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建设是上世纪六十年代,在我国中西部地区展开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次大规模建设,其中涵盖了国防、科技、工业、能源和基础设施建设等多个领域,
从1964年至1980年,贯穿三个五年计划的16年中,国家在属于三线地区的13个省和自治区的中西部投入了占同期全国基本建设总投资的40%多的2052.68亿元巨资;400万工人、干部、知识分子、解放军官兵和成千上万的民工,在
“备战备荒为人民”、“好人好马上三线”
的时代号召下,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建起了1100多个大中型工矿企业、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
在我国的中西部地区形成了较为完备的工业体系和交通等雄厚的基础设施,为中国中西部地区的工业化做出了卓越贡献。
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是在当时战争乌云笼罩下形成的,体现的是
“以战止战”、“不战而屈人之兵”
的战略思维。
汉中北依秦岭、南屏巴山,地处战略纵深地带,地形要冲,地理条件优越,山川交错,气候温和,物产丰富,水资源充足,成为了中国三线布局的重点地区。
60年代中期鉴于当时的国际形势,毛主席提出:将沿海及一些中心城市的工业及军工科研单位迁往内地。一批又一批的三线建设者响应毛主席号召,来到了这个位于秦岭脚下、巴山深处而今最具历史文化魅力之城——陕西汉中,两汉三国真美汉中!这里诞生了一大批三线企业:这里有中国航空航天事业的中坚企业——陕飞集团(当时叫彤辉);有中国机械工业的骨干汉江工具厂、汉江机床厂、汉川机床厂等;隶属于核工业部的405、813厂;更有北京大学在校长周培源的带领下在这里创办了北大分校(对外称653),也曾在这里从事科研教学!(1977年迁回北京)这些肩负着共和国重托的三线企业,40多年过去了有些依然在市场经济的锤炼中发展前行,为《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实现而努力奋斗!也有个别一些三线企业,被市场经济所淘汰!
怀揣三线情怀,走遍汉中三线企业,探寻三线建设者足迹成为了我2022年,人生的一个小目标!我走遍汉中三线企业,就是用自己的双脚走进曾经的共和国发展历程中浓妆重彩的三线建设遗迹,用我的视频记录再现当年三线建设的火红场面!用我的这些三线企业的视频故事,给那些曾经在此工作学习生活过的朋友,带来一些心里的慰籍是我的初心!也隧如我愿,2022这一年,我对汉中的各县区的三线企业进行了系统的探寻和摄录,从汉台区、到南郑、勉县、城固、西乡、洋县。我对我认知范围内的三线企业进行了空中航拍、地面摄录。我收到了广大粉丝朋友的点赞、留言、评论和私信!和他们的交流中,我感受到了自己做汉中三线企业视频版的意义和价值!
我是一个“知行合一”的人,走遍汉工三线企业也是在我近年来对汉中三线企业的陆续报导中才建立起的“小目标”,我从2016年涉足无人机开始,从第一台零度公司的DOBBY口袋无人机玩起,我陆续用QQ空间日志、美篇的图文形式发表了一些三线企业的文章,当然,这些也主要以图文的形式记录了这些三线企业的曾经风貌。后来,随着无人机功能的日益强大,我开始了汉中三线故事视频版的创作,开始用抖音记录讲述汉中三线企业故事,去年进军西瓜视频开始了真正的视频版的汉中三线故事的讲述。
2022这一年,因为我的汉中三线故事的航拍视频,客观上触碰了“国安”禁区,给自己带来了一些小麻烦,在接受别人的质询时,问我为什么拍摄这些三线企业,我的回答是因为一种三线情怀,因为我也是一个三线子弟,隋父母从东北来到了汉中,因为我的成长经历就是在这样的三线圈子里。另外,随着自己认识的变化,我们除了为自己生存的工作之外(当然这种工作也只是养家糊口的经济需要)一个人能给除了家庭之外的社会带来些什么呢?!走遍汉中三线企业,创作系列汉中三线故事,这也算是我回馈社会的一种方式,自认为更有意义的一种生存方式吧!
截止2022年岁末,我认知范围内的汉中三线企业,还有一些,因为疫情原因未能走近!这里有勉县的汉钢、九冶,略阳的略钢和略电…算是一个小遗憾留给未来吧!欢迎大家为我提供更多的汉中三线企业信息。
于我而言,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并且我也是把探寻汉中三线企业作为我自驾之旅的一种模式,放松身心寓教于乐的一种新模式。
我在网上搜集整理了有关汉中三线建设时期的一些往事,分享给大家!
