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二十年(1840年),英国人凭借坚船利炮,轰开了闭关锁国的大清王朝的沿海大门,这便是清朝由盛转衰的一个重要历史事件,中英鸦片战争。大清执政者是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即道光帝。此战两年零两个月,大清国被逼签下了近代史上第一个不平等条约——《南京条约》。
要强迫一个大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必须用武力把他逼到墙角,让他没有回旋的余地。但是有一点令人不解,彼时的英国人刚打到镇江,距离京城还有两千里地,也就是说道光帝等统治阶层还没有受到任何直接危险,清政府为何就干净利索就降了?难道道光帝真的认为大清国没有抢救的必要了?其实不然。
当时的大清还没有沦落的那种地步,虽然打仗带来的负担很大,但是大清咬咬牙还是承受得起的,道光帝之所以在英军攻陷镇江后投降,背后是大清一个难言之隐。
这场战争,在中国被称作“鸦片战争”,而英国人却将其称为“通商战争”。起因是英国难忍对华贸易一直是巨大的逆差,于是无耻地做起了走私鸦片的买卖,从清朝掠夺了大量利润。随后林则徐“虎门销烟”并根据道光帝旨意,宣布正式封港,永远断绝和英国贸易。此举激怒了英国毒枭,于是他们以通商为借口策动了这场对华战争。
鸦片战战争爆发之初,中方只视英军为蛮夷,认为不具威胁。林则徐也应对有方,派舰船与英军交战,先后共击毁英船11艘,英国人转而北上,1840年8月英国舰队开到了天津大沽口。本来主张战争的道光帝开始动摇,答应开放港口、割让岛屿,英国舰队掉头南返。他们本来就是以通商为目的,目的达到了,战争自然就不必要了。
1841年,因为道光皇帝的承诺无法兑现,英国人重启战端。英国人本来打算封锁中国沿海,广州、厦门、上海等地都被英军舰队封锁。但是忙活了将近一年,英国人才发现,切断海上通道对大清来说根本无关痛痒,因为清朝自视天朝上国,本就重农抑商,也不指望海上贸易活着,让英国人一阵头大。但是打着打着,英国人意外发现了大清的死穴:漕运。
在古代相对于陆路运输,水运以运量大和消耗低出名。早在上古时期,东南良渚文化先民就开始用竹筏运输物资。在没有畜力的时代,良渚先民利用当地河网密布的优势,利用竹筏运输材料。一个竹筏能搭载六七个乘客,算上操作者负重至少700斤,远超人力和畜力。正因为水运的优势,良渚古文明才能在生产力落后的条件下修建了大坝和古城。
唐宋之后,漕运更是维系诸多王朝的重要命脉,有“苏湖熟,天下足”的民谚。宋大中祥符年间,通过漕运每年有七百万石江淮米(宋朝一石约合59.2公斤)被送入开封。靠这些粮食,北宋才供养起首都圈的数百万人口。可以说,没有汴河这条运输线,就没有《清明上河图》中的繁华景象。
明清时代京城粮食要仰仗江浙地区供给,虽然海运兴起,但是粮食这种单价低、需求大的大宗商品,还是以漕运为主。镇江,是南北漕运的重要枢纽。京杭大运河南段和长江在镇江交汇,长江以南的货物全部都在这里中转。镇江和吴淞口已经失守,如果南京再被英国人攻占,南北漕运将被彻底切断,后果显而易见。
最直观的一点,清王朝的中枢——京城就会缺粮,不出半年就会饿殍遍野。而依靠运河而生的数十万人就会衣食无着,沿途城镇也会衰落,所以,攻陷镇江等地和攻陷京城的效果一样。这就好比一个人大脑陷入缺氧,机体也会逐渐坏死。因此对于清王朝来说,与其漕运被切断,莫不如痛快的签订条约。
事实上,英军进攻时,保卫镇江的军民也是最勇猛的,英军进犯每一步,均遭到了殊死抵抗。英军兵力强大,拥有大小船舰76艘,上载海陆军士兵1.2万多人,炮725门。镇江军则仅有旗兵1583名,面对强敌,镇江军民同仇敌忾,奋起抵御外寇。全城官绅、百姓捐银、捐铁、铜,兴修城池、铸造大炮、制作火筏,以备作战。妻送夫、母教子参加保卫战者,比比皆是。
奈何敌军势大,镇江失陷,守城官兵全部壮烈殉国,镇江百姓同样表现出了不屈的民族气节,仅有姓名可查的不愿受辱而自杀殉国的达140多人。此战,英军的损失也是鸦片战争历次战役中最惨重的。占领镇江后,英国人已经掐住了道光帝和清廷的咽喉,清廷只能俯首和谈,别说是不平等条约,就算是一坨S,清廷也只能吃下去。
(参考资料:《清史稿》、《论明清时期漕运兵丁》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