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太祖朱元璋是三教合一政策论者
朱元璋年轻时的出家经历,使他在了解宗教及其教团根底方面胜于历史上任何帝王。他因此“对宗教采取利用与约束相并用的政策”,既笼络首领,又控制其势力的发展。
朱元璋高度重视儒释道三教对人心的教化作用
明太祖朱元璋是一个三教合一论者,朱元璋首开三教合一风气之先,朱元璋提出了三教并用之说:“若绝弃之而杳然,则世无神鬼,人无畏矣。王纲力用焉。于斯三教,除仲尼之道,祖尧舜,率三王,删诗制典,万世永赖。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
明太祖朱元璋解说“阴翊王度”的作用
柳宗元《曹溪第六祖赐諡大鉴禅师碑并序》:“在帝中宗,聘言于朝,阴翊王度,俾人逍遥。”
佛教可以“阴翊王度”是柳宗元关于佛学的重要学说。翊:辅佐,帮助。王度:王者的德行器度或王法。因此阴翊王度可以有两种理解,
一说:可以帮助从政为官之人提高其德行器度。二说:可以辅助国家进行社会治理,维系社会道德,维持社会稳定!
因此阴翊王度既能治内,又可安外!这种超验的道德理论,受到古今中外全世界的高度重视!
明太祖又从佛教教义,来解说其“阴翊王度”的作用。朱元璋认为,佛教的劝化,使“愚民未知国法,先知虑生死之罪,以至于善者多而恶者少,暗理王纲,于国有补无亏”。在谕僧时,朱元璋说:佛教“本苦空,甘寂寞”,流传东西,“虽九夷八蛮,一闻斯道,无不钦崇顶礼”,“若僧善达祖风者,演大乘以觉听,谈因缘以化愚,启聪愚为善于反掌之间。虽有国法,何制乎?缧绁刑具,亦何以施?
岂不合乎柳生之言‘阴翊王度’,岂小小哉?
。“昔释迦之为道,孤处雪岭,于世俗无干。及其道成也,善被两间,灵通上下,使鬼神护卫而听从,故世人良者愈多;顽恶者渐少,所以治世人主每减刑法,而天下治。斯非君减刑法,而由佛化博被之然也。所以柳子厚有云‘阴翊王度’,是也”。
儒释道有“阴翊王度”,维系社会道德的作用!
总而言之,
明太祖朱元璋
认为
佛教和道教有“阴翊王度”的作用。
他作《释道论》一文,说:“释迦与老子,虽玄奇过万世,时人未知其的,每所化处,宫室殿阁与国相齐,人民焚香叩祷,无时不至。二教初显化时,所求必应,飞悟有之,于是乎感动化外蛮夷及中国,假处山薮之愚民,未知国法,先知虑生死之罪,以至于善者多,而恶者少,暗理王纲,于国有补无亏。”
《三教论》其中说:“其佛、仙之幽灵,暗助王纲,益世无穷。
朱元璋对道教的宣扬与管理
朱元璋在推翻元政权的“义军”之际,就跟义军的第四十二代“天师”
张正常
建立联系,元顺帝至正二十一年(1361)身为吴王的朱元璋一方面派人“访求天师,多有招聘礼请人进山,前往主持道教”,另一方面又命令部下“但系龙虎山宫观殿宇及贡器实物,诸人母得作践破坏,亵渎神灵,旧观山园田地房屋,悉听为主,诸色军民人不得夺占,违者治罪。”后来,朱元璋直接写信给张正常,张正常对此表示赞同,从而定下了
“辅国济民
”
的基调。
洪武七年(1374),他曾将自己注释的《道德经》展示给群臣,其意图是
纳道教为“养生治国之道”
。他举老子所说的“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与“圣人去甚、去奢、去泰”之类的话对群臣说:“老子所悟,企徒托之空言,与养生治国之道,亦有助也。但诸家之注,各有异见,朕因注之,以发其义”。
首先,他控制带教领袖的权力,减少宗教神职人员的特权。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登基,张正常入京朝驾,朱元璋不仅没有给他加封,反而以“天有师乎”为由,免去元朝所封他的“天师”称号,“该授正一嗣教真人,赐银印,秩视二品”。
最后,成立录道司以约束天下道人。录道司作为管理国家道教的最高机构,设左右“正一”二人,相当于六品官员;左右“演法”二人(从六品);左右“至灵”二人,(正八品)左右“元义”二人,(从八品);神乐观提点一人,知观一人,龙虎山真人一人(正二品),三茅山灵官一人,太和山提点一人。洪武十四年(1381)编制“黄册”,以国家的度牒作为正式凭证。
