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刘伯温死前留一计,苦了朱元璋,笑了李自成
创始人
2025-07-21 21:03:02
0

自古英雄辈出,然而能以德服人、以智励世者却寥寥无几。刘基,字伯温,青田人氏,乃元末明初"诸葛亮"之称的神机妙算之士。他虽身处乱世,却从未背弃自己的信念;他虽官居高位,却始终心系天下苍生。然而,在他辉煌的一生中,有一个秘密至今无人能够参透,那就是他的绝世兵书《百战奇谋》的下落。有人说,它被刘基付之一炬;有人说,它被其后人秘密传承。时至今日,它已然成为了一个亘古难解的谜团,一段千古流传的传奇。

浙西才子刘基的传奇人生

公元1311年,浙江青田一个名叫南田的小村落里,一位才貌双全的男婴降生。他的父亲刘爚是当地一名私塾教师,博览群书,尤其擅长研究易经与奇门遁甲之术。在父亲的熏陶下,刘基自幼便展现出过人的聪慧,5岁便能对诗作赋,10岁已能熟读儒家经典。

12岁那年,刘基参加秀才考试,一举夺魁。乡里乡亲无不交口称赞,纷纷道是"天降神童"。父亲喜不自胜,欣慰地望着茁壮成长的儿子,暗自期许他日后必成大器。

10年后,22岁的刘基远赴元大都(今北京),参加进士科考。此时的他,风华正茂,才思敏捷。殿试时,刘基对答如流,词藻华丽,令考官赞叹不已。一番激烈角逐后,刘基高中进士,名动京城。

然而,彼时元朝已处末年,政局动荡,纷争四起。刘基虽然学富五车,却求职无门。落拓之余,他在江湖游历,广交天下豪杰。

3年后,刘基总算谋得一官半职,出任江西高安县丞。他兢兢业业,为民解困,然而仅仅一年时间,便遭受地方豪强排挤,黯然离任。

此后十数年间,他仕途坎坷,数次遭贬。然而刘基并未灰心,而是将挫折化为动力。他深知"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的道理。他开始专心研读兵书谋略,尤其是《孙子兵法》与《六韬》,融会贯通,参悟透彻。

1360年,49岁的刘基结束了长达数十年的隐居生涯。经由故人宋濂的引荐,他带着自己的谋略和抱负,来到了朱元璋的麾下,成为这位新兴军事领袖的谋士。岁月磨砺下的刘基早已今非昔比。他以深邃的洞察力、高瞻远瞩的视野和缜密的谋略,很快赢得了朱元璋的信任与赏识。

朱元璋麾下群雄并起,而刘基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一颗明星。在朱元璋统一的战役中,刘基出谋划策,运筹帷幄,功不可没。无论是对陈友谅的围剿,还是对张士诚的讨伐,处处都能看到他的身影。朱元璋每次召开军事会议,总要首先询问刘基的意见。

1368年,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刘基荣升太傅、武英殿大学士,位极人臣。然而,这个曾经意气风发的布衣书生并没有因为升迁而迷失自我。他谦逊低调,淡泊名利,始终以谋国安民为己任。无论是朝堂之上,还是江湖之间,他都是一个令人尊敬的长者。

年过半百的刘基并未被岁月和权势所累。他仍然勤奋好学,笔耕不辍。闲暇之余,他酷爱吟诗作赋,留下了不少传世佳作。他还喜欢旅行,足迹遍布大江南北。无论走到哪里,他都能和当地文人墨客谈笑风生,一展风采。

1375年,已届暮年的刘基染上风寒。他知道自己大限将至,遂向朱元璋辞官归乡。临行前,他不忘为明朝的长治久安建言献策,字字句句都是肺腑之言。

告别京城,跋涉千里,刘基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故乡。乡亲父老夹道欢迎,热泪盈眶。而刘基却神色平静,泰然处之。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他早已看淡了世间荣辱。

临终前,刘基将儿子刘涟、刘璟唤到床前,语重心长地嘱咐了一番。他深知自己毕生的心血结晶——《百战奇谋》绝不能落入他人之手,否则必将殃及天下苍生。语毕,这位智勇双全的传奇人物缓缓阖上了眼睛,带着他的秘密与顾虑,远去了。

刘伯温的神秘宝典《百战奇谋》

相传早年刘伯温在青田山中游历时,曾在一处山洞中遇到一只通灵的白猿。白猿对刘伯温十分友好,竟献上一本泛黄的古籍。刘伯温接过书册,只见封面上写着"《百战奇谋》"四个大字,署名竟是汉朝名将张良。

