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历史上,秦始皇是一位备受争议的皇帝。他在十三岁继位后,成功平定了长信侯的反叛,铲除了吕不韦,成为了统一六国的奠基者。然而,秦始皇的统一并非没有付出代价,他的一系列举措也引起了争议,成为后人讨论的焦点。
秦始皇即位后,采取了“远亲不如近邻”的策略,于公元前221年第一次实现了中国的统一。然而,他的统一并非只是政治手段的胜利,更是伴随着一系列的大兴土木工程,其中最著名的便是修筑长城。这条长城是为了抵御北方牧民的频繁侵扰而修建的,起自临洮一直延伸到辽东,成为中国历史上最为受欢迎的工程之一。
而在长城之外,秦始皇还展开了一系列惊世骇俗的建筑项目。其中,阿房宫是其中之一,被誉为“天下第一宫”。另一条南北贯通、东西贯通的秦王朝始建于公元前220年,也是在古建领域的奇迹之一。然而,其中最为神秘的要属秦始皇陵,它和埃及的胡夫金字塔、巴比伦的空中花园、古希腊的阿尔忒弥斯神庙、奥林匹斯的神像、摩索拉斯的墓、太阳神罗德岛、亚历山大灯塔一起被誉为“八大奇迹”。
秦始皇陵的建造始于公元前247年,历时39年。尽管位于京城咸阳,但陵墓却设在离咸阳较远的骊山。这一决策有两个原因,一是礼仪问题,二是受“依山造陵”思想的影响。陵墓占地55.25平方公里,主要分为地下、室内、室外三个区域。其中,地下宫殿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部分,也是整座地下皇宫的枢纽。
然而,秦始皇陵自1974年开始发掘至今已经过去了四十多年,仍未有“开棺”的计划。这主要是因为在古墓中发现了浓度过高的水银。据《史记·秦始皇本纪》所言:“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这句话表达了秦始皇陵中水银的丰富,以“江河大海”形容其浓度。水银不仅是有毒之物,同时具有出色的隔热效果,可实现隔热消毒的效果。在秦始皇死前,一些贵族墓葬中就已经使用了水银的方法,如山东临淄县的齐桓公墓,其周围的水银已经倒满。然而,与秦始皇的陵墓相比,其他墓葬几乎显得微不足道。
秦陵周围的石榴树生长缓慢,原因正是因为土地中含有大量的水银。此外,专家认为由于水银含量太高,无法采摘,只能作为游览景点。这也引发了游客在当地旅游时要特别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