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
关注
”,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引言:
在轰轰烈烈的义和团农民起义后,不但没有推翻清朝的封建统治,反而激怒了西方列强,八国联军向中国发起了进攻。侵华战争发生了之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连夜出逃,只留下了北京城内数十万名百姓与残忍的列强对战。
这个时候不禁想,中国人自古以来就被看作是有血性的象征,这个时候肯定是冲上前,与敌血拼。不过当时的情况却并非如此,
许多老百姓面对着洋人不仅没有誓死抵抗,甚至很多人愿意帮洋人去刺探情报
,这背后究竟隐藏着哪些原因呢?
一、汉人在清朝是被看不起的“下等人”
提起清朝,可能大部分人不约而同的还是会想到,清朝是我国最后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王朝。再具体点的话,清朝是由满族人建立的政权,在清朝建立起以后,自然就是以本民族为尊,这样一来,像汉族等其它民族的地位就要低得多。
其实对整个中华民族来说,汉族是最大的民族体,在明朝灭亡之后,遗留下的汉族人将近三亿人,但是整个满清八旗加起来才不过三百万人,这样庞大的体量对比下就能够知道,清朝统治者针对汉族人的政策有多愚蠢。
清朝建立以后,王朝之内就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各个民族之间竟然分出了三六九等了。
最高贵的毫无疑问,肯定是满族人
,但这个最低等的反而让人觉得很奇妙,竟然会把人数最多的汉族人给列为最低等的。
当时朝廷对这种等级制度还专门下了命令,整个北京城内原则上是不让汉族人居住的,即便是留在北京的汉族人也都集中在了郊区,与城内的四十多万八旗贵族相比,城外的三万汉族人简直像个笑话。
汉族人因为地位低,所以在很多方面都遭遇了不公平的对待,一面就是各种福利待遇都是最低的,另一面赋税徭役又是最高的。这样一来汉族百姓肯定心生不满,说不定就盼着清政府赶紧灭亡。
对汉族百姓来说,在清朝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获得感可言,又怎么会傻到在尖枪炮弹的威胁下,拿着武器去捍卫一个压迫自己的政权呢
?没有汉朝百姓的帮助,八国联军入城简直是分分钟的事。
汉奸这个词就是在清朝时最先出现的,因为汉人当时被安置在了北京城外,联军想要进入城内,肯定最先接触到的还是汉人百姓,于是为了能更快更不受阻碍的进入城内,联军会从汉人百姓里选一些人当汉奸,去给自己刺探情报。
按照这种情况来看,汉奸之所以这么叫,八成就是因为清朝给联军刺探情报的都是汉人百姓。老百姓在给联军刺探情报的过程中还能谋取点利益,在当时那个吃不饱饭的年代肯定是极大的诱惑。现在我们都是吃穿不愁,生活幸福,这个时候面对任何不平等的情况,肯定是奋起反抗了,不过清朝的百姓早就受尽了统治者的压迫,导致本身已经处于一个麻木的状态了。
二、百姓面对重重“大山”压迫已经麻木
从中国发展历程去看,基本上都是处在封建社会之中,不少人肯定会问,封建社会跟百姓的不作为又有什么关系呢?其实这里面的关系可大了。
什么是封建社会,展开来说,封建社会那就是老百姓当牛做马给皇帝服务的社会。整个中华民族有上千年的时间是属于封建社会的。从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就被迫打开了对外的大门,不少国家瞅准了时机,纷纷对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想要以此来谋取利益。
鸦片战争战败之后,中国就对外国进行金钱上的赔偿,
甲午战争之后的赔偿数额更是惊人,高达两亿两的白银让人触目惊心
。想一想,这两亿白银去哪弄?那肯定是从羊身上去掠羊毛,老百姓被搜刮的干干净净。
长期在这种不公平的社会环境下,老百姓哪里还能有剩下的钱,而且当时还主要是农业为主,本来也仅仅只够吃饱饭的,这下子还得从牙缝里省出来缴赋税,真是连温饱都难以实现了。
到了清朝,王朝看上去体量挺庞大的,实际上就是处于中空状态,根本就没什么底蕴可言。到了后期,清朝的实际权力到了慈禧太后手里,慈禧太后没有多少治国的才能,但是却特别愿意享受。
要是说对慈禧太后不了解的话,那绝对对她的六十大寿有所耳闻。
为了庆祝自己的寿诞,慈禧花费了二十三万两黄金去置办衣服,各种装饰,庆典的安排,零零总总的加起来耗费了一千万两白银
,生日的排场是有了,背后苦的可是百姓。
从那个时候留下来的照片就能看出,那时候的人几乎没有个肥胖的人,基本都是骨瘦如柴的状态,还有人在当时活活饿死。
即使面对着八国联军侵华,对老百姓来说也没什么太大的分别,不过是换了个阶层去统治,反正不管怎样也不会轮到自己当家,总不会比皇权当政下那种逆来顺受的日子更难过了吧?
