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十个皇帝,不分排名,第十位不是第十名,第五位也不是第五名,就这个意思。不贬低任何一方,实事求是。
第十位:清朝―康熙皇帝
(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
。顺治帝第三子,清朝前期杰出的皇帝。(公元1661年―公元1722年)在位。年号康熙。
(康,安宁;熙,兴盛)万民康宁,天下兴盛。
康熙一生对中国古代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概括说来有以下几点:
第一,平定三藩,巩固统一
。三藩是指三个降清的明将:平西王吴三桂,镇云南;平南王尚可喜,镇广东;靖南王耿继茂,镇福建。三藩占据要地,拥兵自重,成为清初的三个地方割据势力,其中以吴三桂实力最强。三藩就此成为他最大的心病。他志要削平三藩,强化皇权。
第二,重新统一台湾,开府设县。
第三,抵御外侵,缔结和约
。黑龙江地域在皇太极时已经归属清朝。清军入关后,沙俄东进侵入我国黑龙江流域地区,占领雅克萨(今阿尔巴津)、尼布楚(今涅尔琴斯克)、等城。康熙统一台湾后,调派军队进行两次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取得胜利。康熙二十八年(1689年),同俄国在尼布楚签订《中俄尼布楚条约》,规定了中俄两国的东段边界,从法律上划定了以额尔古纳河、格尔毕齐河和外兴安岭为界,整个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都是中国的领土。
第四,平定准噶尔部,把西北广阔土地实际控制纳入版图。
康熙在位时,蒙古族分为漠南蒙古、漠北蒙古和漠西蒙古三个部分。除了漠南蒙古早已归属清朝外,其他两部也都臣服了清朝。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本来在伊犁一带过游牧生活。自从噶尔丹(1644-1697)统治准噶尔部以后,他野心勃勃,先兼并了漠西蒙古其他部落,又向东进攻漠北蒙古。漠北蒙古抵抗失败后逃到漠南,请求清朝政府保护。噶尔丹自以为有沙俄撑腰,十分骄横,以追击漠北蒙古为名,大举进犯漠南,威胁到中央王朝。随后,康熙派兵解决了。从秦汉匈奴到明朝蒙古的民族难题,到康熙时才算得解。康熙说:"昔秦兴土石之工,修筑长城。我朝施恩于喀尔喀,使之防备朔方,较长城更为坚固。"蒙古成为清朝北部坚固的长城。
第五,重农治河,兴修水利
。康熙帝六次南巡,治理黄河、淮河、运河、永定河,并兴修水利,取得很大成绩。
第六,兴建园林
。康熙先后兴建畅春园、避暑山庄、木兰围场等,将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推向高峰。(也为后世的旅游业带来了发展,这里开了个玩笑,别当真。)
第七,兴文重教,编纂典籍。
他重视文化教育,主持纂修了《康熙字典》、《古今图书集成》、《全唐诗》、《皇舆全览图》等,总计60余种,2万余卷。
第八,派兵进西藏,加强了对西藏的管理。
第九,开启了中国古代最后的一次盛世――康乾盛世(番薯盛世)。
第十,促进了多民族融合,巩固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今天我们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基础。也奠定了中国现代版图。
康熙皇帝的消极缺点又有哪些呢?
第一,大兴文字狱。
很多读书人说话或者写文章的时候言语之间要是稍微有点不谨慎就很容易被有心人拿来做文章,三言两语就能断送一个读书人的一生,这就是文字狱的涵义。这也是清朝的统治者加强思想、文化控制的措施之一。也是世界历史为之罕见,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的文化恐怖制度。
简单来说,分为以下几点。1、禁锢思想。2、扭曲文化。3、封闭社会。4、给思想文化、士人风气带来恶劣影响,让那些有学识有本领的人不敢发表意见。5、败坏了官场风气。6、严重束缚了人的思想,智慧和创造力。
第二,在他的不管理之下,发生了九子夺嫡事件。
搞得朝堂乌烟瘴气,人心惶惶,清王朝隐隐有些要爆发的动荡。最后雍正皇帝胜出。总之,影响极其恶劣。
第三,维护满族人高高在上的特权。
虽然说满汉一家亲,实际满清一朝,满人是绝对的上等公民,汉人是卑微的下等公民。
第四,限制火器发展。
为了维护统治者的利益,担心火器的发展,防止汉人拥有先进和很多的火器和有关的火器先进技术,威胁到他的大清王朝。在康熙皇帝眼里,是维护统治的有效手段。所以火器发展落后了,造成的后果被人家用热兵器强行打开国门。
第五,推行南洋禁海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
第一为了隔绝国外南洋反清复明的势力和国内的反清复明的势力联合颠覆清王朝的统治。第二,防止倭寇、海寇和欧洲殖民者的骚扰。第三,也是最主要的一点,防止汉人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生怕被赶出关外。
