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宋朝的“重文轻武”是历史必然还是皇帝昏庸?
创始人
2025-07-17 01:33:06
0

引言

这两年来,宋朝题材的影视剧频繁进入了众人的视野,不论是展现宋朝市民图景的《梦华录》,还是体现宋朝宫廷生活的《清平乐》都引起了人们对宋朝的热议。

“大宋文学天团”“宋仁宗的政治智慧”一度成为大家津津乐道的话题,但是如果将目光聚焦在宋朝的对外关系上,会发现这个繁盛的王朝不堪的一面。

宋朝重文轻武、冗官冗费、外强内弱、打仗屡战屡败,为这个王朝平添了几份悲剧的色彩。

宋朝的重文轻武是千百年来的学界共识,那宋朝统治者为何要将重文轻武定为基本国策?

宋朝重文轻武的格局

在宋朝统治者的大力推崇下,宋朝形成了“满朝朱紫贵,尽是读书人”的格局。

宋朝重文轻武的基本国策与宋朝的立国过程息息相关。

公元960年后,周大将赵匡胤发动了陈桥兵变,赵匡胤在掌权之后,指挥手下将一件黄袍披在了自己的身上,在众人的拥护下登上了皇帝之位,自此宋朝建立。

宋太祖登基之后,为避免此类情况再次出现,手下将士争权夺利。

采用杯酒释兵权的方式,以高官厚禄为条件,解除了将领们手中的兵权,将文人视作整个王朝唯一可以信赖的对象,这就是宋朝重文轻武的开始。

宋太祖赵匡胤是一个非常杰出的政治家,他登基之后立马推行了一系列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这些措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尊重文人。

宋太祖为吸纳天下文人,给予了文人前所未有的政治地位,他大力发展科举制度,取消了门阀的限制,并颁布了“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的政策,刺激了文人参政的积极性。

更重要的是他在薪酬俸禄上也给予了文人诸多特权,吸引了大量朝廷官员弃武从文。

在这一系列政策的鼓励下,宋朝的读书风气蔚然成风,刺激了宋朝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例如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之类的伟大发明频繁进入了众人的视野,对世界科学技术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值得一提的是,宋朝时期连儿童的启蒙读物《神童诗》也讲出了“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这样偏见性极强的句子。

宋朝朝廷不仅抬高文人地位,而且还不断打压武官,将武官手中的部分兵权归在了文臣手中。

虽然说这种轻武的政策有效的防止了将领们拥兵自重,但是也对武官的积极性产生了致命的打击,削弱了国家的国防力量。

由于武官在练兵、行兵的时候处处要受文官的限制,因此他们对待战士的态度非常消极,宋朝在与辽、西夏作战之时,也常常战败,只能忍辱负重,纳币求和。

宋朝朝廷过分关注文官的待遇,忽视了武官的主观能动性,即便是朝中有像岳飞这样精忠报国的民族英雄,朝廷依旧打压武将、步步溃败。

宋朝的重文轻武使得宋朝的经济文化空前繁荣,但军事却软弱至极,不堪一击,给国家政权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那宋朝统治者为何没有针对这一弊端,及时做出改正呢?这是因为统治者有不得不重文轻武的原因。

与当时的时代背景息息相关

重文轻武作为宋朝的基本国策能够在长达300多年的时间得到贯彻的执行,是非常了不起的。

重文轻武的弊端非常明显,但优势也非常特殊,重文轻武并非是宋朝统治者的个人意志,而是特殊时代所造就的特殊结果。

宋朝重文轻武有以下三点原因。

首先,宋朝重文是历史发展潮流的必然结果。

中国的封建统治者为了治国平天下,巩固政权,一直采取礼待文人的基本态度。

在中国历史上,除了个别王朝的知识分子受到冷遇之外,大部分朝代中知识分子的社会地位都很高。

无论是西汉时期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还是隋唐时期的科举取士,都证明了文人的重要性。

知识分子社会地位的提升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宋朝统治者不过是沿袭了这一历史趋势罢了。

