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帝(胤禛),清朝的第五位君主,在任期间,曾经为清朝社会的发展,做了巨大的贡献。不过,很可惜,这位国君寿命也不长,58岁便告别人世。
(雍正帝 胤禛)
一直以来,人们对雍正帝的继位有各种猜测。
1.胤禛,一个颇富心计的人
作为排行老四,一个夹在中间的人物,胤禛深知,再怎么换太子,都轮不到自己,所以最早的时候,胤禛对皇位并不感兴趣。他只是想当好臣子,辅佐太子。
后来,因为“八爷党”的形成,胤禛的地位变得更加没有威望。不过,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奢望能够当上太子,毕竟宝座离他太远,一旦刻意谋取,成功还好,若是失败,只怕连亲王都没得做。
为此,他非常聪明,不仅处处维护太子(即便太子被废时,也是他站出来替说好话),还和
胤禩
等人搞好关系。
(胤禛行乐图)
再后来,太子胤礽二次被废,阿哥们都深知,胤礽肯定没有再被复立的可能,为此大家都对太子宝座虎视眈眈,争夺一度白热化。
此时,胤禛看到这点,也开始蠢蠢欲动。不过,由于自身力量比较弱,根本没有什么威望,所以他只好偷偷观察,不露声色,但是心中早有各种盘算。
明地里,他积极搞好和兄弟们的关系,对对手皇八帝胤禩的身边人,他也是既不作对,也不曲意奉承。
(胤礽和胤禛剧照)
平时,还表现得非常听父亲的话,以表忠孝。与此同时,还极力表现出各种勤奋上进、关爱老幼,与大臣友好相处的能力和才干。
当其他的皇子都在为权力和地位争得鱼死网破的时候,他只等坐收渔翁之利。
从中不难看出,胤禛其实是一个深藏心机的政治家。
2.康熙晚年撒手人寰,继位之争的谜案
康熙晚年,看到自己的儿子们为了皇位而争得不认亲情血脉,抑郁成疾,撒手人寰,留下了那么一句空悲切的话语:
“日后朕考终,必至将朕躬置乾清宫内,束甲相争耳。”
大致的意思就是将自己自喻为春秋五霸之一的齐恒公:齐恒公年老的时候,5个儿子也是争位夺利。直到他去世的时候,也没有人给他收尸,尸体整整放了67天都没有入殓,以至于蛆虫都爬到了窗外……
可以想象,那是一种多么可悲凄惨的情景?也可以想象,晚年时的康熙,内心有多么绝望和凄苦。
(仅为配图)
最终,康熙死后,胤禛登上了皇位。不过,关于胤禛继位,外界一直持有各种猜测,如什么
遗诏继位说、无诏夺位说以及改诏篡位说
等等。
另外,甚至还有人说,是丰台大营的军队人数,成了雍正帝成功继位的关键。
姑且不说前面三种常见的继位谜案说法,就单纯看着丰台大营的说辞,就有些偏离了事实。
3.清朝时所谓的丰台大营军队,是子虚乌有的产物
的确,不可否认的一点是,手握军权,确实对争夺皇位有很大的帮助。
但是,对于题主所言的这个所谓的丰台大营,其实不过是
二月河的小说《雍正王朝》编写出来的子虚乌有的产物
。
在清朝,丰台大营是不存在的。最早在丰台驻扎大规模军队的,时间得晚于清朝,为民国时期。
在《雍正王朝》电视剧中,丰台大营位于北京城外西南方,驻扎部队约6000人。不过,这个数目也并不准确,因为一般情况下,清朝重要的省直隶驻防大多也就4000千人。
那么,京城周边大概是驻扎了多少兵力呢?
根据历史,满清入京时,将京旗部队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分配在皇城内,一部分驻守在京城之外。后来,随着时间的推移,八旗渐渐转移到城外驻防,之后又在兵种编制的不断完善下,有了
骁骑营、步军营、虎枪营、火器营
等。
康熙晚期,京师周边驻扎的部队,约为十万左右。
小结
胤禛的继位,确实和军权有很大的关系。不过,根据历史资料可以明确知道的是,相对于最大的对手胤禩来说,胤禛还是占了极大的优势,因为胤禩即便有当储君的野心,他的党羽以内阁大臣为主,如此一来,一无实权,二无兵权的劣势,明显已经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