当即,刘伯温惊喜交加。要知道,张良是汉高祖刘邦的首席谋臣,更是兵家的重要代表人物。相传他晚年隐居,潜心著述,但所著兵书却不知所踪。如今这本失传已久的奇书竟然就这样神奇地出现在自己面前,实在是天赐良机。

刘伯温小心翼翼地捧着这本奇书,如获至宝。他向白猿拱手行礼,许下"善加利用,绝不私藏"的诺言后,便带着这本书悄然离去。

此后数十年间,刘伯温手不释卷,对着这本《百战奇谋》反复研读。他将书中的谋略与自己的实战经验相结合,反复揣摩,终于参悟出了种种奇谋妙计。正是凭借这本书的助力,他才能在军事上独树一帜,令敌人闻风丧胆。

然而,刘伯温深知这本书的重要性,决不能让它泄露天机。尤其当他辅佐朱元璋打天下时,他对这本书的保护就更加小心翼翼了。每当夜深人静时,他都会悄悄取出这本书,在烛光下凝神阅读。即便是白天,他也会将书藏在贴身的衣袋里,时刻不离身。

刘伯温对这本书爱惜备至,生怕有人发现它的存在。即便是对他最亲近的两个儿子刘涟、刘璟,他也讳莫如深。他只是选择性地传授给儿子们一些皮毛,生怕他们不慎走漏风声。

有一次,刘涟不经意间瞥见父亲在看一本陌生的书册,好奇地凑上前去,想要一探究竟。没想到,刘伯温如临大敌,一把将书合上,严厉地呵斥儿子不得窥探。刘涟虽然疑惑,却也不敢多问,只得讪讪地退下。

事后,刘伯温心有余悸。他暗自庆幸自己藏书及时,否则后果不堪设想。他深知,这本书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落入奸佞之手,必会给天下带来灾难。他发誓,今生今世都要守护好这个秘密,哪怕付出生命的代价。

在刘伯温看来,能够完全理解和掌握这本书的奥妙,必须是真正的奇才异士。否则,即便得到书本,也发挥不出它真正的威力。因此,他立下遗嘱,绝不能将全书授予他人,即便是至亲骨肉也不例外。

岁月就这样悄悄流逝,刘伯温的心愿始终没有改变。直到临终前,他依然对这本神秘的《百战奇谋》念念不忘。他深知,这本书是他毕生的心血结晶,也是他留给后世最宝贵的精神遗产。他希望有朝一日,能有一位真正的奇才异士出现,继承自己的衣钵,将这本书的智慧发扬光大。而在那一天到来之前,他会用自己的方式守护这个秘密,直至生命的最后一刻。

刘伯温临终前的神秘布局

洪武八年(1375年)正月,刘伯温的身体每况愈下。他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便向朱元璋递上了辞呈,请求告老还乡。朱元璋虽然百般挽留,却终究无法让这位老臣回心转意。无奈之下,朱元璋只得批准了刘伯温的请求。

然而,朱元璋心中始终存有一丝疑虑。他担心刘伯温离京后会在老家密谋不轨之事。毕竟,这位得力助手掌握着太多军国机密,若是生出二心,后果不堪设想。朱元璋一面派人暗中监视刘伯温的动向,一面密谋伺机夺取那本他垂涎已久的《百战奇谋》。

刘伯温对朱元璋的想法了如指掌。在病榻上,他积聚了最后的力气,将两个儿子刘涟、刘璟唤到身边。只见他面色苍白,语气却无比坚定:"皇上对我的《百战奇谋》觊觎已久。此书若是落入他的手中,必会殃及天下苍生。为免后患,我已将它付之一炬,绝不留祸根。"

刘涟和刘璟大惊失色,慌忙跪地求饶。他们担心父亲此举会招致皇帝的怒火,殃及整个刘家。然而,刘伯温却淡然一笑:"皇上必会借故翻盖我们的宅院,意图寻找此书。你们切不可阻拦,更不可露出慌张之色。我已将毕生心血写就的另一部著作《郁离子》放在了书房明处。若皇上当真来访,你们只需将此书双手奉上即可。"