1965年,中央军委国防工业办经多方勘察筛选,确定汉中为国家“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1965年3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批准了《国防工业在二、三线地区新建项目布局方案的报告》。从此,全国的“三线”建设全面启动,汉中的“三线”建设正式开始。
1964~1975年,在汉中先后建成了阳安铁路、周城公路,改建了西万公路,以及国防军工、科研、航空工业、核工业、机械工业、冶金工业、化工工业、建材工业、电力工业等比较齐全完整的工业体系。到1970年,全地区基本建设投资增加到20亿,占陕西省基建总投资的50%,共安排项目62个。建成中、省84个项目,其中大中型项目62个(不含地方工业项目)。完成总投资53.1亿元。
主要项目有:
阳安铁路建设。1969年10月始建,西起宝成铁路的阳平关车站,自西而东经宁强、勉县、汉中市、城固、洋县、西乡至安康,与襄渝铁路相联,全长358公里,总投资11亿元,跨越嘉陵江、汉江共计27条江河。1971年10月建成通车营运,1978年9月全线实现了电气化。
公路建设。周(至)城(固)公路(108国道部分路段)北起周至县城,越秦岭,经佛坪、洋县至城固县城南与汉(中)白(河)公路相接,全长257公里,汉中境内长160.4公里。1966年初周城公路被列入国防公路,1969年11月动工,1971年6月基本竣工。西(安)万(源)公路(210国道部分路段)。1966年改建,汉中境内由西乡县经镇巴县至四川省万源县,全长165公里。
电力工业。1968年2月,水电部筹建“略阳火电厂”,1972年2月建成投产。总投资1.1亿元,生产规模为20万千瓦,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保障了汉中“三线”建设和工农业生产、社会生活用电。
航空工业(012基地)。汉中航空工业基地,是国家航空工业部(原第三机械工业部)的第二套航空工业基地,又是国家唯一的生产大型运输机基地。1964年10月开始筹建,1965年10月,国防工办、航空工业部下文通知,汉中为“歼击机”生产基地。1969年11月,中央军委国防工办决定汉中为“大型运输机”(运-8)生产基地,并列为国家第四个“五年计划”的重点建设项目。至1979年,形成了大型运输机生产能力,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基地所属的22个厂和企事业单位,分布于汉中市、城固县、南郑县、勉县、洋县、西乡县、宁强县。1975年12月,基地累计完成投资11亿元。1975年12月29日,我国第一架自行设计、独立生产的大型运输机在汉中诞生。1980年,运-8飞机投入批量生产。1985年,运-8运输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位于南郑的南峰机械厂职工医院
南峰机械厂家属区一隅
洋县马畅镇307厂
307厂家属区一隅
西乡沙河坎296厂
位于南郑的东方仪器厂57号
军事工业。总字791部队隶属于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参谋部。1964年8月始建,1965年10月“甲区”竣工投入使用。1971年10月地面工程的“甲、乙、丙区”全部竣工,洞体工程因故停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炮兵部队建设工程,1969年8月始建,1974年11月竣工投入使用。
核工业。核工业部(第二机械工业部),1969年5月始建,内迁5个项目,即405厂、813厂及所属的地质勘探214队、21建设公司、23安装公司。405厂(对外称胜利机械厂),1969年10月始建,总投资12亿元,修建有直通厂区的专用公路和专用铁路线一条(12公里),1974年建成投产。813厂(对外称向阳机械厂),1969年10月始建,总投资6亿元,修建有直通厂区的专用公路,在汉中褒河火车站修建有专用铁路货场。
洋县的405厂
洋县的中核21公司
21公司漏天电影广场
南郑圣水镇的813厂空中航拍
南郑813厂职工医院
813厂向阳社区小广场
国防科研。国防科委第十研究院(对外称809部队),1968年5月始建,1972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主要从事“低温、超导”科研生产。基建总投资为3500万元,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国防科委第十五研究院(对外称825部队),1968年1月始建,总投资1.1亿元,总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建成由厂区至主干线公路15公里、1万平方米的生活用房和施工电源,1977年离汉迁天津。
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北京大学汉中分校(对外称“653工地”),1966年5月筹建,1972年10月竣工投入使用,总投资2000万元。学校设有无线电系、雷达系、物理系(包括核反应堆)、力学系。1977年5月迁回母校北大。
北大汉中分校(653)
北大汉中分校实验室遗址
而今的陕西理工大学北校区
机械工业。国家第一机械工业部(对外单称65号信箱),在汉中筹建8个项目:汉江机床厂(1965年4月建)、汉川机床厂(1965年10月建)、汉江工具厂(1968年初兴建)、汉江铸锻件厂(1970年3月建)、海红轴承厂(1966年由哈尔滨迁来)、汉中配件厂(1966年5月由河南洛阳迁来)、汉江职工医院(1971年8月建)、陕西省机械工人技术学校(1972年10月由咸阳迁来)。
位于汉台区宗营镇的汉江工具厂
汉台区河东店镇的汉川厂八角楼餐厅
三厂的红肠
汉江四厂子弟学校
汉川厂生活区
位于勉县的海红轴承厂
海红厂的拐八楼
海红厂家属区一隅
汉江油泵油嘴厂已经被林立的高楼包围在了城市内
冶金工业。汉江钢铁厂,1969年8月建,总投资2.6亿元(不含铁路专用线和矿山部分的建设),总建筑面积58万平方米,生产规模年产钢350万吨。矿石贮量2.5亿吨,品位32%。1975年移交省直管,规模相应缩小。略阳钢铁厂,1969的10月始建,1972年10月竣工投产,总投资7500万元,年产铁15万吨,钢10万吨,钢材8万吨,总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八一铜矿(陕西铜矿),1967年4月始建,1970年10月竣工投产,总投资2000万元,日产原矿石5000吨,年产粗铜矿粉2600吨,净铜矿粉2100吨,矿石品位为2.6%,总贮净铜5万吨。1978年移交省冶金厅直管。陕南石棉矿,1969年8月始建,1977年底移交省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