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主席告诉古远兴:张思德的遗体要是被狼吃了,你这队长就当不成了
创始人
2025-07-16 17:33:35
0

1943年3月,延安中央警卫团组建直属警卫队,警卫队直接负责毛主席的安全警卫工作。在延安,这支警卫队被称作“毛主席卫队”,由中央社会部副部长李克农、主席的机要秘书叶子龙直接领导。

卫队长由1933年参加革命,1935年入党的老红军古远兴担任。古远兴率领的这支警卫队一共25人,大部分都来自中央警卫团的手枪连,手枪射击人人都能做到“百步穿杨”。

1933年12月参加红军的张思德就是来自手枪连,张思德个子不高,但身材壮实,随时笑容满面,近身格斗和手枪射击成绩在25人的警卫队里数一数二,人又机灵,所以被分在二班。

二班专门负责主席的贴身护卫工作,就住在主席的隔壁。

每天早上5点半起床,张思德都轻手轻脚的先把院子打扫干净,地上哪怕有一点点凹凸不平,他都会铲来黄土填埋平整,生怕主席进出时绊到。

每次护卫主席外出时,张思德总是提前将两把驳壳枪擦好,就连子弹都要一枚一枚的仔细检查,稍微陈旧一点的子弹,都被剔除不用,确保关键时刻绝不哑火。

由于工作勤勉谨慎,张思德多次得到主席的当面赞誉,深得主席信任。

1944年,中央准备次年春天召开党的第七次代表大会,为了给来自各个根据地,共计700多名代表的住所准备防寒烤火用的木炭,中央办公厅轮流组织各单位人员到安塞山中烧炭。

主席卫队也要抽出3名战士去,张思德、白仓、刘树林主动报名,头一批去到了安塞县最南边的石峡峪村。村南几里地的山上盛产青冈树,材质坚硬耐腐,正是烧炭的好材料。

1944年9月5日一大早,张思德、白仓、刘树林便上山开挖炭窑。张思德、白仓进窑挖土,刘树林在洞外负责接土倒土。

上午10点,山下起了大雨,三人没有理会,冒雨继续挖土作业。11点钟左右,张思德发现头顶上的泥土突然就“哗啦啦”的成片成片地往下掉。

张思德意识到窑要塌了,大喊一声:“危险,赶紧跑!”

身边的白仓正在挖土,一时没有反应过来,生死关头,张思德一把抱起白仓,将他扔了出去。

炭窑顷刻之间就塌了,被张思德推出窑外的白仓还是被埋了半个身子,窑外的刘树林费了很大劲才把白仓扒了出来。白仓脱险了,张思德却被埋在了炭窑里……

当晚,卫队长古远兴向主席报告了张思德牺牲的消息。

当时主席正伏案批阅文件,听到报告后,主席放下手中的笔,沉默良久后悲伤地说道:“前方打仗死人是没有办法的,后方生产劳动还死人,就不应该了!”

主席点上一支烟猛吸了几口,问道:“张思德同志的遗体现在在哪里?”

古远兴怯怯地回答:“半面山都塌了,现在还没有挖出来。”

主席立即按灭烟头,站起来说道:

“这不行,天一亮就组织部队去挖,张思德的遗体要赶紧挖出来,挖出来还要放哨看好,山中狼多,不要被狼吃了,要是被狼吃了,你这个队长就当不成了!”

古远兴答道:“是!”

正要转身离开……

主席接着又说:“你去向李克农部长汇报一下,让他准备开个追悼会,我参加,在家的领导同志都要参加,我要讲话!”

1944年9月8日,延安凤凰山脚下的枣园沟口的操场上,张思德同志的追悼大会庄严隆重。

张思德的遗像前挂着主席亲书的换联:

向为人民利益而牺牲的张思德同志致敬!

主席走到台前发表讲话——

“人总是要死的,但死的意义有不同。为人民的利益而死,就比泰山还重!替法西斯卖命,替剥削人民和压迫人民的人去死,就比鸿毛还轻。张思德同志是为人民的利益而死的,他的死就比泰山还要重!”

追悼大会后,新华社全文刊登了主席的这篇讲话,并转发全党全军。

主席《为人民服务》的这篇光辉演讲,从此成为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之本!

