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959年毛主席的“郁郎国安在”之问,到今天滨湖人民重建郁郎古国,历史走过了一个甲子。60年,沧海桑田,世事变换。当今天的我们重温这段历史时,仿佛一切又回到那个原点:“是什么引起了主席对郁郎国的兴趣?”“郁郎国的历史又是怎样的?”
通过查阅相关史料,结合有关学者的关于郁姓、费姓、郎姓的族谱研究。通过综合分析,我们基本理清“郁郎国”的历史发展进程,梳理出“郁(人)闾—郎城—郁郎亭(郎亭)—郁郎国”四个发展阶段。今天让我们来还原这段“郁郎国”的发展历史。
一、“郁(国人)闾”阶段
据宋代《路史》载:“郁闾,郁人闾也,或曰郁国人闾。今鱼台故方与县(今金乡)东南有郁郎城,有郁氏。”又据《元和姓纂》记载:“(郁姓)出鲁相郁贡之后。”同时结合《鲁国谱源》记载:“鲁相贡,居高平方与县东南郁郎亭。”《图书集成》云:“郁郎亭即郁郎村”。从以上这些史料记载中我们不难发现:“郁闾”“郁郎城”“郁郎亭”名称虽有不同,但无一例外的都指向了今天的郁郎村。
需要指出的是,在历史上,郁郎村这个地方一直都隶属鱼台县,隶属滕县是建国初期以后的事。更为重要的一点是,这一时期的郁郎是郁姓人的聚集地,而且郁姓先祖郁贡就是郁郎人。据西汉刘向的《国语》记载,郁贡在鲁惠公时期曾经做过宰相。
根据这些信息,我们判断:被称为“郁闾”的郁郎,最初可能为鲁惠公分封给郁贡的采邑之地。是先有的“郁”,“郎”是以后的事。亦有材料指出,鲁国国君封给郁贡(或称郁黄)的采邑在黎阳(今河南浚县),郁贡被封为黎阳公。河南浚县在春秋时期属于晋国,鲁国国君又怎么能够封给郁贡呢?可见此说有误。当然也有可能是郁贡被夺封邑“郁(国人)闾”后被迫与族人一起去了晋国,郁贡任职晋国后受封,也未可知。晚于郁贡的郁郎后人有若,他是著名的孔门“七十二贤”之一。这位孔子的弟子,改姓为“有”的原因,《鲁国谱源》是这样记载的,“一世若,字子有,鲁定公二年(公元前518年)生。先祖为侯大夫,以邑为姓。失地则去邑,故郁氏去邑为有。”“郁若”是因为家族失地而改名为“有若” 的,那么先祖郁贡的封邑“郁人闾”是被谁夺去的呢?
二、“郎城”阶段
《春秋》载:“隐公元年(前722年)夏四月,费伯率师筑郎城。不书,非公命也。”公元前722年,鲁懿公的孙子费伯率领部队筑起了一座城——“郎”。那么这个郎城在哪里呢?《括地志》载“在徐州滕县西境五十三里。”康熙年版《鱼台志》称“郎城在(鱼台)县东八十里。”郁郎就是“费伯率师筑郎城”的地方。也就是说,是费伯通过武力占领了郁贡的采邑“郁闾”,赶走郁人。因为是武力强占,而且没有得到隐公的允许,所以《春秋》“不书”。郁郎从此进入有“郎”无“郁”的时代。
对于费伯筑城在郁郎,难道就没有疑问吗?有。后世就有学者指出,费伯筑的城靠近费县的地方,是郎丘城,不在郁郎。对于这一疑问,康熙版《鱼台志》明确指出“郎丘在春秋为祝丘,不曰郎。”《齐乘》中也说“(费)伯姬姓,(郎丘)是季姓邑。”看来后世有人把“郎城”与“郎丘城”混为一谈了。
混为一谈的不光是这个,《公羊传》载:“隐公九年(前714年),夏,城郎。”随着隐公又筑一郎城,“鲁有两郎”成为事实,这就给后世分辨“元年郎城”与“九年郎城”带来不小的困难。不信可以看看下面的记载:
桓公四年(前708年):“春,正月,公狩于郎。”十年(前701年):“冬,十有二月,丙午,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
庄公八年(前686年):“春,王正月,师次于郎,以俟陈人蔡人,甲午治兵。”十年:“夏,六月,齐师、宋师次于郎。”庄公三 十有一(前663年):“春,筑台于郎。”
文公十六年(前616年):“秋八月,毁泉台。”
昭公九年(前533年):“冬,筑郎囿。”
鲁哀公十一年(前484年):“齐国伐鲁,鲁于齐师战于郎。”
我们把以上材料概括为“战郎”“次郎”“狩郎”“郎台(泉台)”“郎囿”这五个方面。到底哪些史料属于“元年郎城”,即郁郎:哪些又属于“九年郎城”的历史记载呢?