(闭关锁国,康熙、雍正、乾隆三代都有很大的责任,虽说明朝也有闭关锁国,但人家并没有完全断开交流,依旧正常对外贸易和朝贡。康熙和雍正时期在这闭关锁国政策方面不算太严重,到了乾隆时期完全固步自封,得用极致和严重来形容。)
第六,禁止汉人进入关外。
清朝把关外地区(东北地区)称为满族人的“龙兴之地”,所以推行封禁政策,造成东北地区大量的无人区。即使关外有广阔的土地,也没有什么人耕种土地和边防,为清王朝被北边的沙俄侵占土地,埋下了很大的隐患。
第九位:隋朝―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
。隋朝的开国皇帝(公元541年―公元604年在位)
隋文帝对中国古代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1、创立科举制
。在魏晋时期,朝廷选官用人采用的都是九品中正制。九品中正制是曹操的儿子曹丕发明的。因为这一制度的实施,导致上层官员全被世家大族把持,下层士族无出头之日。所以社会上真正成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隋文帝建立隋朝后,门阀衰落,九品中正制已经不再适用,所以便废除了九品中正制。隋炀帝继位后,设立了进士科,通过科举取士来选拔人才。而也正是这一制度的均设立,才让真正的饱学之士有了一展才华华的机会。
2、社会经济方面,隋文帝将北朝的均田和租调制略作改动,推行到全国。
接着,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了大规模的“刮户运动”,“大索貌阅”,挨家挨户地检查户口,不遗漏一人。不仅仅为了增加国家赋税收入,还打击了豪强地主,加强了了中央集权,同时减轻了民众的赋税负担,可谓一举三得。此外,隋文帝还统一了南北的度量衡和货币。
3、开通大运河
。首先我要说明一下是,大运河是隋炀帝杨广开凿的,但是提出这个想法的人却不是隋炀帝,而是他的父亲隋文帝杨坚。在隋文帝的在位期间,他就下令打通了一部分的运河。
4、隋文帝发明三省六部制。
5、军事上改革府兵制。在
对外反侵略战争打的突厥分裂为东突厥和西突厥两个政权。
6、鼓励工商业发展
。开皇元年(公元581年),隋文帝下令"弛山泽之禁",名山大泽均不封禁,打破了两晋南北朝时山泽之利多被官吏富豪垄断的局面,金银矿产不再属于国家,百姓可以自行开采,并取消矿冶之税,进一步减轻百姓的负担。
7、改革法律。
开皇元年(公元前581年),由于前朝法律严格残酷,隋文帝在法律上进行改革,制成《开皇律》。《开皇律》是对之前封建法律的总结,对后代封建法律影响很大,唐朝的法律就是沿袭《开皇律》而来。
8、设置粮仓。
隋朝朝廷各地都修建了许多粮仓,存储粮食皆在百万石以上。据说到了唐朝唐太宗李世民时期还没有用完。(目前争议很大)
9、隋文帝杨坚,首次把新疆东部与南部、整个青海、整个宁夏、西藏东部与东北部、蒙古南部正式纳入中国版图的皇帝。
10、隋文帝杨坚时期的藏书量是中国历朝历代最多的,隋朝藏书最多时有37万卷左右,77000多类左右的图书。
11、第一位被北方突厥最强大的游牧民族可汗尊为圣人可汗的中国皇帝,也是第一位令外族可汗表示愿为藩属永世归顺的中国皇帝。(这里提醒一下,李世民(太宗天花板)并不是唯一的一位,也不是第一位)
12、隋文帝上台后,废除鲜卑的鲜卑化与胡化政策,力行汉化,恢复自己的汉姓,将被改成鲜卑姓的汉人恢复汉姓。隋文帝屠杀残余胡人,禁胡语、胡人文化、胡姓以及胡服,总之有关于关胡人的一切全部去掉。让汉人成功躲过胡化危机!这具有重要的意义,有效的保卫了汉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13、结束百年乱世,统一中国。
隋文帝的过错有哪些呢?
1、晚年渐渐迷恋享乐,开始兴修宫殿,豪华宏大,为隋炀帝的奢侈开了个头。
2、残忍杀害一群开国功臣。
3、随意更换太子杨勇。
4、晚年,喜怒无常,猜忌大臣,滥杀无辜。
5、刑罚苛刻
第八位:元朝―元世祖
元世祖
孛儿只斤·忽必烈
。年号是中统、至元。他是成吉思汗的孙子(公元1260年―公元1294年)在位,中国少数民族蒙古族人,政治家、军事家。(忽必烈不是外国人,不懂历史的只会说是外蒙古国人)
忽必烈对中国古代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1、完成了至五代十国以后的全国统一,结束了很长一段时期的分裂割据的动荡局面
。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
(宋太祖赵匡胤还没有把燕云十六州收复,不属于统一全国,只能说是勉强统一全国)
2、建立行省制度。
3、扩张领土和管辖。
①在东南地区,忽必烈在澎湖岛设置了澎湖巡检司,负责管辖澎湖和琉球,这也是中国王朝首次在台湾地区正式建立行政机构。②重新拿回西域一部分。③在西部地区和平拿下西藏,对西藏地区行使行政管理。④在西南地区,忽必烈拿下大理国(云南)虽然不是实际控制云南。(达到中国历朝历代疆域最大。唐清两朝鼎盛时期疆域都不如元疆域大)
4、粮食救济
。每当有灾荒年谷价上涨时,开仓免费分发谷物。忽必烈还组织了公众救济,将稻米和玉米定期分发给急需的人。
5、推行仁政。
①兴建道路和运河。②支持老百姓学习文化,下令大量印制书籍。③保留汉族官僚体制和汉文化。④学习汉文化,重用汉臣。
6、支持对外交流和海外贸易。
忽必烈的缺点有哪些呢?