无论是普通战士,还是高级干部,主席对待同志间的感情都是极为深厚的!

此前,1938年春,八路军129师政治委员张浩(林育英)由于伤病被调回延安养病。

1940年4月30日,延安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大会上,张浩突发脑溢血,虽及时抢救活了下来,但从此就无法站立行走。之后病情日趋严重,不得不成年累月卧床静养。

1942年3月6日,张浩因病逝世,终年45岁。

这是一张延安时期非常罕见的历史照片,一副棺椁前,位列首位的抬棺者正是主席。棺椁中的逝者,是原八路军129师的政治委员张浩(林育英)同志。

3月9日,延安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主席亲笔撰写换联:

忠心为国,虽死犹荣!

主席、朱老总、任弼时、贺龙、杨尚昆、彭真等为其守灵,并亲自抬棺至桃花岭墓地将其安葬。

碑文也是主席亲笔题写——“张浩同志之墓”

葬礼结束后,主席环顾四周对众人说道:

“让张浩同志在这桃花岭上天天监督我们!”

1945年8月27日,一辆美军威利斯吉普车上,毛主席面带微笑地坐在车中,充当司机的是一名美军上校,后排4个人挤坐在一起,中间的是美国驻华大使赫尔利和张治中将军。

这是赫尔利大使和张治中将军专程赴延安,迎接主席前赴重庆谈判,主席在延安机场登机前的一张珍贵照片。

重庆谈判前,重庆国民政府笃定主席不会赴渝。如果主席不来,重庆方面就可以说延安拒绝和平谈判,没有和谈诚意,将责任推给延安,从而将发动内战的祸水也一起泼到延安身上。

主席高瞻远瞩,一眼便看穿了国民党的鬼把戏,为了揭穿国民党真内战、假和平的虚伪面目,主席毅然决然,不顾个人安危,坚定的赴渝参加谈判。

为了民族的大义与国家的和平,主席力排众议,在做好了最坏的打算后,率延安代表团一行飞赴重庆。

此举,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假合谈,真内战的阴谋,从而在中国革命史上留下了一段传奇经历,也成为了中国革命史上的一段佳话!

重庆谈判有多危险,李少石的牺牲就能说明一切。

李少石,广东省新会县人。1925年入团,1926年入党。1927年前往香港从事秘密工作。1932年调到上海同样从事秘密工作,1934年因叛徒出卖被捕,1937年获释出狱。1943年赴重庆工作,任周恩来的英文秘书。

1945年10月8日傍晚,时年39岁,身材长相都酷似周恩来的李少石,乘坐八路军办事处的汽车送廖仲恺先生和柳亚子先生去沙坪坝,返回途中遭到国军士兵枪击,不幸中弹牺牲。

车是八路军的车,标志很明显。人是八路军的人,军装很明显。这绝不是误会,更不是误击,但这样的惨案就发生在重庆谈判期间。

李少石牺牲后,主席不顾个人安危,亲赴吊唁。张治中将军生怕军统、中统下黑手,身着国军上将军装,陪伴主席同车前往。

由此可见,重庆谈判期间,整个重庆国民党系统暗流涌动,时局是多么的危险。

主席对自己麾下的爱将,更是万分关怀。

1953年2月,陈毅、杨尚昆、罗瑞卿陪同主席乘坐专列视察南京、徐州、济南,沿途主席凝视着车窗外,大发感慨:“我们这一路上,都是当年华野打硬仗,打恶仗的地方!”

陪同主席视察的杨尚昆说道:“淮海战役,华野立下了大功!”

主席感叹道:“不容易啊!华野打下了新中国的半壁江山!这个粟裕很不简单喔!”

陈毅笑着接过话头:“粟裕有勇有谋,堪比韩信、樊哙!”

主席笑道:“

你这个比喻不太恰当!粟裕,一不是韩信,二不是樊哙。粟裕就是粟裕,是人民解放军的战将,是人民的好儿子嘛!”

陈毅连声说道:“主席讲得好!主席说得好!”

专列到达南京时,主席说道:“明天我们去紫金山拜谒中山陵,如果还有时间就去参观一下蒋某人的总统府。”

罗瑞卿说道:“只可惜最先攻占总统府的是吴化文的35军!”

