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3月,毛主席视察工作途径四川。得知毛主席要来,四川各级领导都兴奋不已,同时也开始多方准备。
他们都知道,毛主席视察工作极其认真,为了不在主席面前露怯,他们将四川近年来发展的现状以及今后的规划都整理好,直到所有人都心中有数后,才信心满满地去见主席!
可令所有人都大跌眼镜的是,在视察途中,毛主席问的三个问题居然没有一人能够回答上来!
看到这种情况,毛主席不由得变了脸色,看着面前的四川领导说道:
“
作为四川的负责人,这些都不知道,这还得了啊?
”
看着众人面面相觑、羞愧难当的表情。主席一改严肃的表情,开始耐心为他们说起了答案!
那么毛主席究竟问了哪些问题呢?这些问题与四川又有着什么关系呢?
一、成都为什么叫成都?
1958年3月,毛主席在四川成都参加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是四川当地干部都非常紧张和激动,生怕在毛主席面前出现纰漏!
可在陪同主席视察途中,还是出现了意外!在会议休息期间,毛主席向当地的领导干部们提出了第1个问题:
“成都为什么叫成都?”
这一问,竟然把大家都给问懵了。虽然有人尝试作了解答,但是毛主席摇摇头,很明显对大家的回答不是很满意。
其实,
毛主席是一个非常看重历史渊源的国家领袖
。战争时期他的很多作战理论,就是充分结合了史书上的兵法。
正是因为这一点,毛主席刚到成都,就从了解四川的历史渊源入手,从图书馆借阅了“一吉普车的书”,在百忙之中翻阅史籍资料。
比如《华阳国志》《四川通志》,为的就是在充分了解四川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视察工作。
同时,他还会从书籍中选出部分重要的文章,印发给大家进行阅读和学习。
这也就是启示我们,要想知道一件事物的成因,首先就要去了解它的过去。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当时的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旋即派人查阅史书。
没过几天,一部散发着历史考证味道的汇编资料《成都的由来》新鲜出炉,对毛主席提出的第1个问题作了最好的解答:
成都这一名称的由来,最早出现在《太平寰宇记》(宋·乐史)。书中第72卷是这么写的:
“成都县,汉旧县也。以周太王从梁山止岐山,一年成邑,二年成都,因名之曰成都。”
在宋朝的乐史看来,“成”就是建成的意思,“都”指的是都城,两个字合起来就是指“建成都城”。这个说法出现时间早,影响也很深远。
但是,这个说法实际上来源于
司马迁的《史记·五帝本纪》:“舜耕历山……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
”
这就说明,“成都”典故出自于五帝之一的舜帝,而乐史却把成都的得名由来强加到了周太王迁徙族人的典故之上。
从这个角度来说,乐史关于成都得名由来的说法并不足信。而且,同样身为宋朝人的祝穆,在《方舆胜览》一书中提出,“成都府路郡名”取自于“《史记》所谓三年成都之义”。
可见,
“三年成都”这一典故更符合成都得名的由来
。看了这部资料,毛主席的脸上才浮现出满意的笑容。
也确实应该对当时四川的地方干部给予夸赞,在很短时间内就通过实际行动,回答了毛主席提出的第1个问题。
这种考证历史的精神,极大地丰富了天府之国的历史内容,也增加了当地历史的厚度。
然而刚刚夸完,大家就又被毛主席提的第2个问题给难住了。
二、都江堰为什么叫都江堰?
毛主席曾经说过一句话:“水利是农业的命脉。”可见,毛主席是非常看重水利事业的建设。
所以既然到了成都,自然少不了视察全国水利工程的代表——都江堰。
3月21日下午,毛主席坐车来到成都灌县视察都江堰。在灌县县委书记陈彬的陪同下,毛主席来到了玉垒山。
站在半山腰上,毛主席欣赏着都江堰的全貌,一边感受着岷江的壮阔,一边听着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忠对都江堰的描述,脸上不时露出喜悦的神情,还连声赞叹:
“灌县是个好地方嘛,山清水秀,中国古代人民真不简单!”
之后,张建忠依次介绍了都江堰的分水鱼嘴、人字堤、内江、外江。毛主席感叹:
都江堰能理解民意,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民生工程
。
其实都江堰的作用真的很大!在夏天洪水时期,分水鱼嘴把岷江60%的水量排入内江,来满足人民的灌溉需求,而剩余的水量就随着外江流走。
如此一来,在保证农业灌溉的同时也不会发生洪涝灾害!