1、政治上采取了以杀鸡儆猴的手段,导致内部不稳定。
2、在军事上试图征服日本和越南,但都以失败告终,尊严受到了挑战。
3、在民族内部问题上,还是存在排挤和打压、严防汉人的情况。
4、多次娶妻、忽视宗教的礼仪。
第七位:明朝―明成祖
明成祖朱棣
(公元1360年―公元1424年),明朝第三位皇帝。明太祖朱元璋四儿子。公元1402年―1424年在位,年号“永乐”,被称为永乐大帝。
简单点介绍:他原本是一个藩王(燕王),并没有称帝的打算,后来被明朝的第二位皇帝朱允文逼的削藩才开始造反的,然后当上皇帝的,和李世民一样,得位不正。但这两人都共同开创了两个不同的盛世,关于评价这两个人谁最优秀至今被人议论纷纷谁也不服谁。
明成祖朱棣对中国古代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1、削藩,强化君主专制。
2、迁都北京。开启了天子御国门,君王死社稷的强硬时代。
(一)据《明实录》记载:自永乐十五年(1416年)至永乐十八年(1420年),历时三年半的时间。永乐十九年(1421年)1月1日,明成祖正式迁都北京。
(二)明成祖选择北京为国都的原因:①是为了加强北京防务,抵御北方依旧强大的蒙古残元势力。②南京地处长江下游,在军事防御上处于不利的地理位。③朱棣的个人感情因素。他曾长期生活在北平,对北平感情很深,视那里为龙兴之地。
(三)迁都北京也埋下了一个很大的隐患。
3、设置内阁,解决了废除中书省后行政机构的空缺。
4、设置东厂,恢复锦衣卫,发展和强化了专制统治。
5、经营和管理边疆。
①经营和管理东北,设置奴儿干都司。
(一)奴儿干都司管辖范围,西起斡难河,北至外兴安岭,东抵大海,东北越海到库页岛。奴儿干都司直属明朝中央政府,是军政合一的地方最高机构。设有都指挥使、都指挥同知、都指挥佥事等官员。为保证公文传递,运送官军和贡赋,明政府在其境内设置四条驿道,这四条驿道路线和辽东都司内的驿道相连,直通内地。
②经营和管理西北设哈密卫
(一)哈密卫在今天的新疆哈密市。汉代为"伊吾庐",唐代为伊州,它是明朝最靠西边的一个卫。当地居民主要有"维吾尔族、回族、哈萨克族、蒙古族等。哈密卫辖地包括罗布泊和柴达木盆地。哈密卫的设置不仅是具有军事国防意义,而且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的发展。
③经营和管理西南设置贵州布政司
(一)在我国西南广大地区,居住着苗、瑶、彝、壮、等少数民族,这里长期以来一直实行土司制度,明成祖即位后便开始在有条件的地区实行改土归流。明成祖改土归流最大的成绩便是贵州布政司的设立。
(二)贵州布政司的设立开创了中国历史上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改土归流的先河。推动了对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开发和发展。
④经营和管理西藏,并册封西藏三法王。
(一)明成祖加强对西藏管理的特点,就是对当地宗教领袖多封法号,给予极高礼遇,通过他们对西藏进行行政管理。
⑤经营南海诸岛功勋彪炳
(一)我国广东省南部海域称为南海,国际上也称为南中国海。是我国四大海中最大的一个海。因为南海经常涨潮,古代又称之为"涨海"。在南海水域分布着一些岛屿,大都由珊瑚礁构成。它们大体组成四个岛屿群,即西沙群岛、东沙群岛、中沙群岛、南沙群岛。南海是中国领海,早在汉代我国劳动人民就对这里的岛屿进行勘察和经营。在这漫长历史时期,唐、宋、元、明各朝各代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尤其明成祖更是对南海及其岛屿的贡献最为突出和最大。
(二)明成祖对南海的经营和管理突出表现在他先后六次派郑和出使西洋,郑和率3万多人的船队前后7次下西洋,其中6次是明成祖派遣出行的。郑和每次出使都要经过南海诸岛,对所经过之处都要反复勘察记录。
(三)明代史籍称南海诸岛为"千里长沙,万里石塘",这在《郑和航海图》中都有标注。多年来在南海诸岛上,发现了大量的永乐通宝",说明我国渔民早已在那里谋生和生活。
(四)南海是中国的领海,南海诸岛是中国的领土,这是我们祖先遗留下来的,决不允许任何国家、任何人、任何势力侵占。明成祖经营祖国的海疆的历史功绩将被后世永远铭记。
6、发展和完善军事屯田制度和盐商开中则例,保证了粮饷的供给。
7、治水江南,凿清江浦,疏通大运河。对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与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
8、五次亲征漠北
(一)元朝败退中原后,残元势力退守漠北,严重威胁着明朝边疆,这也是明成祖迁都北京的重要原因。明成祖即位时,蒙古分裂为鞑靼、瓦刺和兀良三部。
(二)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有力的抵御了蒙古诸部的侵扰,维持了北方边境的安宁。明成祖五次亲征漠北,对降伏人员采取开明的优抚政策,从而加快了汉民族与蒙古人民间交流和融合。
9、南征安南(今天的越南)
明成祖为什么要打安南呢?