主席马上批评罗瑞卿:“什么叫只可惜?35军就不是人民解放军了吗?35军就不是华野的部队了吗?你问问陈老总,35军难道不是粟裕指挥的吗?”

陈毅望向罗瑞卿笑道:“听到没?这一趟出来,不能说粟裕一句不好!”

专列途经徐州时,主席说道:“陈老总,这就是当年淮海战役的主战场啰!你们一仗吃掉了委员长80万部队,江北从此无大仗,你们很了不起啊!”

专列到达济南,主席聊起1948年中秋之夜的济南攻坚战,称许世友是猛将,夸粟裕是人才、将才、帅才!

《杨尚昆回忆录》中这样写道:

“1953年春陪同主席视察南京、徐州、济南等地。战场怀旧,主席对粟裕同志赞不绝口!”

1961年9月,主席对来访的蒙哥马利元帅说道:

“在我的战友中,有一个最会带兵打仗的人叫粟裕,淮海战役就是他指挥的,粟裕也是我们湖南人。”

曾经长期担任周总理贴身警卫的韩福裕在回忆录中写道:

“有一次随总理在中南海服务处理发,碰巧主席也来了。主席笑容可掬,很随和地问起我的名字,我说我叫韩福裕,韩信的韩、幸福的福、粟裕的裕。

主席一听,笑着对我说:你这个名字好啊!包含了中国古今两个大军事家韩信和粟裕,你还比他们都幸福!”

——“中国古今两个大军事家韩信和粟裕!”

这句话,出自共和国领袖之口,是主席对粟裕将军的高度评价,是对粟裕将军最大的褒奖!

对待人民群众,主席早在1949年3月23日率中央成员从西柏坡赴京的途中就说道:

“今天是进京“赶考”的日子,我们绝不当李自成!”

在这之前,1949年3月5日至13日,在西柏坡召开的七届二中全会上,主席提出了著名的“两个务必”,向全体同志敲响警钟:

“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1956年11月召开的八届二中全会上,主席对干部搞官僚主义、敷衍群众的现象进行了严厉的批评,主席讲道:

“现在,有这样一些人,好像得了天下,就高枕无忧,可以横行霸道了。这样的人,群众反对他,打石头,打锄头,我看是该当,我最欢迎。

有些人进了城,就忘了本。搞官僚主义,见了群众一句好话没有,群众有问题不去解决,那就一定会被老百姓唾弃。

我们党在49年、50年、51年这三年当中,群众是拥护我们的,是尊重我们的,因为当时是艰苦朴素的,吃小米,住帐篷。当时刚打完仗,还有饱满的革命热情,和群众有密切的联系。

1952年以后情况就发生了一定的变化,我们干部开始脱离群众,自然在群众当中就要受批评,就要受冷落。

县一级干部十几万,国家的命运就掌握在他们手里。如果搞不好,脱离群众,不是艰苦奋斗,那么,工人、农民、学生就有理由不赞成我们。

我们一定要警惕,不要滋长官僚主义作风,不要形成一个脱离人民的贵族阶层。我们如果犯了官僚主义,不去解决群众的问题,骂群众,压群众,总是不改,群众就有理由反对我们。”

1957年3月20日,主席在江苏、安徽两省及南京军区的党员干部会议上讲话时,严肃地批评了几位干部的官威:

“过去我们跟人民一道反对敌人,现在敌人不在了,看不见敌人了,就剩下我们跟人民,他有事情,不向你闹,向谁去闹呢?对于人民的诉求,你不但不解决,还去压制他,那和国民党有什么区别?”

1957年5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社论,刊发主席讲话:

“在革命胜利以后,干部的官僚主义、宗派主义、主观主义倾向有了新的滋长,许多同志喜欢采取单纯的行政命令的办法处理问题。

对于名誉地位和形形色色的特权表现了很大的兴趣,而不愿意深入群众,同群众同甘共苦,坚持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

其中有少数人竟至沾染国民党作风的残余,不把工人、农民、学生、士兵、知识分子、民主党派、少数民族的群众看作自己人,不让他们有说话的机会,如果他们说了不满意的话,就对他们采取打击办法。

很明显,我们党绝不能允许这种情况继续下去!”

