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臣秀吉时期的日本攀上了火药科技树,靠着火绳枪暴打了朝鲜军队,但在和明军PK时丰臣秀吉的大军就尽显穷酸本色。整场战争下来日军的火炮发威的次数极少,只能靠火绳枪和明军的火炮对射。
这个原因主要有两个,第一就是日本很缺乏火药,在火药生产上远远比不上明朝。日本硫磺不缺,也不缺木炭资源,但它严重缺乏硝石。硝石在16世纪的日本非常昂贵,本愿寺的老大证如给幕府将军献礼也只能送上四五斤硝石,珍贵的好比是金沙,而明清时期中国硝石加工价格不过是每百斤五两银子。中国在19世纪以前具有火药生产上的巨大优势,这是当时的人们都知道的事实,并加以利用。明朝一建立就垄断了火药和原料出口,还骗朝鲜说硝是从海水中提炼的,把硝的提炼当作国家机密。朱元璋朱棣父子还对朝鲜半岛实行硝石出口限制,只有需要朝鲜对抗倭寇时才有所放松,向朝鲜一口气出口了十万斤硝石。
日军主力加藤清正的第二军就非常缺乏火药材料,加藤清正买硝石经常时扣扣索索地进口数百斤,最大一次也不过进口了5000多斤。而当时的火绳枪火药用量是一发子弹三钱火药(11克),加藤清正制造出上万斤火药就能让部下打上几十万枪。但如果用这些火药发射大个弹丸,那就是杯水车薪了,明朝常用的铜发熕火炮每发射一个四斤重的弹丸就需要火药两斤,威远炮打出一个三斤六两的铅子就需要六两火药,上万斤火炮真打不了多少炮。
明朝到了崇祯年间也能在火药生产上碾压日本,王恭厂和盔甲厂两厂每年生产“各种铅弹40万枚、各种火药36万斤、药线30万条”,北京九门还常年储存着32万斤火药,加上地方上的火药,明朝即便到了日暮途穷时也有百万斤的火药。所以不差火药的明军火炮众多,缺乏火药原料的日本在19世纪前主要玩火枪。
日本缺乏火炮的第二个原因就是科技树点歪,金属生产科技善于锻造,不善于铸造。铸造就是是将液体金属浇铸到与零件形状相适应的铸造空腔中,待其冷却凝固后,以获得零件或毛坯的方法,铸造工艺是大型炮管出现的基础。锻造就是利用各种手段对金属坯料施加压力,优化金属的性能,这方面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千锤百炼的日本武士刀。
日本没有经历过完整的青铜时代,在铁器时代早期还要大量从中国和朝鲜进口铁器,然后再由本国的工匠锻造成了自己的刀剑。中国不但诞生了辉煌的青铜文明,还在汉代就掌握了球墨铸铁、白口铸铁等铁器铸造技术,在科技树上远比日本完整。日本古代缺乏铸造技术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他们的铜钱铸造,日本虽然在唐朝时期就山寨了中国铜钱,但本国的铜钱铸造技术非常差,在整个战国时代日本都在使用永乐通宝,直到1625年以后日本才开始大规模铸造自己的铜钱。在19世纪以前,日本自产的大型火炮一贯目(弹丸重一贯3.75kg)芝辻砲就是用锻造的方式制造的。锻造工艺也能生产火器,但产能远远比不上铸造工艺。
日本人从葡萄牙人那里得到了锻造火绳枪的技术,但用铸铁制造大炮的技术葡萄牙人也不会,所以日本人自然也不会。加上本国火药产能差,日本在壬辰战争中就只能用工事加火枪的方式对抗明军的火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