到了冬季的枯水期,分水鱼嘴就会尽可能地把岷江当中60%的水量排入内江,以此保证农田的灌溉用水,让人民在岷江流量减少的时候仍然能有水灌溉。
因此深知水利重要性的毛主席特地嘱咐张建忠:“
你是都江堰管理处处长,要把都江堰管理好
。”
听到毛主席的嘱托,在场领导干部纷纷点头。可就在一片欢声笑语中,毛主席冷不丁的问道:“
都江堰为什么叫都江堰?”
此问题一经抛出,笑声瞬间哑火,尴尬的情绪在众人之间蔓延!大家又都是你看我、我看你,不知道该怎么回答毛主席提的这个问题。
而身为都江堰管理处处长的张建忠,刚才还在滔滔不绝地介绍都江堰,听到毛主席的这个问题,顿时就懵了,呆呆站在那里哑口无言。
毛主席看到大家这个样子,眉头皱了一下又缓缓打开!接着对众人普及起了都江堰的由来!
实际上,都江堰一开始并不叫都江堰,而是叫湔堋(jianpeng),这个名字是都江堰刚建成时李冰给取的,可以算作都江堰的乳名。
湔,指的就是水流的头部;堋,就是指把水流分开的水堤。简单点说,刚建成的都江堰就像一个分水堤。
到了三国时期,因为都江堰属归蜀国的都安县管辖,所以改名为都安堰。
在唐代的时候,由于当时人们习惯用竹笼装满石头来堵塞水流(这种方法叫作“楗尾”),因而将都江堰称为楗尾堰。
到了宋代,由于民间将流过成都平原的江水称为成都江,因此就把江水上游的分水堤称为了都江堰。
《宋史》一书中记载:“永康军岁治都江堰,笼石蛇决江遏水。”这也是史料记载中第一次出现都江堰这个名称。
当然,都江堰并非某一个堤坝,而是整个水利系统工程的总称,包括作为核心的渠首工程和成千上万条支渠分堰。
“都”在这里有总括、统率的含义。因此顾名思义,“都江堰”也就是整个水利工程的意思。
大家听完毛主席的讲述,都是一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的样子,对毛主席渊博的知识表示了钦佩!
但转头一想,这些夹杂在史书旮旯里的都江堰知识寻常人根本不会注意,为啥毛主席竟知道得这么清楚呢?
原来,毛主席在来视察都江堰的前两天,就认真读了《灌县志》和《都江堰水利述要》这两本书,因此才对都江堰的历史和当时的现状了然于胸。
而这也正好印证了毛主席在革命年代所说过的一句话:“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
在不断的赞叹声中,大家来到了都江堰的宝瓶口这个部位。也正是在这个地方,大家迎来了毛主席的第3个问题。
三、都江堰会不会被冲毁?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
即使是再坚固的堤坝,不加以悉心养护和维修的话,最后也难免出现垮塌的结果。
都江堰在历史上由于受到战乱的影响,疏于维护,且又年久失修,灌溉面积曾一度锐减,严重影响了当地老百姓的生活。
直到新中国建立,我党带领人民对都江堰进行了全面维修,才使得这个千年古堰重获新生,一年一度的“岁修”也才又重新得到保障。
当年李冰建成都江堰后说:“岁勤修,预防患。遵旧制,毋擅变。”用今天的话来说,李冰下令每年修一次都江堰,来保证这个水利工程造福于民、千秋不废。
后来,人们就把“岁勤修”称作了“岁修”。
“岁修”基本上是从每年的年底开始,耗费时间短则一个月,长则近两个月,对都江堰进行维护和修缮。
听完都江堰“岁修”汇报后,毛主席当场急切地询问:“每年岁修给不给民工钱?”
四川省委第一书记李井泉赶忙回答:“一定给。”毛主席满意地点点头,缓缓地说:
“
这就好,让人来做工,一定要给工钱的。做了工不付给工钱还能叫共产党吗?不能忘了共产党的宗旨。
”
然后接着问:“国民党也搞岁修吗?给不给民工钱呢?”李井泉回答说:“国民党也会组织民工进行岁修,但是他们内部腐败、中饱私囊,岁修的钱到了民工手中时,就所剩无几了。”
毛主席听到这里,很严肃地说:“
国民党搞腐败,共产党可不能搞腐败,腐败腐败,腐了就败,国民党不是败了嘛
……每年修一次又要多少工人?”