(一)不断骚扰明朝南方边疆。
(二)安南袭击明朝护送陈氏王室的人回安南的队伍。当时安南国内黎氏把陈氏赶下了台,陈氏王室只好逃到明朝求救,于是,明成祖就派人护送陈氏王室的人回安南向黎氏新任国王说明白问题,审判问题,结果半路,黎氏新国王袭击明朝回安南的队伍,明成祖大怒,发兵对外号称80万攻打安南。
永乐五年(1407年)六月,明朝把安南改为交阯,设置交阯布政使司。这场战争最后以明朝胜利、安南胡朝灭亡告终,安南被并入明朝领土,标志着安南重新回到中原的怀抱。
10、陈诚三次出使西域
(一)永乐十一年(1413年)十月,明成祖首次命陈诚出使西域。陈诚一行访问了撒马尔罕、哈烈、迭失干(今乌兹别克斯坦塔)等地。陈诚每到一地,首先交上玺书(相当于现在的国书),接着献给当地国王文绮、沙罗、布帛等物品。陈诚一行在西域诸国近两年时间。
(二)永乐十四年(1416年),陈诚第二次出使西域,陈诚到哈烈后受到国王和王子热情款待。
(三)永乐十八年(1420年)陈诚第三次出使西域,进一步促进了同中亚各国的友好关系。
(四)陈诚在第一次出使时,将行程和所见所闻笔之于书,成《使西域记》一卷。回国后将此书献给了明成祖。此书是研究中亚历史地理的宝贵资料。通过明成祖和陈诚的外交努力为古老的丝绸之路增添了活力。商旅往来,持续繁荣。
11、郑和七次下西洋(海上丝绸之路)
(一)永乐三年(1405年)至宣德八年(1433年),郑和在28年间前后7次下西洋,所谓"西洋"是指出使今南洋和印度洋一带的国家和地区通过郑和出使,明朝和30多个国家利友好关系。是中国和亚非国家关系史上光辉的一页。
(二)郑和下西洋的目的:①提高明朝在国外的地位和威望,展现中国的富强,并且用中国的货物去换取海外的奇珍。②也是为了寻找明朝第二位皇帝建文皇帝的下落。
(三)郑和下西洋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当时知道有欧洲的存在,并没有到那里去。
明朝的海军、大航海行动是建立在朝廷投入很多很多钱的基础上,注定不能长久。由于朝廷长期对外海禁,明朝的海洋事业缺乏经济基础,成为了缺陷。让很多人误认为没有用,盲目的消耗国力和财力。
12、弘扬传承中国文化,编纂《永乐大典》。
(一)《永乐大典》将十三经、二十一史、诸子百家分类相属。完全据原书照抄,一律不改片言一字。举凡天文、地理、人事、名物、诗文、词曲等无不收入。
(二)经过3000文人三年的努力,编撰工作于永乐五年(1407年)竣工。全书22221卷11095本,总字数达3.7亿多,是我国最大的一部类书。书编成后,明成祖赐名《永乐大典》,并亲自作序。其中写道:"朕嗣承鸿基,缅想缴述,尚惟有大一统之时,必有大一统之著作,所以齐政事,同风俗,序百之传,综历代之典。"
(三)《永乐大典》对祖国文化典籍的总结和保护有着不可估量的学术价值,也是明成祖对我国文化的一个巨大贡献。
13、建立了当时世界上第一支规模庞大并且战斗力极强的火器部队――神机营。比欧洲类似火器部队要早100多年左右。
14、建立了当时世界上规模最为庞大,数量最多,战力最强的海军,拥有战舰3800―4000艘左右。而且每个船都体型庞大。
15、开启了一个的万国来朝的盛世――永乐盛世。
明成祖朱棣曾经说过一句霸气的话:(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其驭北虏西番南岛西洋诸夷,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薄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明成祖朱棣,是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藩王造反当上皇帝的。也是唯一一位封狼居胥的皇帝。又是唯一一位把目光放到海洋的皇帝。(历朝历代有把目光放到海洋的皇帝也有,但是像明成祖朱棣这样的只有他一人。)
明成祖的过错有哪些呢?
1、五次亲征蒙古虽然打出了几十年的和平,但并没有彻底解决北方的威胁,导致劳民伤财。当时有的百姓吃树皮,可见常年的战争,民不聊生。
2、残忍好杀。
3、没处理好上一任建文皇帝朱允文和他的忠臣问题。
4、猜疑心严重。
5、边疆内迁,影响边防。
靖难之役时,东蒙古兀良哈三卫(朵颜三卫)的骑兵帮助过明成祖朱棣,所以靖难之役成功之后,明成祖朱棣就将大宁三卫的地盘赏赐给了兀良哈三卫的蒙古人,使得北疆防御转为被动。在这一点上极为短见。
第六位:明朝―明太祖
明太祖朱元璋
(公元1328年10月21日―公元1398年6月24日),字国瑞,小字重八,濠州(今安徽凤阳)钟离人。明朝开国皇帝。(公元1368年―公元1398年在位)。
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朱元璋病逝,享年七十一岁,谥号"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庙号太祖,葬于明孝陵。
