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座小桥叫“白棱河”桥,桥下小河沟,叫“白棱河”,我之所以要把白棱河打上引号,因为在中国的领土上,以前根本就没有叫这个名字的河,是俄国人硬造出来的。
1860年,沙俄逼迫清政府签订了《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里江以东四十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条约中这样划定边界:从乌苏里江往南至兴凯湖,边界线顺乌苏里江和松阿察河而行,河东之地归俄国,河西之地属中国,从松阿察河河源跨兴凯湖到白棱河,此处以东归俄国,以西属中国。
中俄双方于 1861年6月18日,对边界划分进行了谈判。谈判一开始,双方就在白棱河的位置问题发生了重大分歧。因为兴凯湖西北部并没有白棱河,中俄勘界前,吉林将军景淳曾饬令宁古塔付都统“前诣兴凯湖一带,悉心访查有无白棱河名目”,调查结果,并未发现有此河流。另外,沙俄地图也没有白棱河。
清派出的边界谈判官员成琦、景淳驳斥沙俄代表:“遍查吉林所绘各图,暨早年所存之通省全图”,以及“上年俄使伊格纳切夫在京所进地图(即《北京条约·附图》)”皆“无白棱河字样”, 地图上与白棱河名字相近的是白志河和白珍河,二者均位于兴凯湖西南部,显然白棱河应在二者之间选择。但俄国人断言否决清政府提供的方位地图,指鹿为马,一口咬定位于兴凯湖西北角,已被俄强行占领的土尔河就是白棱河。
于是乎源自于密山大顶子山里的一股山泉形成的宽不足两三米,长不过几十里的小河沟,被俄国人命名为白棱河,俄国人在小河沟的一侧砸了几根木头桩,向中国境内纵深推进80多公里,割走了大约7200平方公里土地,并赖走了大半个兴凯湖。
一百多年来,“白棱河”静静地流淌着,见证着那段屈辱的历史。
居住在这里多年的老人们讲,上个世纪六十年代,这里所谓的边界桥,就是双方一边一块不足半米的厚木板,相互搭在一起就称为桥。平时双方没有交往,只有会晤时,才在桥当中互换文件。随着两国关系的解冻,这桥也在悄悄发生着变化,双方都把各自的桥进行了修缮,中方还用钢筋铁管焊制了桥头,写上了白棱河桥四个字。进入90年代,边境贸易火起来了,小桥已远远不能满足贸易的需要,经协商,共同兴建一座水泥大桥取代小桥。
新大桥建成后,中方一侧小桥没有被拆除,保存了半边断桥,一大一小,一新一旧,一完整一残缺,仿佛在告诉世人:弱国无外交!
1992年,不知是什么人竟然为小桥申请了世界吉尼斯纪录,列为“世界上最小的界河桥”。我弄不明白的是:这是光荣的纪录,还是纪录的耻辱?!
现在的密山口岸正在大兴土木;
边界的另一侧,似乎冷冷清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