三、八国联军在北京城内究竟有多残忍?
清朝老百姓,在统治者长期的压榨之下,吃不饱穿不暖,身体素质差劲的很,单枪匹马的去对抗就是以卵击石。再看对面,联军的实力却是让人惊恐,先不说训练怎么样,光是八个国家联合起来的实力就足够让人害怕了。
八国联军进到北京城内之后,几乎将整个北京城翻了个底朝天,不管是宫廷内还是说普通百姓的家,联军就压根不管不顾,说进去就要进去,看上了什么就会拿走。一旦有百姓去反抗,那就会被联军残忍的杀掉。
按照当时有一个参加了侵华战争的联军战士说,如果有士兵不愿意屠杀百姓,那就会受到军队的处罚,在进入城内,
带队的长官还会给士兵进行洗脑,怂恿这些士兵去进行屠杀
。八国的联军在城内待了三天三夜,等到这些军队走后,整个北京城尸横遍野,连空气中都弥漫着血腥的味道。
幸存下来的百姓肯定都见识过了联军的残暴,又怎么会去忤逆他们,连慈禧太后看到这种残暴的行径都哭诉着说
“我们母子可怎么办啊,你们说说看”!
,最后为了保全国家不也是签了辱国的条约吗?老百姓又为什么不能为保命,去给联军做事呢?
再换句话说,在联军侵入北京城之后,清朝的统治者都出逃了,连受益的统治者都跑了,底层的老百姓还去反抗什么。也有很多人觉得很好奇,难道说那个时候的百姓就没什么家国概念吗?实在点说,还真没有。
四、百姓内心缺乏国家概念
到了清朝的时候,近代社会已经发展了一段时间了,也经过了鸦片战争,甲午战争一系列被侵略战争,但就算是这样,
百姓依旧没什么国家,民族概念
。
清王朝大部分都是汉族百姓,这些人都是从明朝时遗留下来的,心里肯定更认同原先的王朝,把清朝看作是侵入的对象,在不少老百姓的心里,说不定清朝统治者和联军也没什么区别。
封建王朝毕竟还是统治阶级的天下,老百姓都得听皇帝的,为皇帝办事,压根就没有多少自主的意识。而且清朝的时候连温饱都是问题的情况,更别提老百姓去上学了,本身比较那种开放意识就少。
在近代的各个改革历程之中,几乎每一位学者都会提出要开民智的想法,不得不说这可能就是受到清朝实际情况的影响。长期受到统治阶级压迫,
老百姓根本就没什么国家的概念,只觉得自己是底层人,更不会有什么民族荣辱观了
。
要说汉族老百姓在当时比较卑微,那满清老百姓总归要好一些吧,毕竟是本民族建立的政权,怎么不见得他们去抵抗侵入者呢?话虽然这样说,但谁都不是傻子,谁都不想去白白送死。在联军进入北京城的时候,慈禧和光绪就收拾东西逃之夭夭了。
慈禧和光绪出逃的消息虽然对外是保密的,但纸终究是保不住火的,尤其对满清贵族来说,基本上都是同气连枝的。
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大街小巷都知道了。
满清百姓可不比汉族百姓,身在北京城内,几乎是不干什么事的,大都是处于养尊处优的状态,基本上都手无缚鸡之力,哪怕搭上性命也很难挽回局面。
对中国人来说,近代的确是个被侵犯的阶段,这被作中华民族的耻辱,清朝老百姓面对列强的不作为也受到后世的诟病,不过俗话说得好:
不经他人苦,莫劝他人善
,清朝百姓会那么做绝对是有理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