李井泉答道:“大概要100万。”
毛主席听完这个数字,眉头紧锁,沉思了片刻后语重心长地说:
“这么巨大的工程,挖泥淘沙太费人力了,用土办法怎么行,还是要想办法用现代化的工程,搞机械化,用掘土机、卷扬机,降低劳动强度。”
可见,毛主席还是心疼老百姓的,希望采用现代化技术,来修护都江堰,从而节约民力。
其实,大家打心里明白毛主席这句话背后的内涵:
爱惜民力,为民造福
。
随后,大家走着,走着,便来到了都江堰宝瓶口。
宝瓶口在整个都江堰水利工程系统中占据很重要的地位,因为它就像都江堰的咽喉,控制着内江的水流量,是内江名副其实的闸门。
不过,足有8尺纵深的宝瓶口相比都江堰其他部位,这里水流湍急、水势最猛。站在堤岸上,江水奔腾流过的声音震耳欲聋,还会让人产生胆战心惊的感觉。
或许是由于看大家对急流的江水感到些许害怕,毛主席半开玩笑地提出,自己想下去游泳。
结果,大家不但没被逗乐,反而流露出了非常为难和不知所措的表情,显得甚是六神无主。
甚至有同志还喃喃自语:主席横渡长江的本领,我们自然是见识过了,可是眼前这里水流过于湍急,看看就行了,还是不游为好。
这一下,大家的表现反倒把毛主席给逗乐了。看大家都这样了,毛主席赶紧换了个话题,转身向都江堰管理处处长张建忠询问:这里的岩石会不会被江水冲毁。
张建忠拍拍胸脯,自信满满地回答:“不会!这是砾岩,很坚硬。”毛主席听完,旋即面向大家,认真地问:“100年后呢?会不会?”
这个内涵深远的问题,让在场的所有人都不禁陷入了深思!都江堰在当时是我国水利工程的代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再过几十年、几百年也不会被冲毁。
可是,都江堰100万年后乃至永远,会不会被江水冲毁,事关着人民幸福生活的常青树,会不会永远屹立不倒。
由于这个问题在时间线上过于长远,所以大家很难想到毛主席会这么问。可见,毛主席在都江堰这个水利工程上确实站得高、想得远、问得深。
也正是毛主席提的这个问题,让大家突然间意识到,
眼前的都江堰不单单是一个水利工程,还象征着我党干部为人民谋永久之幸福的事业
。
之后,当地政府在都江堰上费了大力气,使用钢筋混凝土进行加固,降低安全隐患,避免自然因素造成威胁,切实提高了都江堰的整体安全系数,造福了千百万人民及其子孙后代。
而且,在都江堰的分水鱼嘴尖上,一座八孔大型节制闸拔地而起,操作员只需按一下电钮,灌溉、排涝、清淤等一系列水利工作任务就都顺利完成了。
同时,再也不用担心造成民力的耗费了,而这也成功实现了毛主席1958年视察都江堰时的心愿。
现在,沿用至今的都江堰已经成为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世界灌溉工程遗产,彰显出中国水利工程技术的水平,也向全世界展示出中国的形象和质量。
结语:
成都解放后,在我党对四川人民的关怀下,贺龙司令员到灌县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带领解放军战士和当地老百姓,一起抢修都江堰。
1958年毛主席视察四川的点点滴滴,都见证了他作为开国领袖所特有的高瞻远瞩和个人魅力,他的大局观意识和思维让我们刻骨铭心。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岷江之水,滔滔不绝,流过都江堰,不断流进四川人民的心田和心间。
参考资料:
马定萍,童永飞.毛泽东视察都江堰[J].湘潮(上半月),2014,(第5期).
刘全.毛泽东与三幅成都名联[J].四川党的建设(城市版),2013,(第11期).
谢忠梁.关于都江堰历史的两个问题[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75,(第3期).
周宏伟.从湖泊名称到聚落名称——“成都”的由来与含义探索,2015,(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