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能不能活命完全就看吕后怎么决定,因为刘邦对于韩信的态度是模棱两可。
在吕后搞死的人中,彭越比较惨,明明就已经没啥能耐搞事,结果还是免不了一死。
这其中最关键的就是刘邦是杀性上来了?还是刘邦认为彭越在政治上依然具有威胁性?
从事实来看两方面都有,那就是刘邦杀性上来,刘邦认为彭越具有政治威胁性。
这一点其实可以从刘邦对于彭越的态度。
史记彭越列传;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遗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於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彭越复谋反。
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其实刘邦对于彭越这种做法根本不意外,因为刘邦跟彭越之间的关系,并不是君臣关系,而更像一种政治合作者的关系。
所以对于刘邦来说,他刘邦跟彭越感情稀薄,关系高不成低不就,双方关系稳固性上并不强。
而韩信就不一样了,韩信是从项羽那里来投奔刘邦,韩信来投奔刘邦刚开始纯粹就是利益导向。
韩信觉得自己在项羽那里没前途没希望,又听说刘邦名声好,好说话。
所以韩信就投向刘邦,结果跟韩信自己期望的结果大相径庭,然后韩信就跑了。
韩信跑了萧何去追,在萧何稳住韩信后,韩信才跟刘邦谈论天下大事。
对于刘邦来说,他未必没有想刀项羽的想法,但从实际实力对比来说刘邦就是不如项羽。
而且刘邦的军队也不如项羽的军队能打,对于刘邦来说他手下不是没有敢拼命的将领。
但是嘛,敢拼命其实没啥用,北魏六镇之乱崛起的六镇军事贵族也是很能打,可是有些人在政治上没啥格局就在权力斗争中被人扫出局了。
历史上许多事实都证明了,敢拼命敢打是很好,但是没脑子真的很可怕。
所以对于刘邦来说,他需要有一个脑子有格局的将领来操盘全局,而且这个人各方面都很强。
好死不死韩信各方面都具备,但是韩信比较缺乏的就是伯乐。
韩信本人对此就特别了解,毕竟他在项羽的过得不咋样,到刘邦这里刚开始也不咋样,可是真接触刘邦后他对于刘邦就服了。
这种服,到韩信明明可以搞刘邦,但是韩信想起刘邦对他的知遇之恩,韩信就没啥造反的想法了。
所以对于刘邦来说,韩信这人太强,是他刘邦开启霸业的重要人物,如果缺乏韩信参与,刘邦就没那么容易顺风顺水。
所以刘邦对于韩信的态度是暧昧的,刘邦有没有想刀韩信的想法?
从政治上来说刘邦有,而且这个动机很大,反正对于刘邦来说杀一个功臣也是杀,杀两个还不是杀?所以彭越明明没啥威胁性,但杀了就杀了。
可是人呐,感情这东西往往都是复杂,对于刘邦来说他想,但是又不想。
对于韩信来说,刘邦是他建功立业的重要人物,没有刘邦支持。
他韩信大概默默无闻,熬不了几集就挂了,因为你再有才能没伯乐提拔,那你就是垃圾。
韩信投刘邦,更多还是争取一个好前程,但是刘邦第一次就把军队大权放到他手里,这种信任对于韩信是一种心灵震撼。
打个比方就是,你跟你老板说了很多话,你以为自己当个管理就完了,结果老板跟你说公司归你管了。
所以你想想这是一种什么操作。
而且韩信还是外来人,对于刘邦这种依托于乡里政治而崛起的人来说,他起家之地各方支持是相当重要的。
韩信比较瞎的操作就是他在政治上比较无感,对于刘邦来说大度这种东西是可以装的。
明明没那么大度,但是出于以后能够博得更多利益,就忍痛割让现有利益。
韩信在拿下齐国后,就有点其他心思,毕竟他韩信还是想建功立业封个王当当。
所以他面对齐王这个大位就没把持住,就跟刘邦叫板要齐王位。
刘邦打心眼里就不乐意,但为了更多利益,他忍痛割让了。
事后过河拆桥就是必然的,因为韩信的操作引发刘邦不满,他刘邦可以暂时压制这种不满,不代表会永远压制。
所以韩信被解除王位就是必然,但是要不要搞死韩信,刘邦又态度模糊。
毕竟刘邦跟韩信之间还是有感情的,双方还是有关系基础,如果韩信没那些小动作,刘邦其实对于韩信杀心不大。
撑死就是希望韩信当个富家翁就完了。
可是对于韩信来说,他刘邦言而无信,当初承诺都是骗人的。
所以韩信对于刘邦是有不满的,而且韩信在摆脱落寞期,经过一系列建功立业后他就飘了。
这就导致刘邦集团中未必就没有人对他产生不满。
可是当韩信成落地凤凰后,刘邦对于韩信就出于有杀心又没有杀心的状态。
总的来说韩信要如何才能活命?对于韩信来说老实本分未必不是一个保命的方法。
但是当时汉朝真正拿主意的不仅有刘邦还有吕后,在决定韩信命运上,刘邦吕后都有决定权。
要不就投吕后,给吕后当狗,指不定还能活,反正对于韩信来说要如何保证小命,这还真不好说毕竟决定他命运的人是两个不是一个。
投那个都是意味着死路一条,刘邦快挂的时候都爬起来要让人去搞樊哙,更何况他还没挂呢?
而刘邦对于韩信那种纠结态度,可以从刘邦得到韩信死迅的态度看出来。
汉书韩信列传;高祖已破豨归,至,闻信死,且喜且哀之,问曰:“信死亦何言?”吕后道其语。高祖曰:“此齐辩士蒯通也。”召欲亨之。通至自说,释弗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