简单经历介绍:朱元璋幼时贫穷,曾为地主放牛。至正四年(1344年)入皇觉寺,云游四方,增长见闻。二十五岁参加郭子兴领导的红巾军,反抗元朝。至正十六年(1356年)攻占集庆路,改名应天,其后陆续消灭陈友谅、张士诚等割据势力,并自称吴王。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以"驱逐胡虏,恢复中华"为号召,派遣徐达、常遇春举兵北伐,以推翻元朝统治。
明太祖朱元璋对中国古代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1、在政治上,强化皇权。
①在地方,取消中书省,设立“三司”,分封诸子为各地藩王,驻守全国各地,巩固皇室。(三司分别是: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挥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分别担负行中书省的职责,三者分立又互相牵制,防止了地方权力过重。)
②在中央,废除了千年传承的丞相制度和中书省,提升六部权利,六部直接向皇帝负责。(六部分别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吏部也被称为人事部,为六部之首。)
③加强对宦官的严格控制。
(1)设置宦官不超过百人,定为十有二监及各司局,"稍称备员"。
(2)不能有权力和职位,不得穿戴冠服,官不得超过四品。
(3)宦官不得干预政事,干预者斩。"三司和其他文臣武将不得与其有交往和书信往来。
(4)内臣(宦官)不许读书识字。
④设立锦衣卫,保护皇帝和抓捕、监督天下官民。
2、在军事上,强化皇权。
①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管理全国军事的大都督府,将其分为中、左、前、后、右五军都督府,并和兵部互相牵制。兵部有权颁发命令,但是不直接统帅军队,都督府掌管军队的管理和训练,但是没有调遣军队的权力。这样,军权便集于皇帝之手。
②明太祖朱元璋还确立了卫所制度,这是他模仿北魏、隋朝、唐朝的府兵制、又吸收元朝军制的某些内容而制定的。
3、在经济上,休养生息。
明太祖朱元璋鼓励开垦荒地,不限亩数,全部免三年租税。他还采取强制手段,把人多地少地区的农民迁往地广人稀的地区;对于开垦荒地者,由官府供给耕牛、农具和种子;并规定免税三年,所垦之地归开垦荒地者所有;还规定,农民有田五至十亩的,必须栽种桑、棉、麻各半亩,有田十亩以上者加倍种植。这些措施大大激发了农民开垦荒地的积极性。
4、在文化上,恢复汉族礼仪。
元朝时期,中原汉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蒙古及其他民族的影响和冲击。明太祖朱元璋制定《大明集礼》,力图恢复汉族礼仪传统文化,并采取一系列去蒙古化的措施。
(1)服饰方面“复衣冠如唐制”,并制定了具有明朝特色、等级严格的冠服制度。
(2)礼仪方面去除胡跪,恢复汉族传统的稽首、顿首、空首的跪拜方式,并按等级实行五拜、四拜、再拜之礼。
(3)姓名方面严禁胡姓,汉族百姓如有胡姓会受惩罚。
5、在教育上,重兴科举。
洪武三年(1370年),明太祖朱元璋下令设科取士,士人参与科举考试必须通过三场的考试,不过写法或偶或散,无定规。文科考试内容主要局限于四书五经,考试文体通用八股文,虚内容而重形式,因而明代科举制又称八股取士。
八股文的利弊:
①优点是:一种客观公正、科学严密的文官选拔制度,由于选拔官吏的标准为以诗赋为主的文化类试题考核,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传统教育和文化的进程,同时也打破了官位世袭的制度,给予平民百姓公平晋升的机会。
②缺点是:八股文,形式死板,内容空洞,陈陈相因,千篇一律。它既是愚笨的产物,反过来又成为愚民政策的工具,这种封建统治者用来束缚知识分子的文体,到清朝灭亡才被废除。这也是明朝的一大缺陷。
6、制定律法,颁布大明律。
7、整顿贪污腐败。
①贪污六十两银子以上的官员格杀勿论。
②利用非常残酷刑法处置贪官。大家都应该听说过一些。
③对自己培养的大官和皇亲国戚决不姑息放过。当然还是放了一点水,但不算太多。懂的都懂。
④制定整顿贪污的纲领―《大诰》和《醒贪简要录》。
⑤允许民间百姓到皇宫举报贪官和鸣冤等。如有妨碍百姓到皇宫举报者――斩。
8、八次派兵北伐蒙古,稳固边疆。
明太祖朱元璋是打天下最难者,没有哪个皇帝比他还难打天下。秦始皇嬴政有祖上六世国君为基础。宋太祖赵匡胤抢了一个强大的后周作为基础,基本快要统一中原。隋文帝杨坚抢了一个强大的北周作为基础才统一天下。汉高祖刘邦至少当过亭长,有点人脉。以上这些只是出名而已,还有很多这样的皇帝。而我们的明太祖朱元璋,妥妥的草根一个,白手起家。从乞丐当上皇帝的,也只有明太祖朱元璋一人,也只有他打天下最难最牛逼。
明太祖朱元璋的缺点有哪些?
