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一生雄才大略,做了很多大事。站在我们现代人的眼光来看,他也是当之无愧的永乐大帝。一生做过许多大事,其中以编修永乐大典和派遣郑和六下西洋而出名。
殊不知他在军事方面的成就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前面两次更是有效重创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不过由于杀人太多的缘故,导致他也是毁誉参半。
第一:哈密发生叛乱,朱元璋采取战略收缩,朱棣则主动进攻
1:哈密地区发生叛乱,让朱棣开始警戒起来
就在朱棣这本“永乐大典”修成的当年,北方发生了一件大事,
哈密地区发生了叛乱。这个事情一出让朱棣非常警觉,之所以如此那是因为他在北平做燕王的时候,便对北方局势有所了解。虽然哈密离北平千里之遥,但也是他控制布局北方的一颗重要棋子。朱棣全方面处理这件事情,很快哈密的叛乱被平息,朱棣设立了哈密卫。哈密成为朝廷在西北的一个重镇,主要还是为了防卫蒙古。
2:朱元璋北伐攻取元大都,捕鱼儿海之战消灭北元主力,从此分裂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
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派遣大将军徐达常遇春等人北伐元大都,最终同年攻占了元大都。这时候元顺帝逃往北漠,建立了北元政权。
不断南下对明朝袭扰,到了明朝洪武晚年发生了著名的捕鱼儿海之战,消灭了北元主力。从此北元逐步分裂成瓦剌和鞑靼两大部落,瓦剌是北元强臣分裂出去的,鞑靼则是蒙古黄金家族一脉的。
3:朱元璋采取战略收缩,朱棣则发动主动进攻
朱元璋面对北方如此不安宁的情况,他采取的是战略收缩政策。毕竟
鞭长莫及,再加上草原等气候变幻无常,守住自己的汉地十八省足可。朱棣则不然,他想的是草原地区也是他的管辖之内,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为了彻底解决这个问题,于是开始向北方布局。
第二:先后对鞑靼,瓦剌两大部落采取沉重打击
1:朱棣回到北京当年,便做了著名的三件事情
朱棣在永乐七年回到北京的当年,便做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分封瓦剌三个首领为王
,“贤义王”,顺宁王,安乐王;第二件事情在东北设立了一个行政机构,这就是著名的努尔干都司。西北的哈密卫和努尔干都司形成明朝的两只手,为的是控制广大蒙古地区。第三件事情就是在北京修建自己的陵墓长陵墓,为迁都北京做准备。
2:鞑靼的首次挑衅彻底激怒,让大将军丘福出征,未曾想全军覆没
这个时候北边发生了一个摩擦,摩擦的过程中间发生了抓到了一些鞑靼的俘虏。这时候朱棣想把这些人放回去,带上书信,礼物表示和草原各部落友好共存。
可惜不久便传出来一个消息,鞑靼部落不接受明朝的好意,把世者给杀害。朱棣勃然大怒,于是让大将丘福出征,出征前千叮咛万嘱咐告诉他们不要轻敌,还用了自己的例子。没想到悲剧还是发生了,丘福的骑兵不顾步兵,中了鞑靼骑兵的埋伏。溃逃之后被打的几乎全军覆没,“淇国公”丘福自杀谢罪。
3:朱棣无奈踏上亲征道路,考虑再三,最终战争取得胜利
眼看着丘福全军覆没的消息传到京城,朱棣很是恼怒。愣了半天,他自己说主要责任在他,都是其用人不当导致。
没办法只能选择第二次北征,如果再失败,北方的局势一发不可收拾。一向谨慎的朱棣于是踏上了亲征的道路,考虑到天时地利人和的因素,朱棣率领50万大军亲征鞑靼。这时候的鞑靼部落得知天子亲征的消息发生了内讧,分裂成两大部落。本来你联合在一起朱棣都不怕,更何况一分为二,很快鞑靼大军便被打垮。这次亲征,朱棣取得了全面胜利。
4:历时五年后,踏上了第二次亲征道路,取得重大胜利
鞑靼这个部落在衰弱的同时,瓦剌逐渐开始强大起来。这时候的瓦剌势力强盛,鞑靼一度遭到其打压,没办法鞑靼只能向朝廷援救。
永乐十二年,朱棣踏上了第二次亲征道路。这次面对的是更加强大的瓦剌,而且他们基本可以将倾巢而动。这场战役打的比较凶险,据说最危险的时候朱棣最疼爱的长孙朱瞻基差一点牺牲,可想而知这场战斗之惨烈。由于明朝火器军队等多方面优势,最终打败了瓦剌,迫使他向朝廷纳贡。
本文为一点号作者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