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12月25日西方世界的各国领导收到了最好的圣诞礼物。那柄悬在他们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消失了;那个号称一周荡平欧洲的军事集团,崩溃了;那颗闪烁着璀璨之光的红星,暂时熄灭了。
这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结束,旧势力重新爬上了这片土地。国际共产主义也遭受到了毁灭性的打击。时光荏苒,30年的光阴,一瞬即逝。当我们重新追忆这个迷途的老大哥,总会为她感到惋惜。
很多人认为苏联的崩溃,是因为改革的失利,侵略性的扩张,无休止的军备竞赛,还有对社会主义的背叛。但这些都不是全部,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联盟大厦的辉煌离不开设计她的巨匠,也离不开一砖一瓦将她建筑的凡人,而一旦失去构建他的凡人,便是树大无根,表象再怎么强大,也只需要一个不起眼的风暴,便可令她分崩离析。要真正探索苏联解体的深层原因,还要追根溯源,在历史的长河中探寻真相。
1918年伴随着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将人类带入了一个全新的纪元,这个尚在襁褓中的新生政权几乎在一开始就面临着夭亡的危险,国内外反动势力相互勾结,党派内部意见不一,但最终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下,苏俄还是取得了最终的胜利。
3年内战之下,进一步恶化了苏俄的社会经济。新经济政策应运而生,探索出了一条合适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途径,但却在不经意间,埋下了一颗暗雷。
1920年的苏俄初期,从中央到地方一级的腐败体系已经相当完整,大批官员,或许是从群众中来,但他们却不愿回到群众中去,苏俄最高当局也尝试过补救,例如列宁本人的工资,甚至低于普通工人的工资,仅为500卢布,而当时苏俄工人的最低工资都不得低于600卢布。同时打击贪腐,消减特权,提拔在民众中有良好口碑的党员干部。
但1924年1月21日列宁逝世,苏联的领导人换成了斯大林,为了确保快速地完成工业化,以应对风云变化的国际形势,斯大林建立了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为了确保党内意见的统一,强调高度集权,同时开展大清洗。这虽然帮助苏联快速地完成了工业化,但是也使高级干部把握了大量的特权,使这些领导干部与民众间产生了无法跨越的沟壑,大清洗葬送了大量的优秀干部,使苏联在与德国开战初期几乎无可用之将。尽管斯大林本人十分清廉,留下来的财产寥寥无几,在战争期间更是放出了:我不会用元帅换士兵的言语,最终导致了自己被俘的儿子遭纳粹杀害。
可惜,并不是所有人都是圣人。斯大林将太多人想的和自己一样无私,却没想到有的人会为了一己私欲而背叛曾经的理想。
大清洗是斯大林洗不掉的污点,但这都不影响他是一个伟大的领导者,是斯大林模式让苏联拥有了未来对抗150个德械师的工业基础。个人崇拜固然导致了专权,但也确保了斯大林模式在特定时期的正确实施,让苏联在抗击纳粹时拥有了更强的凝聚力。尽管在银幕上美国消灭了99%的德军,但在现实中,苏联累计消灭俘虏德军达540万,外加百余万德国仆从国军队,且大部分为精锐,而美国是1944年才参加的欧洲战事,共计消灭俘虏81万德军,两相对比,高低自现。历史虚无主义,永远也掩盖不了真相。无论是对个人还是对于国家,不能因为过错而否认他的功绩。
二战时期,政委需要在胳膊上系上红带子,带头冲锋,这项政策极大地鼓舞了苏军的士气,但也进一步消耗了那些本就在大清洗中流失的政治才干,使得战后特权阶级更加稳固地把控着国计民生,而斯大林模式自身的弊端又恰好被战后的重建效果所掩盖。这一切,直到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将其揭穿,全盘否定了斯大林模式,不久后,这也成了中苏关系的一道裂隙。
赫鲁晓夫上台后便开始打击国内的特权阶层消减特权干部轮换,但这些都未能奏效,对斯大林模式也只是小修小补,且赫鲁晓夫本人对于整个局面缺乏正确的认识。虽然他也确实关心着民众的生计,在他任内,农民的权益大幅提高,仅牲畜和家禽产品价格收购指数就提升了45倍。同时斥资67亿卢布,在西伯利亚大面积垦荒,尽管垦荒严重地破坏了苏联远东地区的生态环境,但历史总是有两面性的,1954年到1978年苏联有近48%的粮食生产自垦荒区。但由于赫鲁晓夫的想法忽视了自然规律,在寒冷的西伯利亚推广玉米种植,结果只能是颗粒无收。
如此荒唐的玉米运动,用通俗的话来讲,就叫人菜瘾大。赫鲁晓夫尽管犯下了很多错误,但他也不失为一个关注国计民生的领导,从打击特权阶级,保障农民收入,大力垦荒,发放“赫鲁晓夫楼”,也可以看出这一点。
但盲目的改革最终失利,对特权阶级的打压也不彻底,赫鲁晓夫最终在1964年黯然下台,而他的继任者,终将苏联彻底推向了无法回首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