1、恢复殉葬制度。
2、残忍伤害功臣。
3、颁布海禁政策。
4、推行愚昧之风,禁锢人的思想。例如八股文。愚民政策不比清朝的差。(愚民政策在明清两朝发扬光大,超越很多前朝,这是事实)。
5、晚年残暴。
6、打压工商业,只重视农业。
7、规定遵循祖制《皇明祖训》、《太祖宝训》等来约束后人。这种东西弊大于利,没有什么好处。
第五位:武周―武则天
武则天
(公元690年―705年)在位,汉族。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个正统的女皇帝,也是继位年龄最大的皇帝(67岁即位),又是寿命最长的皇帝之一(终年82岁)。唐高宗时为皇后、唐中宗和唐睿宗时为皇太后,后自立为武周皇帝,改国号“唐”为“周”,定都洛阳,并号其为“神都”。史称“武周”或“南周”,公元705年退位。
武则天对中国古代做出的贡献有以下几点:
1、打击保守的门阀贵族。
武则天被立为皇后以后,把反对她做皇后的长孙无忌、褚遂良等人一个一个的都赶出了朝廷,贬逐到边远地区。这对于武则天来说,是震慑给那些人看,但这些关陇贵族和他们的依附者,在当时已经成为一种既得利益的保守力量。把他们赶出政治舞台标志着关陇贵族从北周以来长达一个多世纪统治的终结,也为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条件。
2、促进经济的发展。
武则天加强对地主官吏的监察。对于土地兼并和逃亡的农民,也采取比较宽容的政策。因此,武则天时期,社会是相当安定的,农业、手工业和商业都有了长足的发展。
3、稳定边疆局势。
武则天执政后,边疆并不太平。西突厥攻占了安西四镇,吐蕃也不断在青海一带对武周展开进攻。北边一度臣服的东突厥和东北的契丹一直打到河北中部。武则天一方面反攻,恢复了安西四镇,打退了突厥、契丹的进攻,同时在边地设立军镇,常驻军队,并把高宗末年在青海屯田的做法推广到现甘肃张掖、武威、内蒙古五原和新疆吉木萨尔一带。以温和的民族政策,接纳多元文化的发展。
4、重视科举制,破格用人,创立殿试和武举。
①破格任用狄仁杰这样的有作为的官员。
②武则天发明历史上第一张密封试卷。在科举考试中,武则天发现有作弊现象,有些官家的子弟,不学无术,可他们考试成绩反而很好。后来得知是他们的老子走了阅卷人的后门提高了考试成绩。武则天为了杜绝这种现象,就规定在统一的考纸上,将考生姓名严密地糊上,使考官可以秉公选拔人才,从而纠正了科举作假。
5、“亚洲大战”的全面胜利,开启了万国来朝的巅峰――“武周盛世”
公元693年,吐蕃、西突厥、后突厥、室韦4国大军入侵武周,此战涉及中亚、东亚、西亚、北亚等地区,覆盖亚洲大部分地区,故称亚洲大战。此时的武周上下一片恐慌。武则天并没有逃跑,也没有割地求和,更没有赔款。而是要打就打,要战便战。最后经过一年多的交战,武周大获全胜。(注意:四国总兵力,说法一是200万,说法二是20万,目前史书上也没有记载四国兵力到底有多少万人)。此战过后,武周在世界上的地位迅速提高,从而促使世界各国发起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
的营建。
公元694年,世界各国元首在波斯帝国国王阿罗憾等人的号召下,请求用世界各国的铜铁铸造天枢,铭纪功德。新罗(今韩国)、日本国、大食(阿拉伯帝国)、东罗马帝国、东天竺国、西天竺国、南天竺国、北天竺国、中天竺国、高丽、吐蕃、等200多个国家的元首纷纷响应。
公元695年,大周万国颂德天枢铸造完成。天枢上刻武周百官和200多个国家的元首名字。
大周万国颂德天枢,位居世界三大纪功柱(中国武周时期的大周万国颂德天枢、罗马图拉真时期的纪功柱、印度阿育王时期的石柱)之首。可惜被唐玄宗摧毁了,原因是他恨武则天。认为大周万国颂德天枢是李家的耻辱,是对他李家的羞辱。
武周时期的领土面积巅峰时期有1241万左右平方公里。超越了唐高宗李治时期统治的唐朝最大版图。
很多人说是550或750万左右平方公里,这只不过是武周早期的领土面积罢了。
武周时期,朝贡国达到了历史之最。明成祖永乐盛世时期朝贡国为60余国,唐玄宗开元盛世时期朝贡国为70余国。而在武周时期,朝贡国数量竟达到了的200余国。是万国来朝的巅峰时期。
人们常说的武则天“十战九败”、“外战全输”,又或者是对外战争很少赢,这些不过是抹黑言论罢了。在史书上,她真实的战胜率甚至高达85%左右。
武则天的缺点有哪些呢?
1、重用刑罚,制造了很多冤假错案。
2、晚年生活奢侈并且好大喜功,耗费大量财富。
3、养男宠。
4、她崇佛教,建寺院,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5、东硖石谷之战。契丹和唐军东硖石谷激战,此战唐军战败,全军覆没。唐朝损失共计四十万军队,损失大将二十八员。
6、黄獐谷之战,被契丹打得全军覆没。
7、素罗汗山之战,被吐蕃打败。
第四位:唐朝―唐高宗
唐高宗李治
。唐朝第三位皇帝(公元649年7月15日―公元683年12月27日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
1、百姓生活安康,社会繁荣,史称永徽之治。
唐高宗李治在位初期以永徽作为年号,(李治的年号有很多)李治继承其父亲唐太宗李世民的各项政治措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永徽之治。
2、任用贤能。
李治登基之初,就把唐太宗时期的三日一朝改为一日一朝,勤勉执政。即位之后,重用太宗旧臣李绩、长孙无忌、褚遂良。君臣上下萧规曹随,照太宗时法令执行,颇有贞观之治之遗风。
3、发展经济。
李治统治期间,社会经济持续发展,全国人口从贞观二十二年(648年)的360万户,增加到永徽三年(652年)380万户。
4、发展文化教育。
永徽三年(652年),编成《唐律疏议》,这是中国现存最完整、最古老的一部典型的封建法典。它全面体现了中国古代法律制度的水平、风格和基本特征,成为中国法系的代表性法典,对后世及当时整个亚洲国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5、对外战争。
①公元650年,高侃平定车鼻可汗的起兵作乱,横扫漠北。
②公元657年,灭国西突厥。
③公元660年,灭国百济。
