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科举,自隋朝开始至清朝末年,已产生800余名状元。在这众多的状元中,留给人们最深的印象,莫过于清代的最后一位状元!
清代的最后一位状元,之所以让人怀念,是因为他的特殊的仕途背景,还有他的出色的书法与人格操守!
他留给后世的墨迹较多,其中的6副对联,堪称他书法的经典之作。
刘春霖,字润琴,号石云,晚清德宗光绪三十年(1904年)甲辰科状元,清朝的最后一名状元。由于清王朝的覆灭,因此他自然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名状元。
古代状元的一个基本条件是书法要好,刘春霖的书法,是上得台面的。不只上得台面,而且很出色。擅长小楷,小楷笔力清秀刚劲,深得世人推崇。以至当时流传“大楷学颜,小楷学刘”的说法。
林春霖不只精通小楷,还擅长写对联。接下来请欣赏他的10副对联。
对联一
这是一副八言对联,字体为楷书,略带行书笔意。
透过作品的字里行间,不难看出有着深厚的颜楷功底。古代科举制度下的读书人,尤其是清朝,对于颜楷,是做足了功课的,自然,刘春霖也不例外。
观其书法,笔画浑厚健美,结体端庄肃穆,章法严谨有序,整个作品,给人以精明老到,炉火纯青的印象。
对联二
此联道出了旧时代读书人的情怀,是一副很励志的对联,也是他通往仕途的最好的诠释,颇能激励后世的进取之心。
此副对联为典型的行楷书。清朝年间至民国时期,擅写行楷的书家不少,如沈尹默为中国四大名著的书名题签,就是非常出色的行楷。
刘春霖的行楷,与沈尹默的行楷,是有着一脉相承的关联的,堪称异曲同工之妙。
对联三
此幅对联,在用笔上又为之一变,由厚重变为纤巧,外柔内刚,书卷气息较为浓厚。当年启功先生的行楷书法,其风格与之大相径庭。
刘春霖的对联的内容,多数为积极昂扬的,充满正能量。然而,当时清王朝正处于逐渐崩溃的边缘,也让这位末代状元,不免惆怅与失意。
对联四
这是一副很喜庆的春联,春联把琴书之类的雅兴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作者的文人情怀,无愧于状元的品味。
纵观刘春霖的一生,包括他的书法,他的起名,已经他的状元功名,都与他的“喜气、高洁”有关。
古代的状元,一般都是由皇帝钦点,而刘春霖就是一个例外,他居然由垂帘听政的慈禧老佛爷钦点,算是他碰到了好运气,只因他的名字喜庆;只因他的书法和美和谐;只因他的文章瑞兆吉祥。
对联五
刘春霖之所以被人们提起,不只是他作为一名状元,还有他的高尚的节操。他的节操,首先体现在他的书品上。
一是书法的规范性与严谨性,起到了模范示范作用。用笔精到,一丝不苟。一笔一划,无不体现作者的认真务实的态度。规整且不失灵动洒脱。
诗书是刘春霖书法与文章中体现的主题,这也是读书人的一种责任与使命。
此联诠释了“书到多时气自华”的理念,气自华,也集中体现在他的书法作品中。
对联六
作为一名状元和书法家,刘春霖是懂得变通的。他的文章也好,书法也罢,都善于变通,风格常常花样翻新,然而万变又不离其宗。
刘春霖让人敬佩的,有他的书法与才华,更有他的人格魅力,知道什么可以变,什么不能变。他的书风在变,而他的操守没有变。
他的操守,体现在他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如大清灭亡之际,他拒绝在伪政府任官职,这点是难能可贵的。
刘春霖的6副对联,写的是春风得意,还是繁华落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