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云中探史
编辑丨云中探史
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个“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带给您与众不同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90年6月,
布衣元帅徐向前
因疾病发作住进医院,临去医院之前,他看着自己长居的房间,淡漠的说道“这一走就回不来了......”
9月21日,已入耄耋之年的徐向前元帅,因抢救无效在北京溘然长逝。而他在去世之前,曾对孩子多次强调,要向中央秉明自己的
三个遗愿。
然而在其去世后,面对徐向前的遗愿,江泽民主席却为难的讲道:
“只有最后一条能答应”。
那么徐向前元帅临终前,留下的三个遗愿是什么?江泽民主席为何只答应一个?
徐向前的父亲是个穷秀才,虽然家境贫寒,但却教导他要从小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徐向前13岁的时候,就已经在学校里接受了很多新兴事物,但因为经济问题他不得不提前结束学校生活,早早地就开始在外做学徒挣钱维持家用。
没书读的他并没就此放弃,反而是一鼓作气考上了
山西国民师范第一期的速成班。
徐向前在校内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心理冲击,
“五四新文化运动”
的熏陶让他明白,只有弃笔从戎才能拯救百姓于水火。
1924年徐向前成为黄埔军校的第一期学员,毕业后他本以为能为国效力,然而在国民革命军的队伍里,却看到了各种坐吃空饷、不干实事的军阀人员,眼看自己满腔抱负无处释放,徐向前立即决定南下武汉,在这段时间里徐向前了解到共产党,明白了国民党根本不能救中国。因此在1927年3月,
国共合作濒临崩溃的紧要关头,
徐向前毅然加入中国共产党。
四处征战的徐向前,在队伍里的威信也越来越高,凭借着在在黄埔军校学习的作战知识,结合上各种实战经验。1929年他在敌人的三次围剿战争中,顺利突出重围,完成了
“罗李会剿”、“鄂豫会剿”、“徐夏会剿”
的攻克任务。
徐向前连战连胜,逐渐的名声也在军中顺利散开,而蒋介石远远想不到,将自己打的溃不成军的竟是他最看不起的徐向前。
之前在黄埔军校,蒋介石身为校长,他为了掌握每个学生的军事潜力,便经常找人谈话,一次在跟徐向前的聊天中,蒋介石一看觉得这个学生谈论问题时唯唯诺诺,便愈发认为此人没有能力不堪重用。
可现如今蒋介石看到徐向前的作战水平,心里顿感失算,连忙找人想要
“攻下”
徐向前。而徐向前看到这些深感厌恶,蒋介石眼瞧着不能就这样放手,于是开始命手下前去忽悠徐向前的父亲,希望从他这里说服徐向前。
某天,穿着国民党衣服的两名士兵找到徐向前父亲,其父慌忙将人请进屋,两名士兵开口问道“徐向前如今在什么地方,能不能请其引荐一下,还有家中有什么脏活累活,都可以找他们帮忙”。
徐父一听这话,瞬间恼羞成怒,直言道“儿子下落不明他还想要到黄埔军校要人呢”。这两名士兵结果是这个样子,只得悻悻离开。听完汇报的蒋介石顺感无力,到头来竟是自己把将帅之才拱手相让啊。
徐向前一生战功赫赫,结果却因一次错误命令抱憾终身。
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战争中,由于受到相关人员的错误指挥,因此红军被迫开始进行长征。1935年6月,胜利会师的红一和红四方面军,开始思考下一步该往哪边走的问题。
毛泽东认为此时北上是最优选择,
不但能为抗日做好充足的准备,而且还能迅速与苏联方面取得联系,得到一些更有用的帮助。这个提议受到了大部分人的赞同,可张国焘却认为自己南下才是最正确的决定,因此他不顾党内众人的反对,自恃枪多势众,一意带兵南下。
这时候的徐向前其实是尊重党中央北上的决策,但看到自己辛苦发展成规模的红四方面军要被拆开成两部分的时候,他内心非常不情愿,为了确保红四方面军的完整,再加上陈昌浩的保证,从不过问政治的
徐向前只能听从命令挥兵南下。
然而徐向前根本没想到,此次南下会受到
四川军阀刘湘和国民党军薛岳
麾下的20万大军围袭,红军虽奋力抗争,但仍以惨败结尾,徐向前不得不带着队伍开始北上之路,前往会宁根据地会师。
徐向前的这次失误让他一直心怀愧疚,成了这辈子最挥之不去的一关。
1937年随着卢沟桥事变的爆发,
“七七枪声”
再次激起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同年8月的