④公元663年,白江口之战,打残日本,打出了几百年的和平。
⑤公元668年,灭国高句丽。
6、打压关陇贵族,基本灭亡。
①关陇贵族极大的影响了皇权。
②关陇贵族阻碍了社会进步。
唐高宗李治统治时期,国家疆域最大达到1237万平方公里,是所有汉人王朝里疆域最大的。如果加上武则天的话,他排名第二。(武则天时期最大版图达到1241万平方公里)
唐高宗李治在封建王朝所有皇帝中至少排名前九,在位期间打压关陇士族,开创永徽之治,并且对外扩张领土,他在位期间的领土面积是整个唐朝最大的(不加上武则天时期的情况下)。唐高宗李治之所以在历史上的知名度不高就是前有他老爸唐太宗李世民,后有老婆武则天女帝,还有孙子唐玄宗李隆基和李隆基的老婆杨贵妃,热度和知名度全被吸引过去了,能有人知道唐高宗李治吗?完全是被历史上严重低估的皇帝。
唐高宗李治的缺陷:
1、主要是身体不太好,体弱多病。
2、大非川之战战败。(原因是郭待封不听从灭国名将苏定方的意见私自乱来,导致战败)。
第三位:唐朝―唐太宗
唐太宗李世民
(公元598年―公元649年)世民取“济世安民”之意。唐朝的第二任皇帝,中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被称为
太宗天花板
和
千古一帝
。
李世民的功绩有以下几点:
1、为唐朝统一立下了赫赫战功。
第一次是对薛举父子集团的战役。李世民便在浅水原之战彻底打败薛军,消灭了陇东集团。
第二次,刘武周依附突厥,南下进攻唐朝,攻占了普阳,收复了丢失的土地。
第三次是对王世充和窦建德的战役。这次战役规模为唐统一战争中最大的。生擒窦建德。洛阳的王世充也只得投降,这次李世民一举两克,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第四次是平定刘黑阔的战役。
2、重用人才。
李世民知人善任,用人唯贤,不问出身,初期招揽房玄龄、杜如晦,后期任用长孙无忌、杨师道、褚遂良等,皆为忠直廉洁之士;其他如李勋、李靖等,亦为一代名将。
3、从谏如流。
李世民以隋炀帝杨广拒谏亡国为戒,即位后尽力求言,他把谏官的权力扩大,又鼓励群臣批评他的决策和错误。比如魏征,著名的喷子。这里所谓的喷子是褒义,不是贬义。
4、完善制度。
李世民在位期间使隋朝制度更趋于完善。如三省六部制和科举制。
5、在法律上,制定了《贞观律》。
强调赏罚分明,不徇私舞弊;量刑要谨慎,要通过会审和多次复奏。
6、发展均田制和租庸调制。
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7、对外军事战争胜利。
①贞观三年(公元629年―公元630年),军神李靖灭国东突厥。活捉突厥首领颉利可汗到长安城跳舞。此战过后,被尊为“天可汗”。
②贞观九年(公元634年)吐谷浑拒绝向大唐朝贡,李靖挂帅为主,侯君集为辅,出兵灭国吐谷浑。此次战争向西扩大了疆域。
③贞观十二年(公元638年),吐蕃用兵20万攻打唐朝的松州,李世民派名将侯君集5万兵力反击。(当时侯君集还没有出主力部队)。最后吐蕃战败认错赔偿。
④贞观十四年(公元640年),大唐名将侯君集,灭亡高昌国。收复西域部分地区,并且设立安西四镇。然后改名高昌为西州。
⑤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安西都护郭孝恪为西州道行军总管,灭国焉耆古国,并且打退西突厥的支援。
⑥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大唐灭国薛延陀。
⑦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天竺国扣押大唐使者队伍,王玄策逃出以后到处借兵灭国天竺国(现在的印度)(李世民并没有派兵,因为王玄策并没有逃回大唐,他觉得丢人。于是去一些附属国借兵,7000人―8000人左右横扫灭国天竺国,然后把天竺国国王押回长安。这时候李世民才知道)
⑧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李世民派派兵灭国西域龟兹国。掌控了丝绸之路的一个重要节点。并且改称安西,并将安西都护府从西州迁入安西。
⑨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征伐高句丽三次。虽然高句丽没被灭国,但是打残了高句丽,基本上元气大伤。为后面的唐高宗李治灭国高句丽打下基础。
8、治国廉政、提倡节俭、重视农田水利。
9、发展中外友好交流和交往。
①松赞干部与文成公主和亲,促进了吐蕃(现在的西藏)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吐蕃由此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转变。也增加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②支持玄奘西行,去往天竺(现在的印度)取经,促进了唐朝与天竺的友好文化交流。由玄奘口述记录成书的《大唐西域记》,记载了他所经历和周游的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山川风物及社会习俗,是研究中外交流史的珍贵文献。
③与东罗马帝国、一些东南亚国家、西域、以及游牧民族等、展开友好交流和朝贡贸易。
10、开创“贞观之治”。
唐太宗李世民在位期间的清明政治、知错就改、知人善用、广开言路、尊重生命、自我克制、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重臣,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厉行节约,休养生息,文教复兴,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定的局面。当时年号为“贞观”(公元627年―公元649年)在位,故史称“贞观之治”。这是唐朝的第一个繁荣治世。同时为后来的永徽之治、武周盛世、开元盛世奠定了厚实的基础。没有贞观之治,唐朝不可能强大。
唐太宗李世民的缺点:
1、修改史书,篡改历史。
2、晚年追求享乐,国家大事基本不问。
3、晚年追求长生,服用大量金丹。
