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韩国有句俗语,“两班所去的每个地方都是饭桌,贱民所去的每个地方都是工作”,比喻过的好的人去到哪里都能得到款待,过的差的人去到哪里都是在受苦。
那么为何“两班”能代表那些过的好的人呢?这一称呼在历史上又有什么渊源呢?所谓的“两班”,其实就是中国古代文武制度在朝鲜的一个别称。
古代朝鲜深受汉文化的影响,也将大臣分为文臣武将,之所以被称为“两班”,是因为在高丽时期上朝的时候,国王坐北朝南,文武大臣分列两侧,文臣的叫文班,武将叫武班,因此后来被称为“两班”。
两班制度在朝鲜延续了近千年,对于朝鲜的影响不可不谓巨大,想要了解朝鲜,就必须先对“两班”有一个了解。
两班制度的起源与发展
两班制度起源于高丽时代,开端便来自于高丽太祖王建。
高丽太祖王建因为是受到“四骑将”的拥戴才得以取代弓裔,成为高丽国王的。
因此在统一高丽后,对内采取了大肆笼络豪族的政策,给予了国内豪族大量的特权,所谓的两班制度,则是王建这一内政思路的具体体现之一。
历史证明,王建这一思路大体得到了实现,以“两班”为核心的高丽功臣和贵族们,在后来几百年间,都保持了对王室的忠诚,高丽的政局也大致得到了长时间的稳定。
王建建立高丽后,对于拥戴自己的功臣和原来新罗等地的世家大族,都给予了优厚的待遇,当时的政府官员,也大多数是由这些人充任。
不仅如此,在两班制度的一开始,王建还给予了这些豪族例如世代做官,免田赋免徭役等政策。
在政治地位上,当时的寻常官员见到两班的官员,还要尊称一句“两班尼”,“尼”在朝鲜语中便是老爷的意思。
这样下去自然长久不了,王建时期还能凭借自己的威望镇住这些两班的开国元勋,到了王建的后人,面对朝堂上的这些功臣政治,自然很是头疼。
到了高丽王室第六代国君成宗年代,成宗为了改变这一现状,效仿中国实行了科举制度,并且进行了官制改革,借此打压了一大批地方豪强,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尽管当时的科举制度还是有着极大限制,但是好歹留出了一条给底层士人上升的通道,打破了两班贵族子弟官员对于朝鲜王权的一些限制。
尽管寒门子弟能通过科举上升的人数比较少,但是最起码好过没有。
成宗极为喜欢儒术,也特别重视读书人,据说曾有宋使来到朝鲜,成宗便向他问起了儒家的道理,宋使有条不紊的回答让成宗极为喜悦,不由得感叹了一句
“今日复见中国之夫子也!”
上有所好,下必行之。随着儒术在高丽的推行,社会上的崇文风气更加浓烈,而这体现在两班制度上的便是,文官的地位提高,武官的地位下降。
体现的最为明显的则是后来的“柴田制”,文官拿到的工资比同级的武官都要高。
到了后来,武官对朝政再也没有了谏言的权利,甚至文官嘲笑武官已经成了一种常态。
长此以往,武官自然是愤懑不平,当这种积怨到达了顶点的时候,便产生了郑仲夫之乱,从此揭开了高丽王朝百年的武官专政的序幕。
“两班”的情势一下子颠倒了过来,武官将文官排除了朝廷的核心圈之外,但是自身又缺乏必要的治理国家的能力和手段,因此只好依赖于地方小吏和杂役来治理国家,两班的藩篱再一次被打破了。
并且随着混乱,大量的下层士人也得以依附武人进入了两班之列,两班门第的观念再一次得到了瓦解。
本来按照这一趋势,两班贵族的消解也不过是时间问题,而随着李成桂的兵变,这一切又再一次得到了改变。
李氏朝鲜对于两班制度的改革与巩固
李成桂成功取代高丽王朝建立朝鲜后,便着手开始了对当时已经快要崩溃的两班制度进行改革,当然他改革的目的还是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
因为两班享受了大量的社会特权,占用了大量的社会资源,而武人时代末期,两班集团的膨胀让原本资源就有限的朝鲜更是不堪重负,并且也在两班内部造成了对立。
李氏朝鲜首先下令将乡吏,胥吏这些人从两班剔除,因为在传统的两班文班贵族看来,只有读书人才能称为两班贵族,并且伴随着身份的剔除。
李朝还取消了乡吏的外邑田,制定了严格的乡吏惩处法,设立了监督乡吏的留乡所,限制了乡吏的科举资格,从根本上限制了乡吏进入两班之列的机会。