话音刚落,刘伯温便长叹一口气,缓缓阖上了眼睛。他用尽最后的力气,在儿子们的搀扶下,在旁人的见证下,在冬日的暖阳中咽下了最后一口气。

果然,朱元璋闻讯后快马加鞭赶到刘家,亲自督阵,将刘宅翻了个底朝天。然而,无论他如何搜寻,都不见那本《百战奇谋》的踪影。失望之余,他在刘伯温的书房里发现了那本《郁离子》。朱元璋狐疑地翻阅了几页,却只见一些街头巷尾、市井之徒的鸡毛蒜皮之事,完全不似军事奇书的模样。

失望透顶的朱元璋将《郁离子》随手抛在一旁,怏怏而归。回到京城后,他郁郁寡欢,夜不能寐。他总疑心刘伯温的神秘兵书已经外流,说不定会落入敌手。这个念头如梦魇般缠绕着他,直至终老。

而那本被朱元璋视若珍宝的《百战奇谋》,却再也没有出现在世人眼前。它仿佛随着刘伯温的离世而烟消云散,成为了一个永远的谜团。唯有刘伯温的子孙后代们心照不宣,秘而不宣。他们知道,先祖之所以布下这步妙棋,正是为了保护这本书不落入昏君之手,为天下苍生留一线生机。

岁月就这样悄然流逝。朱元璋统治天下,却终究没能得偿所愿。他就这样抱憾终身,带着对那本神秘兵书的无尽遐想和惶恐离开了人世。而刘伯温虽然官居高位,却从未真正得到君王的全心信任。他深谙权力的无常与生命的真谛,终其一生都在为匡扶社稷、造福百姓而奔走。

临终前的这步妙棋,既是他个人智慧的体现,更是他家国情怀的写照。他深知,惟有确保这本奇书不落入奸佞之手,江山社稷才能永享太平,黎民百姓才能世代安康。而他,也将在历史的长河中永垂不朽。

刘基后人的守护与传承

自从刘伯温去世后,朱元璋便对他的后人始终持有戒心。一方面,他忌惮刘伯温的才华与声望;另一方面,他又疑心刘家是否藏有那本神秘的《百战奇谋》。因此,朱元璋对刘基子孙的升迁极为谨慎,生怕他们掌握实权后会威胁自己的江山。

刘基虽然早有预见,临终前曾叮嘱子孙要谨言慎行,然而他的这番苦心并未完全如愿。刘涟当年曾不慎言及《百战奇谋》一事,虽然只字片语,却还是引起了朱元璋的疑心。朱元璋大发雷霆,将刘涟下狱,几乎置于死地。多亏宋濂等人多方求情,刘涟才得以保全性命,但从此再不得朝廷信任。

自那以后,刘基子孙几代人都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他们深知皇权之下容不得半点差池,即便是无心之失也可能招致杀身之祸。为了自保,他们选择韬光养晦,远离朝堂争斗。然而,他们心中始终铭记先祖的遗训,对那本奇书的下落守口如瓶。

时光荏苒,刘基后人虽然低调行事,但刘家并未就此没落。相反,他们凭借过人的才智在各自的领域默默耕耘,渐渐积累了雄厚的家底。刘基的孙子刘瑾更是饱读诗书,学富五车,在青田一带声名远播。

有一年,刘瑾无意间在家中的地窖里发现一个锈迹斑斑的铁盒。出于好奇,他打开盒盖,发现里面竟然是一本残篇断简。仔细辨认之下,刘瑾惊觉这正是爷爷刘基生前提及的《百战奇谋》中的只言片语。顿时,他如获至宝,连夜誊抄研读,竟有茅塞顿开之感。

原来,当年刘基在弥留之际,并没有真的付之一炬,而是撕下了书中的一些残页,巧妙地藏匿在密不透风的所在。他深知,纵使朱元璋搜遍刘宅,也绝不可能发现这些残片的踪迹。他相信,总有一天,后人能够领会他的良苦用心,重拾先祖的智慧宝藏。

刘瑾如获至宝,决定悄悄将这个秘密传给刘家子孙。然而,基于安全考虑,他并没有公之于众,而是故技重施,将誊抄的手稿藏于更隐秘的所在。同时,他约法三章:非刘氏嫡系不得观看,不得抄录全文,更不得外传。

就这样,《百战奇谋》的残卷在刘家悄然流传。虽然每一代只有寥寥数人知晓,却成为刘氏子弟的必修课。刘家子孙因此多才多艺,善于谋略,无论是仕途经商,还是治家处世,都游刃有余。

然而,知道的人越多,泄密的风险也就越大。有一次,刘瑾的侄子不慎在友人面前说漏了嘴。消息迅速传到当朝皇帝耳中。皇帝勃然大怒,下令彻查刘家,欲夺此书。刘家众人大惊失色,连夜商议对策。