第二位:汉朝―汉武帝
汉武帝刘彻
。西汉第七位皇帝(公元前141―公元前87年在位),杰出的政治家、战略家。称为“
武帝天花板
”和“
千古一帝
”
汉武帝刘彻在位期间的功绩:
1、在政治上,采纳主父偃的建议,颁布“推恩令”。并且设立刺史制度。
①推恩令的实施使得诸侯王的封地和势力越来越小,无力与朝廷抗衡。
②汉武帝把刺史制度划分为全国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严禁他们为非作歹。
2、在经济上,采取重农轻商。
整顿财政,征收商人资产税,大力打击奸商;又采取桑弘羊建议,将冶铁、煮盐收归官营,禁止郡国铸钱,统一铸造五铁钱;设置平准官、均输官,由官府经营运输和贸易,大大增强了国家经济实力。
3、兴修水利,移民西北屯田,实行"代田法",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
4、在思想文化上,采纳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了中国社会的统治思想,大力推行儒学,在长安设太学。
儒家学说成为中国封建统治正统思想,一直延续了两千多年,对后世中国政治、社会、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但是也有弊端,就是不利于思想多元化的发展等。
5、确立察举制度,是中国科举制度之前选拔人才的最佳制度。
6、对外战争胜利和极大的扩张了领土。
①公元前133年―公元前119年。汉武帝派卫青、霍去病北灭匈奴,并大获全胜,匈奴基本被灭国。汉朝设置武威、酒泉、张掖、敦煌四郡,历史上称“河西四郡”。并且收回了河套地区。
②公元前135年―公元前109年,把西南夷地区(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广大地区)首次纳入汉朝疆域。
③公元前112年―公元前110年,灭国南越国和东越国。设置南海、交趾等9郡,越南全境归入汉朝疆域。还把海南岛以及南海诸岛首次归入汉朝疆域。
④公元前109年,灭国卫氏朝鲜国。设置,乐浪郡、玄菟郡、真番郡、临屯郡,史称“汉四郡”。
⑤公元前108年,灭国西域的车师国。
⑥公元前108年,灭国西域的楼兰国。
⑦公元前101年,灭国西域的大宛国。
⑧公元前65年,灭国西域的莎车国。
7、探索交流西域。
汉武帝派张骞通西域,打通了丝绸之路。西域的黄瓜、石榴、胡萝卜、葡萄、汗血马、核桃、汗血宝马、天马等传至中国。中国的丝绸、冶铁术、铸铁技术等传入新疆、西域等地区。具有很重的历史意义
8、开辟丝绸之路
自从张骞开辟丝绸之路后,有陆陆续续的大汉使者去往远方。他们到达过中亚五国、阿富汗、伊拉克、伊朗、印度、土耳其、希腊、意大利等国。自此丝绸之路完全畅通无阻,丝绸之路东起大汉长安,西到罗马帝国地中海,最远到埃及。全长有7000公里。
汉武帝的缺点有哪些:
1、晚年开始吃金丹
2、常年打仗,国库空虚,劳民伤财。
3、刑罚比较重,动不动就用刑来逼供犯人。
4、巫蛊之祸,国家政治动荡。
第一位:秦朝―秦始皇
秦始皇嬴政
(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称赵政。秦庄襄王和赵姬之子。被称为
“千古一帝”
和
“祖龙”
秦始皇对中国的功绩:
1、灭六国,天下归一。
①公元前230年,秦始皇开始了统一六国的战争,先后攻灭韩国(中国的诸侯国不是现在的韩国)、赵国、魏国、楚国、燕国、齐国。
②公元前221年,秦国完成统一大业,结束了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以来的长期征战混乱的局面,建立起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
2、在政治上,确立中央集权制度。
(1)中央
①国家的最高统治者称为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威,总揽全国的一切军政大权。嬴政自称“始皇帝”因为他发明皇帝的称号。
②皇帝之下,设有中央政权机构,由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领,分别掌管行政、军事和监察事务,最后的决断权由皇帝掌控。
(2)地方
①进一步废除周朝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郡县的长官分为郡守和县令,都由朝廷直接任免。
②郡县制的实行,开创了此后中国历代王朝地方的行政模式。
3、在文化上,统一文字,制定笔画规整的小篆,作为通用文字颁行全国。
4、在经济上,统一货币,以秦国的圆形方孔半两钱作为标准货币在全国流通。并且统一度量衡制度,所有度量衡用器由国家统一监制。
5、在交通管理上,统一车辆和道路宽窄,并修筑贯通全国的道路和车同轨
战国时期,各国车辆形制不一。秦始皇统一全国后,定车宽以六尺为制,一车可通行全国。
6、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秦始皇并没有烧毁农书、医书以及对社会发展进步的书,烧毁的仅是六国的书。而那些被杀的大儒和方士都是一些骗子罢了。
7、修筑长城,北击匈奴。
公元前214年—公元前213年,秦始皇派蒙恬将军统兵30万北击匈奴。为了不再受匈奴侵扰,于是修筑长城。
8、南征百越。
①公元前218年―公元前214年,两次进攻百越各部族。秦军勇猛,很快击溃了今广西等地的西瓯族和今越南中、北部的雒越族的反抗,整个岭南地区从此划入了秦朝的版图。
②公元前214年,岭南设置了南海郡(今广东一带)、桂林郡(今广西一带)、象郡(今越南北部和广西一部分)等三郡。基本上广东广西归入了秦朝版图。
9、开拓和开发西南。
内地人民和西南少数民族有着长期的交往,于是秦始皇派人打通西南。并且在那里建立起行政机构。
秦始皇的缺点有哪些:
1、没有早立太子。导致自己死后国家动乱。早立太子,就没有赵高和李斯篡改遗诏的事。
2、刑法严峻。
3、晚年求仙,求取仙丹,吃大量有毒的重金属,导致命不久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