正如宋太宗所说:“王者虽以武功克定,终须用文德致治”。

第二,重文轻武的政策是宋朝维护统治的明智之举。

宋朝立国不正,开国皇帝为了加强中央集权,需要大量的文人代替武将收归兵权,随着北宋统一战争的逐步完成,北宋的统治区不断扩大,对文官也产生了大量的需求。

虽然说宋朝所采取了荐举法以及大量留用降臣等政策,但是官员短缺的现象仍旧非常严重。

由于唐朝末年五代十国,民间出现了“用地不必读书,做官何须事业”的说法,所以人们耻于读书,造成了宋朝文人青黄不接的情况。

唐朝末年农民起义,五代十国征战不断的情况迫害了大量文人士大夫。

这些文人被当权者的暴行所震慑,放弃了书本,主动隐逸于山峰之间,造成了宋朝开国之时文官奇缺的社会现状。

虽然说宋太祖为了鼓励大家读书,吸纳官员发展国力,采取了许多矫枉过正,提高文人地位的政治制度,但是这些措施确实改变了人们对为官读书的错误认识。

第三,唐末遗留问题严重。

唐朝和宋朝之间有着一段长达七十多年的纷乱时期,唐朝末年,统治者将军权交给了宦官管理,使得民间出现了藩镇割据,武官起义夺取皇权的事件。

在藩镇割据的时代背景下,天下逐渐瓦解,国与国之间互相攻伐,内部篡权不断。

军人受到了特别的重视,拥有了前所未有的社会地位,给国家带来了极大的不稳定性。

经历过这场混战的赵匡胤非常清楚重武带来的弊端。

因此,他为了汲取前人的教训,收拾分裂割据的残局,只能主动过让权力,让不懂治兵的文臣代替武将来实施统治。

作为统治者,作为军人,宋太祖非常清楚相比于文臣来说,武将更能有效的治理军队,发展国防力量。

但是他更加担心武将的不忠之心会危及到国之根本,拿走赵家人手中的王权,因此重文轻武也是他无可奈何之下的选择。

最后也是非常重要的一点,在宋朝开国皇帝的努力下,重文轻武的社会风气已然在百姓心中根深蒂固。

宋朝朝廷的文人官员也对武官形成了强有力的压制,虽说宋朝中后期频频与辽国、西夏发生战争。

但是因为宋朝的文官居多,武官没有发言权,所以宋朝在面临战争问题的时候,大多会选择用钱财买和平的方法,不太依仗军事实力。

每当宋朝与他国交战之时,宋朝文人就会停止两国出口瓷器、茶叶等必需品,并遏制双方贸易的发展。

由于宋朝地大物博,能够自给自足,所以敌国往往也会采取议和的方式,在这样的环境下,武将受到了极大的排挤。

重文轻武有深刻的社会历史原因

重文轻武虽然给宋朝的国防事业带来了诸多危险因素,但是他却塑造了另外一个盛世。

宋朝的重文观念对宋朝社会风气的形成、各阶级的生产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使得宋朝形成了崇文的风气。

宋朝的重文国策吸引了大量普通百姓读书学习,考取功名。

类似于“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千斤粟,书中自有颜如玉之类”的观念深入人心,对国家的发展和文化的繁荣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宋朝年间,大部分文人都将自己的精力放在了追求科举功名之上,无暇产生有悖于封建统治的意识和行为,促进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稳定性。

轻武的国策既防范了武将夺权,加强了中央集权,对世人的社会风气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还对后代王朝重用文人起到了极好的示范作用。

在重文轻武国策的影响下,宋朝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宋朝的经济实力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宋朝在教育、科技、史学、散文诗词方面均取得了一骑绝尘的成就。

真可谓是“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而造极于赵宋之世”。

宋朝的重文政策加强了中央集权,在维护国家内政、促进社会文化繁荣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积极作用。

如果北宋沿袭唐末五代的重武轻文,那宋朝或许就不会有后期的繁荣了,我们在看待这一历史现象知识也要用客观、全面的角度分析学习。

参考资料:

1.《宋史》

2.《宋史·太祖本纪》

3.《宋史纪事本末》

相关内容

“首发”“首秀”“首展”落...
贝特瑞发布行业首款硅负极专用石墨材料、朗新科技集团发布AI能源大模...
2025-07-17 00:39:49
两大板块短期销售承压,新疫...
7月14日,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泰生物”)发布公...
2025-07-17 00:38:57
机构席位卖出469.57万...
每经讯,2025年7月16日,北交所上市公司方盛股份(832662...
2025-07-17 00:38:35
原创 ...
7月12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荒漠见证了中国核工业史上最硬核的时刻...
2025-07-17 00:37:48
聚焦主业 紫江企业筹划转让...
7月15日晚,紫江企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上海威尔泰工业自动化股份...
2025-07-17 00:37:48
供应链里看共赢丨从滚烫炉火...
链博会的“链”,是全球伙伴手拉手的纽带。这条看不见的“链”,一头扎...
2025-07-17 00:37:14
原创 ...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经历过一个 经济过热 的时期,彼时豪横...
2025-07-17 00:33:55
原创 ...
文|嘉生 编辑| 木易历史 ?——【·前言·】——? 缅甸殖民时期...
2025-07-17 00:33:50
原创 ...
引言 衣冠南渡的历史背景包括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2025-07-17 00:33:46

热门资讯

原创 为... 现如今,冷兵器的时代已经成了过去,冷兵器也不再作为一种实战中的工具,但还是有不少人愿意收藏研究,更多...
原创 汉... 我常说,一个人不要轻易、随便去给自己找标杆,假如你一不小心给自己找了一个你一辈子也超越不了的坐标,那...
原创 苏... 俄罗斯在波罗的海飞地加里宁格勒,二战前属德国,在如今俄乌战争之际,俄罗斯与北约对立,德国有无可能收回...
原创 李... 公元630年,李靖以3000轻骑夜袭阴山,取得阴山大捷;随后其徒苏定方以200死士突袭东突厥大营,彻...
原创 秦... 大多数人的历史观都是标签化的,也就是我们在评判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的时候,都是带着先入为主的情绪的。这...
原创 清... 清朝虽然是距离我们,最近的一个封建皇朝,但对于生活在和平年代的我们来说,了解程度只有一知半解。平常除...
原创 为... 同样能征善战,同样英勇神武,为何李世民敢造他爹的反,而朱棣却不敢在朱元璋活着的时候造反呢?李世民为何...
原创 东... 作为中国历史上的大一统王朝之一,西晋王朝的名声无疑要恶劣甚至败坏得多。在终结三国乱世之后,西晋不仅没...
原创 毛... 文 扬名历万 编辑 扬名历万 前言 对于那些受邀参加开国大典的人而言,能见证新中国的成立,那将会是一...
原创 为... 明清这套制度,只要皇帝愿意,完全都可以把文官宦官外戚压的死死的。 明朝就不说洪武永乐这些创业的了,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