“战郎”与“次郎”,《春秋地名考实》中指出属于近郊之战,同时也明确了“九年郎城”的大概方位就在“兖州府滋阳县(兖州城)”附近。这一点判断,相信大家通过观察《春秋列国形势图》不难得出结论。“郎台”就是“泉台”,因为“泉台”附近有大量的蛇出现,加之不吉利事情发生,此台随之被毁。根据记载,“泉台”筑于“泉宫”,因此推断“郎台”应当在曲阜附近,所以属于“九年郎城”的一段历史。“狩郎”一事,《公羊传》中曾经有讥讽鲁王去“郎”这么远的地方打猎的评论,郁郎离曲阜200里,所以“狩郎”应为郁郎之地。“郎囿”,《诗经?灵台》毛苌注:“囿,所以域养禽兽也,天子百里,诸侯四十里。” 《说文》:“苑有垣也。一曰所以养禽兽曰囿。”苑与囿的区别在囿有围墙,苑无围墙。汉时皇家的“上林苑”,就曾经被汉武帝当成了练兵场。因此可见,春秋晚期的“郎囿”,即郁郎地,就是鲁国国王在远郊的打猎、练兵的地方。故《滕县志》才有“土人呼郁郎,皆‘囿’字之讹也。”一说。其实,郁郎曾经建有“郎囿”是事实,但“郁郎”的得名与之无关,应该属于后人的附会之说。
综合以上分析,我们得出以下结论:“战郎”“次郎”“郎台(泉台)”属于“九年郎城”的历史,“狩郎”“郎囿”是“元年郎城”(郁郎)的历史。
同时需要说明的有两点:1.“郎桥”与鲁国的“两郎”都没有关系,在今天的鱼台附近,对于这点,《鱼台志》中有明确记载。2.郎姓与费姓的一支出于郁郎的说法,亦可由“费郎不通婚”加以证明。
三、郁郎亭(郎亭)阶段
从郎城到“狩郎”,最终到“郎囿”的出现,标志着郎城的发展逐渐走向衰落。战国时期,“宋夺鲁邑,置方与”。公元前286年,宋国发生内乱,齐国趁机便联合楚国、魏国灭亡宋国,三国共同瓜分宋国的土地。前256年楚国灭掉鲁国。我们认为“郎城”成为“郁郎亭”应该与上述事件有关。从中我们不难看出,郎城可能在鲁、宋、楚之间几易其手,直至秦灭六国,完成统一。“十里一亭,十亭一乡,皆秦制也。”秦朝时,郁郎最终完成了由“城(邑)”到“亭”的历史转变,“郁”与“郎”也最终走到了一起,郁郎进入“郁郎共舞”阶段,从此再也没有分开。郁郎亭,在古籍中也有称郎亭的,不过在郁氏谱集中则称郁亭,足可见郁氏后人对郁郎故土的怀念。
四、郁郎国阶段
郁郎国阶段,指的就是西汉元朔三年(前126年),汉武帝封鲁共王子刘骄为郁郎侯,建立郁郎侯国(今郁郎一带)。到了元鼎五年(前112年)“因酎金免”。因为向朝廷缴纳的黄金成色不足,刘骄被黜国,最终这个郁郎候国在历史上只存在了短短14年的时间。从此,郁郎又重新回到郁郎亭的阶段。
2008年,滕州考古工作者抢救性发掘了距郁郎10里远的染山汉墓。《滕县志》对此早有记载,“九女坟,在染山前,侯爵不知世系。”据现代考古断代,此墓当为郁郎候刘骄之墓。今天郁郎南边的大刘庄、陈庄,刘姓居民依然居多,可见郁郎国灭后,刘骄及其后人并未远离封地,而是选择留了下来,一代代生生不息,繁衍至今。
1995年左右修筑济枣公路时,我(冯君斌)曾见到,修路工人在今天的岗子村前挖出道光年间的“郁郎亭碑”,可见郁郎亭的东部地界有可能到岗子大桥附近。后来,这块高1米,宽 0.6米的古碑被工人掩埋在岗子村前做了路基,今天想来也是一件撼事。其实,遗憾的也不是我一个。在明朝曾担任佥宪的普晖写过《过湖陵鱼台题景》一诗:“匹马秋风到古棠,小桥流水对斜阳。郁郎亭毁貔貅去,夫子堂空草木长。”在诗中,作者就发出了郁郎亭破败不堪,一对石貔貅也不知去向的遗憾之语。从诗中我们不难看出:郁郎亭在明代以前有一对非常漂亮的石貔貅,而且非常出名。《汉书》“西域传”上有一段记载:“乌戈山离国有桃拔、狮子、犀牛”。孟康注曰:“桃拔,一曰符拔,似鹿尾长,独角者称为天禄,两角者称为辟邪。”辟邪便是貔貅。结合郁郎历史,今天想来,这对失落的石貔貅应为汉代郁郎国的宫门前遗物。
“往事越千年,哪能事事皆周全。”历史难免留下些遗憾。但我们更为欣喜的是,今天的郁郎正以崭新的面貌走来。“郁郎国安在?”也许我们今天可以回答主席的问题,郁郎国虽然不在了,但郁郎人民的生活更美好了。
注:“九女坟”多地的传说很多,“九女”者应为“九天河女”简称,“九天河女”是伏羲的母亲华胥,故伏羲、女娲庙附近多有“九女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