60岁。
104军军长安春山。平津战役期间,104军在怀来、康庄地区被解放军歼灭,不久在北平重建,还是由安春山出任104军军长。不久,安春山跟随傅作义参加起义,接着他又赶赴绥远,与董其武一起组织了绥远的和平解放,随即留在绥远,担任过绥远军政委员会委员、绥远省人民政府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协委员、全国政协委员。1979年10月28日,安春山在北京因病去世,享年73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