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的长河中,1644年3月,李自成的大顺军攻破了京城,崇祯皇帝在煤山自缢,标志着明朝的终结。然而,朱元璋当年设立藩王的智慧在这一刻发挥了作用。南方广袤,福王、唐王、桂王相继称帝,成立了南明政权,为后世所称道。然而,这其中以福王政权最有可能扭转乾坤,可惜由于内耗不断,仅仅维持了一年就被清军攻破。永历政权存在了16年,是南明各政权中抵抗清军时间最长的,然而朱由榔的懦弱导致明朝失去了最后一次扭转命运的机会。
当然,除了福王这类坚守的藩王,还有许多朱姓王爷面对清军入侵选择了投降,如潞王朱常淓,差点被史可法拥立为帝。然而,有一位藩王的表现却远远超越了其他。他就是鲁王朱以海。
鲁王这个封号并非本属于他,但在明朝灭亡前,清军绕过长城攻入山东,他的哥哥朱以派人自杀殉国,死里逃生的朱以海继承了爵位。然而,这位王爷并没有过上安逸的生活。李自成攻入北京后,朱以海流落到了浙东。清军南下后,各地藩王纷纷称帝开国,朱以海也得到了浙东义军的支持。但朱以海一生只当过半个皇帝,因为他始终自称监国,并未登基为帝。尽管名不正言不顺,朱以海被誉为明朝最坚定的藩王之一。
浙东一直是抗清的前线,而朱以海的行动轨迹始终都在一线战场,这在许多藩王中都是难得的。更为可敬的是,清军在俘虏了朱以海的家眷后,试图用此威胁逼他归顺,但这位王爷却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清军的降诱。仅仅这两点就足以令人佩服。
然而,朱以海的时运似乎不佳。他首次称监国时,恰逢位于他大后方的唐王先于他称帝,并赢得了各地的支持。唐王政权覆灭后,朱以海第二次称监国,但又遇到了桂王的继位。尽管如此,这位王爷一直以中兴大明为已任。在浙东和福建相继失守后,他南下投靠郑成功,在金门安家。由于郑成功是唐王所封的国姓爷,对待朱以海也只是以宗室身份相待。然而,郑成功去世后,朱以海失去了基本的生活保障。金门这个地方不产米,只产红薯,无兵无权的朱以海每日以红薯果腹,依然拒绝降清。
当时郑家军战败,全盘退守台岛,金门成了前线。朱以海坚持到康熙元年,最终在金门病逝。他生前要求葬在抗清的前线,拒绝再后退一步。这里有一个小插曲值得一提。清朝为了瓦解各地义军的斗志,同时也给郑成功泼脏水,编造了郑成功软禁鲁王朱以海,并将其溺死在海中的假消息,甚至写入《明史》。直到1959年,鲁王墓在金门被发现,才揭开了真相。这位王爷的确葬在了抗清的前线。
后人这样评价这位大明藩王的一生:“不降不弃,正气凛然,埋骨荒岛,榛莽为墟。”朱以海的坚韧和拒绝妥协的精神,使他成为南明时期最令人钦佩的藩王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