朱元璋对佛教的宣扬与管理
朱元璋在位三十一年,对佛教既不过分尊崇,又不十分裁抑,颁布过许多针对佛教的政策。
对佛教采取怀柔、礼遇政策,其目的就是为了更好的利用其为大明服务。通过选僧入仕,让僧人还俗当官,或者是遣僧出使,担任外交和平使者,再就是祭祀僧人,整理编辑典籍。
太祖早年出身于僧侣,对于佛教有意加以整顿。洪武元年(1368)即在南京天界寺设立善世院,命僧慧昙管领佛教,又置统领、副统领、赞教、纪化等员,以掌全国名山大刹住持的任免。
三年(1370)又召集各地僧耆,规定寺院为禅、讲、教(包括依瑜伽教修行及应赴佛事等)三类,要求僧众分别专业。随后又召集江南名僧至南京,启建
“广荐法会”
及点校藏经,进行刻版。对于僧人普给度牒,废除过去计僧卖牒的免丁钱,并命各地沙门讲习《心经》《金刚》《楞伽》三经。
到了洪武十五年(1382),对于佛教的整顿更为积极,仿照宋制设各级僧司、僧官(其制在京设僧录司,各府设僧纲司,州设僧正司,县设僧会司。僧录司诸僧官由礼部任命,有左、右善世,左、右阐教,左、右讲经,左、右觉义等职。主要任务是监督僧众行仪及主管考试等。从洪武二十五年(1392)起,僧录司务僧官都按级给俸,最高的月给米十石,最低的五石。见太祖实录),制定僧服色别,严格区分禅、讲、教三类。
洪武十七年(1384)采纳礼部尚书赵瑁的建议,规定每三年发度牒一次,并加考试,不通经典者淘汰。
二十四年(1391)命各州府县只许保留大寺观一所,僧众集中居住,限各府不得超过四十人,州三十人,县二十人。规定男子非年达四十岁以上,女子非五十以上者不准出家(见《明史·职官志》三)。复通告全国,防止僧俗混淆,规定僧人诵经仪式和施主布施金额,这就是所谓《申明佛教榜册》,是明初整理佛教的一项重要文件。又命各府州县的僧官,就地调查杂处民间的僧人实数,要他们集中居住。次年(1392)通知全国各级僧司造僧籍册,拟刊布各寺,使互周知,名为《周知板册》。后以执行手续过烦,不久就停止了
朱元璋曾自制僧律二十六条,颁于皇觉寺。内一款云:“凡有明经儒士,及云水高僧,及能文道士若欲留寺,听从其便,诸僧得以询问道理,晓解文辞。”明经儒士、能文道士留居僧寺,其实就是鼓励僧流参儒、道二氏法度,所透露的基本信息则是三教合流。
明代学者对儒释道三教的态度
明初学者中,主张三教合一,肯定佛、道功能者,颇有人在,诸如乌斯道称:“佛亦赞天子之教化”;而谭元春之论佛,也取其治化作用,肯定“佛所以辅帝王治天下之书也”。屠隆自称好谈二氏,对佛、道均持肯定的态度。他认为佛“宣教淑人,亦辅儒者之不逮”,李贽更是断言:“儒释道之学一也,以其初皆期于闻道也。”袁中道同样也是三教合一的信奉者。他认为:
“道不通于三教,非道也。学不通于三世,非学也。”
明成祖朱棣朝时,朝廷大量编撰三教劝善书
明成祖朱棣起兵靖难,夺取宝座,得佛教名僧道衍(即姚广孝)之力不小。于是即位以后,对佛教多有佑护。成祖朝时大量善书的编撰,说明三教合一的观念已得到朝廷的普遍提倡。如朱棣在《孝顺事实》一书中,显然已将儒家之孝道与道教的感应思想结合在一起。除《孝顺事实》外,明成祖还敕撰《为善阴骘》一书。通过“阴骘”观念,教化民众行善积德,从而使儒、佛、道在“阴骘”观念上趋于融合。而仁孝徐皇后所撰之《劝善书》,无疑是对成祖《为善阴骘》一书的回应,从而将儒、佛、道三教劝善之言熔于一炉。
袁了凡是中国第一位具名的善书作者,他的
《了凡四训》
融会道教哲学与儒家理学,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他所作的《功过格》一类善书,而此类善书的中心思想,仍是
报应、阴骘
,其根本则是儒、佛、道三教合一。
所有上述御制书或敕撰书,均以儒家的五伦甚或孝道为中心,别采佛、道劝善之言,以为佑护、佐证,儒、佛、道融而为一。综所周知,这些书籍陆续被颁发于天下学宫,为天下士子所必读。由此可见,它们对儒、佛、道的合流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绝不可在思想上抑制儒释道思想?否则如此物欲横流之世道,人心孰能制之?
