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回顾我国近代发展的历史,屈辱与艰辛永远是脱不开的名词,在我国艰苦卓绝的发展过程中,无数将领士兵既是我们最坚实的前锋,也是强有力的后盾,为我国的建设事业添砖加瓦。
他们有的名传千里,有的默默无闻,但都是为了国家吃苦耐劳的勇士,而我们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粟裕大将就是其中一位。
俗话说:“虎父无犬子”,作为这样一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主要领导人,中华人民共和国十大大将之首的儿子,粟戎生显然也是一位为了中华之崛起而殚精竭虑的战士。
他也有着“愿得此身长报国,何须生入玉门关”的勇气,有着“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志向,有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的经历。他的一生,伴随着戎马与辛劳。最终为了国家而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白马金鞍从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戎生戎生,便是在战斗中出生的意思。伴随着抗日战争的硝烟与战火,粟戎生在1942年的江苏扬州出生了。从出生开始,粟戎生便在战斗中度过着他的童年。
与其他的小孩不同,作为粟裕的小孩,从小便受着身体与精神上的训练。粟裕对于儿子,是寄予了厚重的期望的,他也希望儿子能够继承自己的衣钵,今后能够保家卫国,成为国家所需要的人才。
粟戎生说:“父亲并不希望子女在安逸的环境中成长,哪里危险,哪里艰苦,父亲就想方设法要求子女去哪里锻炼。”粟裕总是利用自己的能力,将儿子送到危险的地方去锻炼,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正是这些九死一生的经历,正是因为这些艰难险阻的考验,粟戎生才有了常人没有的胆识与卓见。
当兵,一直是粟戎生的夙愿。他在哈工大学习了导弹专业,在毕业后,许多同学选择了去单位,去机关,去做教员,去过上衣食无忧,平平安安的生活。
可是粟戎生却与众不同,他没有选择旁人眼中安逸的生活,他选择了上前线,奔赴一线当兵,用自己的力量来保家卫国。
粟裕曾告诫自己的儿子:“做兵,就要从头做起。”父亲的教诲总是萦绕在粟戎生的耳畔,此时抗美援越的战争正在轰轰烈烈地打响,渴望建功立业的粟戎生虽毕业于哈工大这样优秀的大学,却仍选择到了云南援越抗美前线的一个导弹分队。
从战士到排长,粟戎生一干就是四五年。在这里,环境艰苦,战火纷飞,在战场上一不留神就会顷刻间在炮弹与枪火下命丧黄泉,他说:“前线的生活是很紧张的。敌情多时,每天要有4次以上的战斗警报。谁也不能远离阵地,警报一响,就拼着命跑到战位。”
这就是前线的生活,云南的环境不似北平那边,阴晴无定的天气使得战士们苦不堪言,在生活与作战中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同时粟戎生本人也是一个朴实善良,善于学习,乐于助人的将士。在云南的战场上,他总是运用自己博学多智的头脑,教导战士们自己的专业知识,教会他们如何运用导弹来给敌人们毁灭性的一击。在战斗生活中遇到了不明白的问题,也不耻下问,向老将们虚心求教。
从新兵到排长,粟戎生总是踏踏实实,一步一个脚印,他走出的每一步都是伴着自己的踏实苦干所换来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粟戎生在云南抗美援越战斗经历了四五年,终于,在1969年,宝贵的机会来临了,他本有机会结束他的军旅生活,回到安稳的内陆,以他的学历和资历,完全可以坐上很好的交椅,过上令人羡慕的优渥生活,可是在这战火纷飞的国际环境中,即使是片刻的安宁也不曾拥有。
粟戎生刚从部队调回内地,以为能够开始过上安稳平安的日子,再也不用经历了战乱的噩梦,可是战火却再度袭来。
此时中苏边境的形势再度紧张起来,战火在珍宝岛上熊熊燃烧。粟裕当然是希望儿子能够报效祖国的,所以,他再一次将自己儿子送往了前线,让他在前方发光发热。
粟裕戎马一生,为祖国的伟大事业捐献了自己宝贵的青春,付出了满腔热血,而他的儿子,也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样:戎生。戎马一生,也过上了和父亲一样杀敌立功的军旅生活。就这样,满怀雄心壮志的粟戎生踏上了北行之旅,这也是他第二次上前线。
在北方,战场上的生活条件比南方还要苦得多,粟戎生后来回忆道:“粮比例大,蔬菜供应较差;气候恶劣,干燥、严寒,需要有坚忍的毅力。我都顶过来了,一点一滴按照父亲的要求去做。”
不论何时,父亲的教诲永远如同月亮一样在粟戎生的头顶照耀,为他指明方向,即使是在最艰苦的绝境下也未曾放弃过希望。爱国的旗帜永远在他的心中高悬,他的心中始终飘扬着真挚的爱国之情。
在北方,无数危险的作业等着他们的部队,他们需要打坑道,可这是一件十分危险的工作。破烂的石质使得塌方肆虐,作业的地方甚至危险过战场,一次小小的偏差可能就会使得石块轰然倒下,威胁到所有将士的生命。
在作业中,粟戎生总是亲力亲为,父亲曾经教导过他要爱惜战士们的生命。每个战士都不是草芥,人命的价值不是金钱能够衡量的,粟戎生比谁都清楚生命的分量。
在排险中,他总是身先士卒,知道确认完全安全,才会让战士前来。上天是眷顾他的,在三年的施工中,未曾有过一起伤亡事故,所有将士最终全部平安归来,这也是粟戎生出色领导的成果。
封侯非我意,但愿海波平
在粟戎生戎马一生的生涯中,经历了无数的战斗,最不愿放下的竟然是腰间的手枪。在他五岁那年,父亲就送过他一把小手枪,这把小手枪虽没有什么实际作战能力,却作为象征一直印在了他的心中。他成为士兵,保家卫国的梦想便在那时悄悄埋下了种子,并且逐渐开出花来。
在数十年的战斗生涯中,无论是当兵,还是后来成了高级指挥员,他的腰间总是别着一把枪。
枪,成了陪伴他战斗岁月的必需品,陪着他成长,陪着他战斗,陪着他九死一生,陪着他功勋满盆。慢慢地,陪着他的不仅仅只有枪,还有他引以为傲的炮弹、各种陆地武器。但是不变的却是他对祖国的一片赤诚之心。
在粟戎生的生涯中,他放弃了本可以选择的安逸生活,选择了奔赴一线,亲力亲为,用自己的双手来实现自己的夙愿。
或许在旁人的眼光中,粟戎生只是被父亲粟裕一手推上了前线,但是实际上他做出的每一个选择,都是不违初心,是遵从自己的内心所踏足的道路:不求功名利禄,只求祖国繁荣昌盛。
小结
“一身报国有万死,双鬓向人无再青”,在中国的历史上,能人将领层出不穷,他们总是为了我国的发展而奉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而我们生活在这样一个和平安全的中国,是脱不开他们的功劳的。
对于每一个保家卫国的将士,我们都应该怀揣着敬意,同时也不要忘了就算在现在的环境中,也要树立一颗爱国的心,永远不要忘记我们脚下这片古老的土地还需要我们自己来守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