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三国七大谋士:周瑜、诸葛亮上榜,司马懿排第一!(文:浅色夏末)
提起谋士,想必很多人都会想到谋士是在军中担任出谋划策的角色。华夏五千年的历史,要说哪个时期的谋士最多,最有代表性,毫无疑问必定是三国时期。在东汉末年三国初期,中央政权逐渐衰败,各路诸侯纷纷雄起,为了抢地盘、争利益,各个诸侯之间也是相互攻伐。那么纵观谋士如云的三国,究竟谁才是最厉害的?下面就给大家盘点一下:三国最厉害的七大谋士。
三国谋士排行第7:陈宫
陈宫是三国历史上最为悲情的谋士之一,他的一生可谓矛盾的一生。他的才能虽然不如司马懿和诸葛亮,但他却是一个堂堂正正的男子汉。欲成大事,欲救苍生,却不能识时务、择雄主。在早期的时候,他先是认定曹操,决计跟随他共干一番大事业,但因看不惯曹操那所谓“宁教我负天下人、莫要天下人负我”的做事风格,所以和曹操分道扬镳,之后辗转反侧的成为吕布的军师。
在陈宫的谋划下,吕布曾纵横一时,占徐州,拿兖州,败曹操,走袁术,但大好形势却在吕布的一意孤行下转瞬即逝。后曹操讨伐吕布,陈宫建议吕布带兵到城外驻扎,但吕布为了貂蝉并没有听从,导致后来的城破,吕布也因此命丧白门楼。被曹操俘虏后,陈宫宁折不弯选择了以死明志,令人叹惋!
三国谋士排行第6:徐庶
徐庶(167-230)字元直,颍川郡长社县人。他原是刘备帐下谋士,在曹操率军攻打刘备的时候,他识破了曹仁的八门金锁阵,派遣赵云率领五百军士将前往破阵,杀败曹仁,之后又接连大败曹仁。
曹操得知刘备帐下有一谋士叫徐庶,计谋很厉害,又得知他家中有一老母,便派人将徐庶的母亲掳至许昌,后程昱模仿徐庶母亲的笔记给徐庶写了一封信,徐庶见状只好拜别刘备。有句话叫做“忠孝不能两全”,当忠孝面前需要抉择的时候,大多数人的说法是应该先尽忠,其实从这个层面来讲,徐庶是没有错的。
三国谋士排行第5:荀彧
荀彧出自名门,他的祖父荀淑,曾任朗陵县令。官渡之战时,荀彧坐镇后方,他尽心尽力的为曹操调度后勤补给,保证了官渡之战曹操的大胜。在他的心目中,助操打败群雄,获得胜利,就是为汉天子扫除乱军,平定天下。也就是说,助操乃是忠汉。但可惜的是,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为其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
三国谋士排行第4:周瑜
周瑜,字公瑾,庐江舒县人,他是一个很会打仗的人,是古今难得的帅才。周瑜的身上不仅有谋士的影子,也有名将的气质。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周瑜是前线作战总指挥官。建安十五年(210年)病逝于巴丘,年仅36岁。宋徽宗时,追尊其为平虏伯,位列唐武庙六十四将、宋武庙七十二将之一。
三国谋士排行第3:庞统
在三国中,号称“凤雏”的庞统和诸葛亮齐名,事实上这绝非言过其实。刘备占据荆州后,庞统闻名而来。虽然也曾有过因样貌而出现的怠慢问题,但最终庞统还是用实力证明了自己,取得了刘备的重用。
为了谋取西川,庞统给刘备献上了上中下三条计策,刘备用其中计,在斩杀了蜀中名将杨怀、高沛后,刘备大军直逼成都。但在进攻雒县时,庞统不幸中流矢而亡,年仅三十六岁。
三国谋士排行第2:诸葛亮
诸葛亮,字孔明,号卧龙,徐州琅琊阳都人,当初刘备被曹操追着打的时候,正是他前后两把火暂时稳定了局面。战略上,他提出三分天下,认为曹操不可取,孙权可作援的形势,算是为刘备政权定下了基本国策;战术上,在刘备兵败夷陵之后,面对内忧外困的局面,诸葛亮独自撑起了蜀汉的大业,先是平定南部叛乱,之后又恢复经济,收拾刘备扔下的乱摊子,同时又加紧训练士兵,短期内又打造出了一支能战善战的蜀军。
公元226年,魏文帝曹丕死,其子曹叡继位,缺乏统治经验。诸葛亮决定率军北伐,以便完成刘备遗愿。但是他前后六次北伐中原,多以粮尽无功。最终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五丈原,享年54岁。
三国谋士排行第1:司马懿
司马懿,字仲达,河内郡温县人氏。他自幼聪明多大略,博学洽闻,伏膺儒教。在曹魏后期,司马懿绝对是一个杰出的谋士,素有“旷世奇才”之称的他,是三国后期唯一能与诸葛亮抗衡的人,他一生共辅佐了曹魏四代君王。
任职期间,他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最显著的功绩是,亲率曹魏大军平定孟达叛乱,成功抵御诸葛亮的北伐和带兵平定辽东。司马懿这人,可谓是诸葛亮平生最大的劲敌,要不是司马懿的隐忍,估计诸葛亮早已北伐成功。公元249年,司马懿父子发动政变,诛杀曹爽党羽三族。73岁时,司马懿病逝于洛阳。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