尽管明太祖朱元璋倡导三教合一,但他又深知道、佛一旦深入民间,与世俗混淆,并成立带有浓厚世俗色彩的民间宗教,就会对传统统治构成威胁。这一点已为元末红巾军的历史所证实。朱元璋对此抱有清醒的认识。明帝国一建立,他就开始整顿僧、道门风,严禁僧、道与世俗混同。
朱元璋在肯定宗教的作用的同时,又能懂得宗教的弊端
,因此朱元璋在运用佛道思想的同时,又对其进行了一定的规范与管理。第一点、对僧徒冗滥进行治理,第二点、对僧徒质量进行管理,第三点、对商业发达的社会,导致对僧徒的诱惑进行治理。
善于利用好儒释道思想的作用
因此我以为善于运用好儒释道思想,首先要足够重视儒释道思想对世道人心所发挥的作用。对儒释道思想是应该放开的,是可以宣传的,但是对其中教职人员要加强管理,完善宗教界立法,加强宗教事务的管理。
不能在思想上面一刀切的抑制儒释道思想,否则在当今物欲横流的世界,孰能制之人心?
因此在大力宣扬儒释道优秀思想的同时,又要加强宗教立法管理其事务,创新各种新时代的管理方式与理念,严格约束儒释道三教与世俗相混同,防止其被资本腐蚀!从而消除宗教世俗化给社会稳定带来的威胁!
释疑:为何说儒释道“可用且大有可为”?
很多人质疑儒释道思想,认为他是不可用的?然后拿出许多历史事件与世界上各种例子来证明其危害性与无益性,我依此一一分析与辩驳:
为何说人类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真正的神权社会?
在古代历史上,宗教往往是为政治服务的,宗教与科学都是在追寻真理,都掌握一定的真理,然而无论宗教学说真理与否,都会被政治所利用,服务于政治,
因此宗教并没有绝对的自主性
,因为他是为政治服务的,因此在历史上的某些时期所发生的一些事件,并非全然是宗教的问题,而是被政治所裹挟的,所利用的宗教,但这种宗教本身已经违背了其自身的教义,还可以说是宗教本身吗?因此在这种意义上讲,人类历史上没有出现过真正的神权社会,也难以存在所谓的神权社会!
所谓神权社会,最起码的是指按照宗教教义去运行的一种社会模式
,而不是披着宗教外衣,行谋私谋利之举的假公济私的劣行。宗教教义全部都是教人向善的,但历史上很多时候,很多西方的神职人员也并没有真正做到博爱、爱人如己!虽然如此,但这也并不能否定宗教思想对人类道德建设起到的重要作用!
思想学说的奉行者,在巨大利益考验面前,其脆弱性也是常情
我们要明白一个普遍性与个别性的关系,
还要明白在巨大利益考验面前,道德操守的脆弱性!
然而对于大多百姓而言,很少会面对巨大的利益考验,但却容易受到这种超验道德的普遍性影响。
因此总体而言,宗教对社会道德的建设与维护确有很大的积极作用,尤其是在应对物质文明发达下的道德缺失,现代科技发展下的物欲横流上面,更能发挥其不可替代的作用!
泰国发展缓慢到底与何有关?
