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士无双”,这是一个极高的评价,只有为国家跟人民做出巨大贡献的人才有资格获得这个评价,那么大家知道国士无双这个词是出自哪里的吗?
《史记》中说“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最初的国士无双是用来形容淮阴侯韩信的,韩信我们都知道,有着“兵仙”的美称。
其实不仅是韩信自己厉害,他的唯一传人也相当厉害,仅仅只学了他的一点皮毛,就将整个汉朝搅得底朝天,这个人就是陈豨。
淮阴密谋
韩信大家都很清楚了,但是对于陈豨,相信很多朋友都不熟悉,《史记》上记载“陈豨者,宛朐人也,不知始所以得从”,司马迁自己也不清楚陈豨到底是从哪里来的,但是根据史料我们可以得知,陈豨实际上是韩信的重要心腹。
陈豨曾经是韩信的手下,而且因为他跟韩信的关系密切,其实也算得上是韩信的传人,在军事作战方面,他都受到了韩信很多指点。
虽然陈豨本人在历史上不是那么出名,但是他在汉朝时可不算是小人物,在陈豨权力的最高峰,他一人就控制了赵国跟代国两国的精兵。
如果陈豨老老实实的,那么他的未来不可限量,甚至可能做到更高的位置,但是我们常说人无完人,虽然陈豨在军事上非常厉害,但是在政治上却缺乏眼光。
韩信虽然曾经位高权重,但是当他从楚王被贬成了淮阴侯以后,就始终对刘备记恨在心,而且当时天下已定,正所谓“飞鸟尽,良弓藏”,韩信对于刘备的作用大大降低,作为统治者的刘备对韩信的防备也不断加深。
于是韩信最终在各方面因素之下决定谋反,而他策动的最大一个帮手正是陈豨,这个政治上的小白还没有意识到,他将会面对怎样的挑战。
搅动大汉风云
公元前197年,陈豨正式起兵谋反,自称代王,前面我们说了,在谋反之前,陈豨就控制着代国跟赵国的精兵,可想而知他拥有的军力是多么强大。
虽然陈豨正式谋反,但是当时的韩信还在继续蛰伏,他暗中告诉陈豨不要有所顾虑,他会呼应陈豨的起兵。
为了打击陈豨,刘邦亲自领军前往邯郸跟陈豨对峙,当时虽然刘备是汉朝的皇帝,但是因为建国时实现的分封制,刘邦实际能够控制的兵力并不多,打击陈豨还不得不向其他异姓王征兵。
除了刘邦自己以外,不少汉朝名将都参与了围剿陈豨的过程中,这当中就包括了舞阳侯樊哙、太仆夏侯婴、曲逆侯陈平、颍阴侯灌婴等等,从这里我们就能够看出陈豨的军力到底有多强,否则刘邦也不会派出这么多名将。
或许你会觉得,这样子也算是搅动了大汉风云吗?看起来陈豨带来的影响也不是那么大呀,别急,这还只是前菜。
陈豨的谋反除了导致汉朝跟他的对立以外,还直接影响了整个汉朝的政局,首先,就是朝廷发现了淮阴侯韩信密谋造反,于是设局将他斩杀,一代兵仙就此陨落。
此后,驻守边疆的韩王信跟匈奴议和,起兵造反,汉朝一时间内忧外患,而就在这时,因为梁王彭越被刘邦斩杀,淮南王英布担忧自己会步彭越后尘,于是决定起兵造反。
刘邦建国以后,主要的异姓王有7个,分别是楚王韩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赵王张耳、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韩王信,而随着陈豨谋反,异姓王中的4个都受到了直接以及间接的“牵连”,可以说直接触动了大汉的根基。
兵败身亡
虽然陈豨的军力很强,但是毕竟面对的是整个大汉的军队,而且陈豨的军队也存在着各种问题,因此最终也无力反抗汉军,陈豨本人在灵丘被汉军郎中公孙耳斩杀。
陈豨在历史上的名声并不好,《史记》中将他给塑造成了一个具有狼子野心的造反者,他最后的结果也算是“恶有恶报”。
但是陈豨真的仅仅只是一个造反者那么简单吗?就像是我一开头所说的,陈豨真的是一位搅动整个汉朝的人物。
为什么?因为他的存在跟死亡都给汉朝带来了巨大的影响,当陈豨在世的时候,他掌控赵代两国的精兵,而且是镇守边疆的大将,对于刘邦来说这是一个潜在的大患,但同时刘邦又不得不重用他去对抗匈奴,结果就是他的权力不断提高。
而在陈豨死后,不少攻打他的人都获得了晋升,这些人又成了汉朝新的权贵,而且在攻打陈豨的过程中,对于其他异姓王的打击对于汉朝来说也是一件意义重大的事情。
小结:
教员曾经说过“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史书上关于陈豨的记载并不多,但是我们从仅有的一些记载中就能够看出来,陈豨在当时绝对是一个重量级人物,所以他才能够把整个汉朝搅个底朝天。
那么为什么历史对他的记载如此之少呢?原因只有两个,一个是关于他的记载的确很少,一个则是关于他的记载被人为删除了。
那么一个搅动汉朝风云的人真的会没有什么记载吗?当然不可能,所以答案只有一个,那就是他的记载被人为删除了。
汉武帝时期的司马迁是一个非常讲究史料的人,这也是《史记》为什么如此重要的原因之一,但即使是司马迁,对于陈豨的记载也不多,而从汉朝建国到汉武帝时期,也才仅仅经过了近70年,世上关于陈豨的记载绝对不会太少。
那么为什么司马迁还是没有把陈豨的信息交代得清清楚楚呢?很简单,司马迁要考虑当代的政局,如果将陈豨的身世完整地罗列出来,将可能给司马迁带来麻烦。
所以由此看来,陈豨一定比我们所知道得更加厉害,他对于整个汉朝所带来的影响只会比我们所知道的更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