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与司马懿可以说都是历史上有名的篡位夺取者,一个取汉朝自立魏国,另一个夺取曹魏,为晋朝奠定基础。既然都是篡位者,为何后世的评价却如此之大呢?其实纵观历史发展过程来看,曹家是势在必行,而司马家却是“狼子野心”之辈!
从以下几点就能看出两者的不同?
其一,篡位的出发点不同。
公元184年,东汉末年爆发了黄巾起义,起义军大有席卷全国之势。而曹操却能够大展神威,一统中国北方。从小小的校尉一直做到位极人臣的丞相,魏王。可以说是凭借自身的能力,一步步发展的。虽然曹操打着“挟天子令诸侯”的旗号,感觉是权臣的位置,但汉献帝从何进,董卓之时就是一个傀儡,只是名义上的天子罢了。而曹操只不过是继承了李傕等人位置罢了,既然到了这个位置,自然就会成为众矢之的,在那个群雄割据的年代,只有大权独揽才不至于有灭顶之灾。就好比曹操说的那样“如果没有我,不知道有几人称帝,几人称王”。所以曹魏代替东汉也是大势所趋。
而司马家族夺取曹魏的出发点却不敢直视。司马懿大受曹家赏识,从一个幕宾一直被曹家提拔到了大都督,太傅。甚至在曹丕,曹睿父子去世的时候,都让司马懿做了托孤大臣。在曹睿去世的时候,甚至让曹芳搂着司马懿的脖子,让他记住此时的恩情。
《三国志》中曾记载:太尉宣王还至河内,帝驿马召到,引入卧内,执其手谓曰:"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爽辅少子。吾得见君,无所恨!"宣王顿首流涕。
但在诸葛亮死后,司马懿马上就撕破了脸皮,在曹爽狩猎的时候,突然发动政变,将曹氏宗族大肆迫害。可谓毫无忠义之心,只是为了自己的权力罢了。
其二,对待前朝的态度不同。
曹操在迎奉天子后,虽然事事都是自己做主,汉献帝只是个摆设。但曹操对天子除了戒备之心外,还是很好的,如将自己的几个女儿都嫁给了汉献帝,这都表明了曹操一直恪守最后的底线,不会越雷池一步。
而曹丕继位时,也只是将汉献帝降为了山阳郡公,并且保留了天子礼仪。汉献帝直到公元234年才去世,可谓寿终正寝,除了失去了江山,还算个不错的结局。
而反观司马家族对待魏天子的态度真不咋地。司马师将魏主曹芳废黜,还杀了皇后张氏,司马昭更是明目张胆的命令手下将曹髦杀害,简直就是乱臣贼子的面孔,血淋淋的祸害前朝天子。所以“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典故也就更加名副其实了。
其三,对后世的影响不同。
曹操自陈留起兵开始,一路披荆斩棘,先后剿灭黄巾,灭袁绍,平吕布,败袁绍,定刘表,一统中国北方,使当时天下大乱的情形得到缓解。还有曹操重用贤才,重视农业生产,都可以说是对历史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
而司马家族的做法却令人不耻,自建立晋朝后,晋武帝司马炎虽然前期励精图治,灭东吴,一统中国。但到了后期,却骄奢淫逸,怠惰政事,分封诸王,为"八王之乱"埋下隐患。甚至让没有头脑的司马衷继位,一步步造成天下大乱,演变为五胡乱华,好不容易的大一统局面瞬间成了人间炼狱。汉族受到北方少数民族的大肆屠戮。
综上可以看出,司马家与曹家有本质上的区别,曹家是一步步奋斗而成功的,汉朝当时已经名存实亡,所以曹丕称帝是大势所趋。而司马懿等人夺权篡位确实令人不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