解决了乡吏们分蛋糕的问题,李朝又把矛头指向了原来的两班贵族,最好用的工具自然是科举。
李朝规定,只有三品以上官员子女才能受门荫,其余做官都要考,这在根本上形成了鲇鱼效应,让不少的底层士人看到了希望,也大大减少了国家供养的压力。
并且这还不算完,李朝还规定,所谓“庶孽”,也就是小妾生的儿子,二婚生的儿子,私生子,都不能考科举文科,这也是限制两班贵族扩大化的重要手段。
尽管有诸多限制,李朝的两班改革还是得到了大部分两班贵族的支持。因为士人想要考两班尽管没有限制。
但是原来的两班子弟却是从小读书,并且在家庭的支持下,能够去到朝鲜最好的官学里面进行读书,普通人家的孩子根本没有这些条件。
并且朝鲜科举还有一招叫“别试”,所谓的“别试”就是不定期的考一次科举,并且常常在考前不久进行通知,寻常人家连消息都没听到,考试就已经结束了,而得到消息的。
大部分都是两班的贵族子弟,在李朝近600年的时间里,正式的科举考试只有163次,别试却高达581次。
如此科举,在我们现在看来,也只不过是形同虚设,而李朝的上层建筑,也得益于这种制度,在近六百年的时间里,达成了一种可怕的稳定。
两班贵族们在勾心斗角之余,却总是牢牢地护卫着王权,因为他们知道,护卫王权就是在护卫他们的利益。
两班贵族们一个个富可敌国,占据了朝鲜王朝大量的土地和财富,并且高官的子弟还可以承袭官职,不可不谓与国同休。
两班制度的弊端和消解
我们不难看出,李朝对于两班制度的改革,也只是一些修修改改,有一个根本矛盾根本无法解决,只能是延缓几分。
这个根本矛盾便是资源的有限性和两班贵族数量的无限性。
尽管只有嫡子可以考,尽管乡吏不能考,但是原本的两班贵族的人数还是无法抑制的增长了,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越来越成为了国家的重大负担。
根据《韩国史市民讲座》记载,17世纪后半叶的时候朝鲜两班人数占总户数的百分之九到十九,而仅仅过了一个世纪,到了18世纪后半叶的时候,就已经占总户数的百分之二十四到五十七。
两班人数的激增随着朝鲜国内因为动乱造成的经济损失,国家再也无法供养起如此庞大的特权阶层。
两班制度的另一个问题则来自于党争。因为大多是门阀贵族子弟做官,并且还都是读圣贤书的读书人,自然会有着学术观点的交锋,并且因为观念不同,家族的历史渊源不同,对于政治的看法往往也极为不同。
朝鲜历代的党争不可不谓激烈,首先是京班和乡班的斗争。
李朝时期,将居住在汉城及周边地区的两班称为京城两班,简称京班;居住于其他地方的两班称为地方两班,简称为乡班。
京班一般是政治斗争的胜利者,是官僚体系中的核心,几乎朝鲜中央所有的官职都由京班担任,而乡班一般则是政治斗争的失败者,被迫回到乡下进行定居,对于京班所形成的国家决策一般也持反对态度,这是第一重斗争。
第二重则是京班内部为了掌权所进行的斗争。
在朝鲜王朝早期有勋旧派和仕林派进行斗争,后面又有东人党、西人党,南人党、北人党等让人哭笑不得的政治派别。
而党争中失败的一派,有时候会受到最为严厉的打击,抄家问斩,斩草除根,每一次党争后面,都是淋漓的鲜血。
这些两班贵族到了后期已经完全不在意国家大事,只囿于自己的门户之见,即使李舜臣刚打跑日本人,朝鲜两班贵族便又开始进行政治斗争,还把李舜臣送进了监狱。
两班制度建立的基础是土地国有制度上的中央集权制度,而两班贵族的出现,不仅在经济上对于土地国有制度进行了极大的破坏,贵族们将大量的田地归为私有。
而且在政治上,也无疑是对于中央集权制度的破坏,两班贵族们干预朝政,党争不断,让朝鲜的王权总是形成不了合力。
从母体中诞生的制度,成长的过程却是对母体无尽的破坏,这样的制度是长久不了的,随着日本人在二十世纪的入侵,这一看似完美无缺的金字塔结构的体系,也顿时天崩地裂,葬送了李氏朝鲜所拥有的一切。
参考文献
《论古代朝鲜的“两班”及其文化特点》潘畅和、何方东疆学刊2010.3
《韩国古代两班制度刍议》曹中屏韩国研究(第十二辑)2014
《韩国现代社会中的“两班”意识》王梅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