最后,刘瑾当机立断,决定以假乱真。他伪造了一本残篇,故意留下破绽,引诱官府上当。果不其然,皇家军队搜到了这本伪书,还未及细察,就急不可耐地呈给了皇上。皇帝大喜过望,以为终于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奇书,殊不知这只是一本斫轮老旧的兵法罢了。

这个插曲虽然让刘家人惶惶不可终日,却让他们更加团结一致。从那以后,他们对先祖的遗训愈发上心,发誓要将这个秘密代代相传。直至今日,《百战奇谋》的残卷仍然藏于刘氏宗祠的某个角落,静待有缘人的发现。

结语:

刘基的传奇故事,是一部鼓舞人心的励志史诗。他虽身处乱世,却从未迷失方向;他虽饱经风霜,却始终坚守本心。他将自己的才智尽数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却从不求名利回报。他留下的《百战奇谋》,或许早已散佚于历史烟尘之中,但他留下的精神财富,却永远闪耀在华夏儿女的心中。

来自:

《中外历史故事无障碍阅读》

相关内容

高尔夫传奇泰格·伍兹将迎娶...
据美国体育媒体《Athlon Sports》6月29日报道,现年5...
2025-07-21 08:38:31
梧桐山上演高手对决,罗湖持...
7月19日,2025年“三国赤壁古战场杯”中国围棋甲级联赛(罗湖专...
2025-07-21 08:38:05
杨瀚森确认将回国征战亚洲杯...
7月20日,据央视体育消息,杨瀚森将回国打亚洲杯。 今天开拓者负于...
2025-07-21 08:37:58
“00后”求职流行“反向背...
“00 后”求职正流行“反向背调”。如今的 00 后在求职过程中不...
2025-07-21 08:37:31
18岁短跑田径运动员虞锦车...
据津云新闻7月20日报道,7月3日,短跑田径运动员虞锦车祸去世,年...
2025-07-21 08:37:15
这个夏天 多种新方式玩转京...
“星光·燕赵号”的文化元素 “星光·燕赵号”的沙发椅可以转向窗...
2025-07-21 08:36:21
贵州旅游3天报价花费多少,...
随着春天的脚步渐行渐远,我渴望在初夏的时节里,寻找一处既能欣赏自然...
2025-07-21 08:36:16
组团去重庆玩五天花多少费用...
重庆,这座充满魅力的城市,以其独特的山城风貌、丰富的历史文化和令人...
2025-07-21 08:35:29
福州市区优质普高分数线普涨
近期,福州市区的优质普高分数线呈现出普涨的态势。这一现象引起了广泛...
2025-07-21 08:35:13

热门资讯

原创 雅... 众所周知,世界上共有4大文明古国,分别是古巴比伦、古印度、古埃及以及中国。而我国的前面之所以没有加上...
86岁的“敦煌女儿”,深情寄语... 1944年,国立敦煌艺术研究所成立,结束了莫高窟400余年无人看管的状况,也揭开了敦煌文化遗产保护、...
原创 明... 导语 明十三陵坐落于北京市昌平区天寿山麓,自永乐七年(1409)五月始作长陵,到明朝最后一帝崇祯葬入...
原创 南... 自汉代以后,尤其是东汉末年开始,世家大族开始掌握朝廷政治走向,上品官员的任免权开始被世家大族所决定,...
全文!兵书《唐太宗李卫公问对》... 《李卫公问对》又称《唐太宗李卫公问对》、《李靖问对》,或简称《唐李问对》《问对》,是兵家著作。内容相...
原创 原... 世人通常把“张辽 乐进 张郃 于禁 徐晃”称为曹魏的五子良将,但从曹操用人的角度,如果要评曹魏的五虎...
原创 晚... 图为一组晚清时期的百姓市井生活珍贵旧照,本组老照片取景于晚清灭亡前十年,其中不但有晚清末年一位瘦弱的...
原创 北... 国徽这概念是清朝灭亡后,由北洋政府提出的,第一个国徽设计就是这样的,大家感觉如何? 而主持设计这个...
原创 毛...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网络资料结合个人观点进行撰写,请悉知。 1976年9月18日,北京人民大会堂内气...
原创 慈... 在中国历史的长河中,有一位特殊的女性统治者,她虽不是皇帝,却掌控了大清帝国近半个世纪。她就是慈禧太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