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历史长河中,诸葛亮的军事才华和谋略智慧成为无数后人敬仰的焦点。然而,在他北伐的历史篇章中,一个决策却引发了无尽的争议——为何诸葛亮选择了相对缺乏作战经验的马谡来守卫街亭?这个问题引发了无数历史学者和军事爱好者的思考。在这个故事中,赵云、姜维、魏延等身手高强的将领似乎都是更为理想的选择,但诸葛亮却偏偏选定了马谡,这究竟是出于怎样的战略考虑?
首先,赵云作为蜀汉的重要将领,当然是备受瞩目的人物。然而,在诸葛亮第一次北伐时,赵云并不在身边,而是在箕谷。他的任务是与邓芝一同摆出北攻郿城的阵势,以引诱魏军主力。因此,赵云无法被派往街亭。姜维也因为刚刚投降,身份尴尬,不适合担任街亭防守的任务。他是一位降将,而且刚刚归降,派他守卫如此重要的地方,势必会引起军中不满。
至于魏延,他是刘备破格提拔的将领,身份较为特殊,是“先帝”遗臣。这使得魏延在政治上有着巨大的优势,成为抗衡诸葛亮的人物。魏延个性高傲,每次出征都要求独领一军,而且在军中逞威风,与诸葛亮有时产生摩擦。考虑到蜀汉国情的特殊性,诸葛亮不希望出现分兵的情况,因此,魏延并不是守卫街亭的最佳选择。
为了理解诸葛亮的决策,需要深入了解马谡的身份和地位。马谡虽然在早年跟随刘备,但并未受到像样的任命。直到诸葛亮的赏识,他才得以崭露头角。马谡的哥哥马良与诸葛亮关系密切,两人是“亲兄弟”。这使得诸葛亮希望培养马谡,巩固自己在军中的地位,并形成自己的势力。马谡的身份优势在于,他是诸葛亮的嫡系,为诸葛亮的战略部署提供了可靠的支持。
街亭的防守任务看似不艰巨,只需“据城而守”,因而马谡作为一个相对缺乏作战经验的将领也能够胜任。诸葛亮对街亭的战略部署早已有所预案,只需执行军令,北伐第一功必然属于马谡。这也是诸葛亮为马谡设计的一场军功,为了巩固自己在军中的地位,培养嫡系,诸葛亮选择了马谡。
然而,马谡却在关键时刻违背了诸葛亮的军令,将“阻敌增援”改成了“全歼来敌”。这种自行其是的举动,让马谡成为历史上的“罪人”,导致了街亭的失守,蜀汉士气大损,最终导致北伐的失败。这是诸葛亮在他的军事生涯中的一次罕见的决策失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