洛川会议上,红军改为八路军,
徐向前带领129师执行抗日任务。
抗战初期,山西作为主战场,八路军必须要跨越黄河抵御日军。可此时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如何说服
“土皇帝”阎锡山。
八路军在建立抗日革命根据地的时候,时常会受到阎锡山的干扰,毛主席考虑到此时全民族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就派出阎锡山的老乡徐向前与其合谈。
阎锡山在之前与徐向前有师生情谊,看到徐向前施展出的军事才能阎锡山也非常欣赏,加上他们又是同乡,所以徐向前在给阎锡山做思想工作后,
建立第二战区民族革命战争动员会
的建议得到阎锡山的赞同,同时为我军建立晋察冀抗日根据地的时候给予了便利。
抗日战争中,徐向前同刘伯承、邓小平带领的129师战功显著,在
凤凰山战斗、神头岭战斗、响堂铺等战斗
中取得了胜利,一共歼灭日军7000余人。
其中在
响堂铺伏击战
,一战歼灭日军400余人。战前徐向前认识到,要想对日军的增援部队形成打击,破坏后勤补给的能力,就必须安排上伏击战。这个想法萌生之后,徐向前亲自带人侦查敌情,在日军的必经之路上观察他们的动向。
经过多日的侦查,徐向前了解到响堂铺附近的道路依河而建,南面又是高山悬崖,另外响堂铺距离日军的增援部队相对较远,因此再次伏击日军是最合适不过的选择。伏击地点选择清楚之后,徐向前得到情报3月31日,日军将有大量运输汽车途经此地,所以在30日晚上,各部队就开始相继向响堂铺移动。
31日凌晨十分,徐向前带着兵力委身于响堂铺附近的山地上,另外几队兵力分别隐蔽在响堂铺周围的不同方向。埋伏依旧的部队,直到早晨才发现有几辆汽车驶过,这与情报得到的信息不一致,让徐向前心中泛起疑惑。
没等他多想,指挥部就接到陈赓打来的电话,他们发现有200余人进入响堂铺临近的
马家峪,
猜想可能是敌军发现了徐向前布下的伏击,因此想请求徐向前此刻是否还要继续设伏。
听完这个消息,徐向前布置该作何选择,如果直接撤退,浪费了多天的精心谋划,如果继续埋伏,则需要冒着敌人已经知晓的风险,进行大规模战斗,对我军是一种极其不利的选择。
徐向前思虑良久,向陈赓回电话命令道:“各部队按原计划继续执行埋伏任务”。他之所以这么做,是因为他看完地图后明白,倘若日军真的发现我军设伏,必定会直接展开轰炸,如今仅仅200多人的兵力,无疑是
打草惊蛇。
徐向前布下命令之后,派出手下的参谋亲自前去查看敌情,直到其回来后,徐向前才得知,那是一些躲避战争的百姓在逃难呢。弄清楚状况的徐向前,心里的一块打石头才慢慢落地,他指挥各方人员,继续沉心静气,等待时机。
直到当天上午,日军的大部队沿着道路向响堂铺移动,看到目标的战士们立马出击,将敌人打的溃散而逃。这场战争的胜利,让大家彻底见识到徐向前的深谋远虑。
抗日战争胜利后,蒋介石发动内战,
徐向前任晋冀鲁豫军区的副司令,
在他的带领下,为刘邓大军进驻中部提供了兵力支撑,并且率部队将阎锡山在晋南设下的阻挠顺利攻下,1949年4月,徐向前带人向太原发起攻击,
阎锡山在山西38年的政权
也由此终结。
新中国建立之后,徐向前身为十大元帅之一,本可以享受同等级的优待,但是他明白,自己出身寒微,更不想浪费国家的任何资源。标志着他一生的元帅服,却也只是在妻子的祈求之下,才穿过一次,后来便一直被珍藏在箱底,换上的则是他早已缝满补丁的衣服。
徐向前因为连年征战,身体早已不堪重负,为了能让徐向前的身体好好恢复,组织经常会给徐向前夫妻一些贴补费用,但徐向前看到这些却直接回绝,自己已经受到国家照拂,更不应该拿钱在独自享用,因此关于国家的任何东西,他从不贪恋。
在子女的教育上,他更是以身作则,
厉行节约节俭的朴素生活方式,
孩子上学的路上,更是从未见过徐向前用专车接送。因为在徐向前的眼中,党和国家的各种资源,自己不应该占有。
一生清廉的“布衣元帅”,在1990年病重入院,身体每况愈下的他,亲自向孩子交待,倘若有一天自己不在了,
“希望国家不要给自己搞遗体告别仪式,不要开追悼会,自己的骨灰要洒在大别山、大巴山、太行山和河西走廊”。
家人听完徐向前元帅的三个遗愿,心里难受不已,因为那些地方全都是他曾经英勇作战的地方,而他这个遗愿就是为了去陪伴与他并肩作战的战友们。
1990年9月21日,徐向前元帅因病去世。
后来徐向前元帅的家人们,向中央报告了他的三个遗愿。但江泽民主席考虑到徐向前元帅为国立下的战功,为其开追悼会是必要之举,所有人理应送徐帅最后一程。
徐向前光辉灿烂的一生,无时无刻不为人民考虑,为国家着想,而国家和人民也将永远铭记他所做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