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游时病倒,于是掉头回咸阳。到达沙丘时已经病重,无力再继续行进,然后死在了沙丘。
临死前,秦始皇遗诏让在北方监军的公子扶苏即位。哪知受遗诏的赵高与李斯二人,篡改遗诏,将胡亥扶上皇帝之位。
紧接着二人立刻派人到达北方边境,矫秦始皇召令,命令赐死公子扶苏和大将军蒙恬。扶苏接旨后当即自杀。
蒙恬怀疑有诈,不肯自杀,紧接着就被带离大军。
最终落得个赐死的结局。
临死前蒙恬说了两句话:“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於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馀万,身虽囚系,其势足以倍畔,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也。”
这两句意思就是说“我蒙氏世代效忠秦国,于今三代了。现在我虽然被囚禁,可还是有发动反叛的能力。之所以不这样做,就是守义罢了。”
随后,蒙恬饮下毒酒而亡。
四百年后,枭雄曹操看到蒙恬的这两句遗言时,每当委屈时必读一次,都忍不住哭泣。
这究竟是为何呢?
后人常常骂曹操,说他是个“奸雄”,说他“名虽汉相,实为汉贼。”
但看到曹操这样的表现,我只想说:或许,我们真的是错怪曹操了吧?
01 众人的评价——奸雄曹操
如果找一个对曹操评价最广泛的形容,或许魏武帝这个霸气的称号都要靠边站。
说道中国人对曹操的最直接的印象,只能是“奸雄”这个称号。
奸雄一词,最早出自于南阳人许劭对曹操本人的评价。
曹操年轻时的性格与行为,不像一个官宦世家的子弟,反而像是一个街头混混,一个流氓。
别的事情暂且不说,就很多人都知道的他和袁绍偷别人的新娘子这件事,就可看出他的荒唐。
众人对曹操的评价几乎无一是好话,只有桥玄、何颙两人给的是正面评价,还不知道是不是看在曹操的太尉老爹曹嵩的面子上。
当时南阳有个人叫许劭,看人特别准。
曹操知道后,就前往南阳,请许劭为他看相。许劭知道曹操不是什么“好鸟”,把曹操拒之门外,就是不给他看。
最终在曹操的软磨硬泡之下,许劭无奈地说出了这么一句话:君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
曹操听了这话,大笑而去。
董卓之乱,曹操刺杀董卓失败,只得慌忙逃出洛阳。
在逃走的路上,他遇到了故人吕伯奢。吕伯奢见是故人,就热情地邀请他到自己家里做客,随即出去买东西去了。
吕伯奢的子弟们准备杀猪以招待客人。曹操听到了他们杀猪的声音,误以为这些人是想要将他抓住杀掉献给董卓,立刻掣剑在手,冲出房门将看到的人全部斩杀。
直到所有人都被杀,他来到后堂,才发现一头捆起来的猪。曹操这才明白过来,是自己多疑杀错了人,于是立刻逃走。
逃走的曹操遇到了买东西归来的吕伯奢,曹操假意与之交谈,趁其不备拔剑将吕伯奢也从驴上砍下。
一旁的陈宫见状大惊,责问曹操说:“之前是误杀,也就罢了。现在是何道理?”
曹操回答出了那句著名的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叫天下人负我。”
陈宫不能接受,于是也离曹操而去了。
如果把曹操的名字给一个不太了解历史的人,问他对这个人的事迹有什么了解,那么得到的回答一定是“挟天子以令诸侯”。
的确,这是曹操的标志性事件。
尽管有过挟天子令诸侯的在中国历史上远远不止他一人。但提到这句话,必定想到的是曹操。
我们对曹操的“奸雄”印象,也是来自于这件事情。
在曹操的掌控下,汉献帝几乎没有任何政治权力,不能说是形同傀儡,实际上他就是个傀儡。
二人因为权力的矛盾激化事件,就是建安四年爆发的“衣带诏”事件。曹操处理这件事情的手段,如同雷霆一般既快速,又有力。
后来车骑将军董承等主要大臣被杀,刘备等人慌忙出逃。
余怒未消的曹操决定给汉献帝一个警告,于是他带剑入宫,将怀孕五个月的董承之女董贵妃杀死在汉献帝面前。
当时皇帝跪在曹操面前,哭着请他放过董贵妃,然而曹操此时就是要借此立威,让献帝再也不敢搞什么小动作,自然不可能准许其请求。
这之后直到禅位给曹丕,刘协再也没有过任何行动,只是乖乖地做一个傀儡。
02 事实上的忠义曹操
看起来,上面这些事件,将曹操认作是一个奸雄,是没有问题的。
作者本人,也觉得以上述的几件事,认为曹操确实是一个“权臣”是没有错的。
然而有人以曹操架空皇帝,让儿子曹丕代汉建魏,再结合之前的那些事,认为曹操是真正的乱臣贼子,这是不能接受的。
事实上,曹操绝对是一个忠义的人。
也正因为如此,他每次看到蒙恬的那几句遗言时,才会泪流满面。
因为他从中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空怀一腔忠勇,却不能为别人所了解了。
董卓之乱时,曹操痛恨这个凉州的脑满肠肥的家伙,竟然敢擅行废立,把持朝政,淫乱后宫,搞得朝廷不得安宁,于是企图刺杀董卓。
然而计划失败,曹操只得逃出洛阳。可后来他也没有停下反董的脚步。他在沛县招兵,得到了几千人的追随。
他还知道仅凭这几千人,不可能完成讨伐董卓,匡扶汉室的大业。于是他开始联络诸位诸侯,商讨会盟,共同西讨。
为了大业能够完成,首先倡议的曹操把盟主之位让给了袁绍。这时的曹操为了实现匡扶汉室的理想,真的是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力量。
然而诸侯会盟后,一直逡巡不进,曹操与孙坚等少数几个诸侯攻讨董卓,却因力量弱小,总为董卓所败。
曹操一直忍耐,直到一次他领兵出战,被敌人打得落荒而逃差点丢了性命,回到营地却发现这些人还在置酒高会,气得曹操大骂,随之就脱离了联军。
而各怀鬼胎的诸侯们组成的联军,也不久就原地解散了。
曹操对于汉室,虽然是有“衣带诏”、“挟天子以令诸侯”等事,但他对汉朝,确实是一片忠心的,只是这份忠心没有压过他的雄心,仅此而已。
当年李傕郭汜听从贾诩的计策搅乱洛阳,让汉献帝等汉庭诸臣差点饿死。
那时候连两千石的高官,甚至都要自己出去挖野菜吃。
全国的军阀都在看着,却没有一人伸出援手。为什么?
