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双目圆瞪,却呆滞无光,难掩疲倦之色。也就在拍下这张照片不久后,老人离开人世。老人去世的前一年,执掌大清47年政权的慈禧去世,老人去世3年后,延续276年的大清终结。
老人名廷杰,满洲正白旗人,瓜尔佳氏,也曾用自己的余生试图挽救大厦将倾的清朝。
身为旗人,当年他能从进士升任员外郎,已成为旗人中的佼佼者。在当时,越是那些普通旗人越不屑于走科举之路,越是上层旗人越羡慕那些能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旗人。
廷杰极其受朝廷的信任与重用,担任过官品不高但职位极重要的承德府知府,之后,加了一个肥缺的衔盐运使衔。
最为重要的是,他曾两度担任清朝“龙兴之地”奉天府府尹,后更是升任东北三将军之一的盛京将军,集财政与军事大权于一手。最终,1909年,这位清朝老臣死在了法部尚书任上,仅仅做了一个月。
二战时期,4名美军士兵正在欣赏一把外形奇特的步枪,枪管竟然是弯的。
太奇怪了!在枪管的前端,装着一个90度弯曲的枪管套件,桌面上还放着一个潜望镜组件。
这是从德军手里缴获的一把StG-44突击步枪,也可以叫转角枪、拐弯枪。人躲在墙角后面,不用将身体露出来,只需将枪管伸出去,就可以打击射击死角内的敌人。
其实,转角枪的出现,最早可以追溯到一战时期,当时澳大利亚军队就曾研制和使用过这种枪和组件。
到了二战时期,德军经常在巷战中使用这种枪。大幅降低了在巷战(或室内近距突袭)时的伤亡率。
据说,StG-44突击步枪被奉为AK47和M16的鼻祖,可以说是一把名枪了。它是世界上第一支使用中间威力弹药的自动步枪,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1903年大清温州政要和外国人合影。照片拍摄于1903年的浙江温州,是清朝温州政要与法国神职人员的合影。
前排C位的是浙江天主教区主教赵保禄,其左手边的是温州兵备道童兆蓉,前排最右边坐着的温州知府王琛,前排左一坐着的是温州永嘉知县秦国均,紧挨着秦国均坐着的是温州总兵刘祥胜。浙江是清朝税赋重地,也是清朝岁银的主要来源地,但是照片中的这些大清官员的状态和晚清国运一样,一个个都老态龙钟、无精打采的样子。
这张老照片拍摄于1947年,是“云南王"龙云和他的儿孙们在家中的合影。在云南一方独大的龙云,同旧时的帝王将相一样不可免俗地追求着家大业大、子孙满堂的生活。
龙云一生娶了四房太太,而这四房太太们,一共为他生了七个儿子和一个女儿。可谓“龙生八子女,各有大不同”。七个儿子有的继承父志,毅然从军,有的专注文职,他唯一的一位女儿龙国壁更是巾帼不让须眉,其作为在一众男儿兄弟中也毫不逊色。
1987年,法国影星阿兰·德龙首次来到中国,这是他在天安门广场上和一个武警战士的合影。
据说来之前阿兰·德龙以为中国到处都是一片红,所以特意穿了一身红衣裤。武警战士大概是第一次和外国大牌影星这么近距离接触,显得有点腼腆。
1935年11月8日,阿兰·德龙出生于法国巴黎南郊。1957年,他在电影《当女人卷入时》中出演了一个小角色,这是他的电影处女作。
由于青少年时期产生的暗淡孤独感一直伴随着阿兰·德龙,并渗透于他所扮演的角色,他的表演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深沉冷峻的风格。他一生扮演了无数角色,获得了多个终身成就奖。他曾被认为是全世界最帅的男人。
1975年,40岁的阿兰·德龙主演了电影《佐罗》。影片在法国上映时,观众反应平淡。1978年,中国引进了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第一批西方电影,《佐罗》是其中之一。
这部片子在中国引起了强烈反响,超过7000万人观看过此片,阿兰·德龙扮演的侠客佐罗,是第一个在中国拥有广大群众基础的超级英雄形象。
1930年代,这位大姐可不是在抽烟,而是在认真地工作。她在伦敦找到了一份可以养活自己的特殊工作,工作内容就是每天早晨用射豆枪朝工人宿舍的窗户发射干豌豆,直到确保熟睡的工人们都已经起床。
这份工作虽然很轻松,但也能让大姐每周挣6便士。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能有这样的收入已经相当不错了,难怪大姐这么显富态。
这张照片是在70年代,照片上是妇女因生活作风问题被在广众之下示众,被示众的妇女需要自己扶着快要倒了的高纸帽子,她脸也不敢露出来,她应该是为自己的所作所为非常羞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