1958年1月3日,主席主持华东四省一市党委第一书记会议时警告干部们:

“对劳动人民只能说服,不能压服,不能使用权力,用权力就是压服。有人这样做,好像很左,其实很右,是国民党作风。”

1961年2月8日,主席在同江华、林乎加等人谈话时这样讲道:

“很多人不是为社会主义而参加我们队伍的。这些人是为了个人目的,为了当官、为了发财、这样的人不是共产主义者。这种怀着个人目的参加革命的人,掌了权以后,总是要变的,现在正在变!”

主席从国民党失败的整个过程,总结出一个历史规律,伟人说道:

“判断一个政党的性质,就是看它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而决定一个政党命运的最根本的因素,也就是它同人民群众的关系。这个规律适用于一切政党,中国共产党也不例外!”

本文资料引自:

1、《中共党史人物传》,中共党史出版社出版,2010年版。

2、《毛泽东文集》,人民出版社出版,1993年版。

3、《毛泽东选集》第五卷。

4、《杨尚昆回忆录》中央文献出版社出版,2001版。

相关内容

“首发”“首秀”“首展”落...
贝特瑞发布行业首款硅负极专用石墨材料、朗新科技集团发布AI能源大模...
2025-07-17 00:39:49
两大板块短期销售承压,新疫...
7月14日,北京万泰生物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万泰生物”)发布公...
2025-07-17 00:38:57
机构席位卖出469.57万...
每经讯,2025年7月16日,北交所上市公司方盛股份(832662...
2025-07-17 00:38:35
原创 ...
7月12日,内蒙古鄂尔多斯市的荒漠见证了中国核工业史上最硬核的时刻...
2025-07-17 00:37:48
聚焦主业 紫江企业筹划转让...
7月15日晚,紫江企业发布公告称,公司拟向上海威尔泰工业自动化股份...
2025-07-17 00:37:48
供应链里看共赢丨从滚烫炉火...
链博会的“链”,是全球伙伴手拉手的纽带。这条看不见的“链”,一头扎...
2025-07-17 00:37:14
原创 ...
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日本,经历过一个 经济过热 的时期,彼时豪横...
2025-07-17 00:33:55
原创 ...
文|嘉生 编辑| 木易历史 ?——【·前言·】——? 缅甸殖民时期...
2025-07-17 00:33:50
原创 ...
引言 衣冠南渡的历史背景包括南北朝的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因素,...
2025-07-17 00:33:46

热门资讯

原创 诸... #历史开讲# 三国风云,千年传说,诸葛亮可谓是其中的关键人物。后世之中,杜甫曾如此作诗,“功盖三分国...
原创 一... 冷战结束后,两份非常令人难以置信的,二战时期的军事计划,被先后公诸于世。 第一份军事计划是“大雷雨计...
原创 一... 众所周知,当今时代地球上的国家,那可是结果了长期的演化才形成的。历史上许多的大国小国都未能免于战争的...
原创 齐... 说到齐桓公,谁人不知谁人不晓。 春秋时公元前685~前643年在位,朝堂发生变故,急于继位,从莒返齐...
原创 被... 自古以来,中国人用香的历史就非常悠久,甚至可以追溯到春秋以前。而古人用香大多都用于在寺庙祈福或者是宗...
原创 唐... 唐朝的外乱起于内乱,这和太宗得位以力牟取不无关系。之后武后干政,太平公主,韦后,武三思,都想靠阴谋、...
原创 凌... 1946年的3月,在广东东北部蕉岭县的乡下,有个农村妇女卖掉了家里的田地,一个人孤零零地带着四个孩子...
原创 站... 文/陈刚 1948年4月,张闻天到鹤岗视察工作。图为他同在那里的东北电影制片厂文艺工作者的合影。左...
原创 混... 最近在刷百集纪录片《中国通史》,刚好刷到魏晋南北朝期间,这个在历史课本上一笔带过的时期,最多也就只是...
原创 探... 西安的文物古迹很多,级别高的当然也不在少数,目前单单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就有近60个,而且不断有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