他们怕自己的统治不能安稳。难道别人都是傻的吗?
难道别人都不知道挟天子以令诸侯吗?
可如果把皇帝接来,手下人到底是听皇帝的,还是听自己的?
时间一长,皇帝势必会联络一些人,除去自己这个“权臣”,就像衣带诏那样。
因此诸侯观望,是因为没有能力,也没有胆气,他们不愿意冒这样的风险,不愿意在钢丝绳上行走。以至于天下都在观望,天子行将饿死。
这时候曹操出现了,他有忠义、有眼光,更重要的是,他有能牢牢掌控手下的能力与气魄。
可以想见,曹操端着食物敬奉天子时,献帝当时感激的心情。那时他是忠诚的吗?
汉献帝听到这个疑问,一定是会含泪点头的。
03 终为汉臣曹孟德
曹操的守节,就在于他始终不会越过那条红线。我们打开曹操的介绍,会发现一句“魏国政权奠基人”的描述。
曹操南征北战,打败河北的袁绍、徐州的陶谦、凉州的马腾马超,还让辽东的公孙氏不敢对中原有窥视之心。
所谓的大汉朝廷上的臣子,几乎都是曹操的臣子。他做了丞相,后来又当了魏王,距离皇位,显然已经只是一步之遥。
看看后世的篡位,这个时候,权臣已经开始授意手下起草禅位诏书,择日登基了,然后过一段时间,再把皇帝给偷偷杀掉。
曹操却恪守臣节,哪怕是表面的臣节。想必劝说曹操登基称帝的人,不在少数。
而皇帝的大位,谁见了不眼馋?
曹操想到自己为国尽忠,不想登上皇帝的宝座。然而他也明白,曹氏不可能把名分搁置许久,否则不利于统治。
他对那些屡次劝进的大臣说:“如果天命在我,让我做周文王吧。”周文王为灭商打下了基础,后来周灭商之战,是由他的儿子周武王打响的。
众人明白了曹操的心意,于是退下了。也是曹操年纪已经大了,几年十几年的时间,众人等得起。如果他正是四五十岁的年纪,想要全节也是不可能的。
曹操的守节也感动了他的儿子曹丕,禅位是大势所趋,不可改变。
但曹丕对于刘协,可谓是非常优待了。
允许他在自己的封地内称“朕”,用天子礼节祭拜汉朝宗庙。更重要的是,他没有像后世那样悄悄地杀死前代的皇帝,而是让他一直寿终到老。
在这里,我们可以想到当曹操看到蒙恬临死前说的那句“自吾先人,及至子孙,积功信于秦三世矣。今臣将兵三十余万,身虽囚系,其势亦足以背衅,然自知必死而守义者,不敢辱先人之教,以不忘先主矣。”
这时曹操的心情,他觉得自己与蒙恬是一样的,因此他每次看这句话,都是黯然泪下。
其实细看史书上那些尽节的忠臣,往往都是受到了朝廷尤其是皇帝的信任与优待。
反观曹操,其实他并没有受到东汉皇帝们的什么青眼,反而东汉给他的是一个疮痍满目的乱世。
但他却一直敬奉皇帝,虽权势已经到达人臣之极,却始终没有踏出那最后的一步。
或许,我们真的是错怪他了!
总结
曹操每次看到蒙恬临死时留下的两句遗言,都会忍不住泪如雨下。这是什么原因?
是因为他从蒙恬的身上看到了自己!
蒙恬掌兵三十余万,曹操是汉朝的大丞相,同样势力庞大,同样位极人臣。而蒙恬能够忍死,就是为了保全名节。
曹操不贪图皇帝之位,始终做了汉臣,这也是二人的相似之处。
曹操说自己是周文王,实际上,二人并不太相像。
反而是与那个看上去没有在历史上留下什么东西的蒙恬,才和他有着很高的契合度。
而曹操之所以看别的人物不流泪,独独与蒙恬产生共鸣,大概这就是原因吧。我们认为的那个“奸雄”,也许真的是错怪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