泰国95%的人信佛,为何国家发展还如此慢?有人就因此说是佛教无用,可见此人并没有搞明白,一个国家的兴衰是由多重因素共同促成的,绝非单方面因素导致的,
比如决定国家发展程度、潜力的重要因素有国土面积、文化基因、人口数量、奉行的思想理论、人民信仰,以及国际形势、发展机遇等
。这众多的因素共同促成一个国家的发展水平。因此把一个国家的发展状况盲目的归咎到某一种信仰上面,本身就是最不合道理的。但就泰国的社会道德、社会治安、精神文明水平、人民幸福感等,有没有受到其佛教信仰的积极影响?我想这可以做一项调查报告来研究!
数据的统计需要有伟大的分析师去正确分析
还有人把国家某一项指标的低水平,盲目的归咎到某一因素上面,这是否客观呢?比如社会治安,它不可能只靠社会道德去维持,还要有法律去维护,高科技手段(天眼摄像头)去辅助,不能说某国家社会治安没有那么好,就和其社会道德绝对挂钩,甚至直接断定其宗教信仰无益于社会道德;同样,社会治安好,也不能和社会道德绝对挂钩,还要考虑是否有其他原因?
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同样是社会治安好,一种是在人们畏惧法律下的治安好,另一种是在人们礼义廉耻下的治安好,同样是治安好,但其中意义却迥然不同!我们该重新反思古代礼制与古代儒释道信仰对现代社会的意义!
中华文化要影响世界,需要靠儒释道理论影响世界宗教!
还有人说中东地区自古以来就因为宗教发生战争,还产生了许多极端势力,就断言儒释道会使社会大众形成偏激思维,实则这一观点并不正确。因为宗教有很多种,中东主要是以伊斯兰教为主,
伊斯兰教与佛教道教有非常大的不同
,而且宗教也同样受到各自民族文化的影响,
不同地区的同一种宗教都会出现不一样的发展倾向
,比如佛教也分汉传佛教、藏传佛教、南传佛教,他们的理论倾向都各不相同,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必然会随之不同!佛教、道教在中原大地扎根已久,本身就已经产生了互通,这两教本身就属于非常“温和”的宗教,没有极端思想!而儒释道三家之间的互相弥补,更能够趋利避害的发挥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的作用。如果说21世纪拯救世界的是中华文化,而全世界有58亿人有宗教信仰,那拯救世界必先解决世界宗教问题。解决世界宗教问题,舍中华文明的“儒释道”其谁何?儒释道理论会给世界各大宗教的发展提供建设性的思路,以此促使世界宗教界的变革,提高人类道德,推动人类精神文明建设,使整个世界都会遽然发生改变!
解决宗教最大的问题要避免其世俗化!
我以为解决宗教的负面影响问题就是要避免宗教世俗化,严禁宗教私自成立团体组织;成立公司进行资本经营,严禁他们靠宗教仪式,大肆敛财,以资本定价宗教仪式;严禁靠宗教,建立个人崇拜的偶像形象;严禁私自在非宗教场所搞大规模聚集性的宗教活动,等等。然而避免宗教思想带来的弊端不能一刀切的从禁止其思想入手,相反的是,其中对社会道德有积极作用的思想,有阴翊王度作用的思想,应该要弘扬,来为国家、社会、大众服务!
为何要弘扬儒释道思想?
无论纵向的分析宗教思想,还是横向的分析宗教思想,都足以证明其存在的必要性。
纵向的看中国历史,是儒释道的思想贯穿的历史,纵向的看世界历史,也是宗教思想发挥重要影响的历史,横向的看当今世界各国的发展,世界各个国家也是非常重视利用宗教思想服务国家社会的。
因此作为儒释道思想,其中有宗教的部分,也有文化的部分,其儒家思想可以直接帮助国家治理,社会治理,具有外王的作用;而佛道思想既可作为思想进行“阴翊王度”、“暗助王纲”,推动精神文明建设,又可辅助科学研究宇宙神秘现象,有内圣的作用,还有辅助技术研究的作用!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提防儒释道世俗化倾向,完善宗教立法,完善制度设计、加强监管而已!
为何说儒释道思想有非常大的可能在世界流行传播呢?
儒释道思想在当今世界大有可为
,而世界人民都对神秘的、博大精深的、玄妙的、广博精微的、超验的、闻所未闻的、高维度的思想理论极为喜爱与高度关注!这是人之常情。人们都对“深奥玄妙的”理论思想
感兴趣
。而若论玄妙精微,舍儒释道其谁何?这也是我认为儒释道思想能够在世界广泛传扬并被接受的最大自信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