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自成,明末清初的关键人物,被认为是即将崛起的下一个大一统王朝的建立者。在鼎盛时期,他号称有百万兵力,虽然这只是夸大之词,但实际也有七八十万的规模。然而,他的崛起和迅速消亡却是一场戏剧,宋安之今天将解释其中的原因。
有时候,即便兵力强大,如果内部不团结,就算再多人也不足为惧。被如狼似虎的清军打得屁滚尿流,也是一种正常的情况。李自成崛起于草莽之间,正值明末天灾频发,朝廷无力应付清军,他正巧借此东风一路开创了看似险峻实则幸运的攻占北京的契机,逼死了崇祯帝,完成了他的伟业。正所谓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李自成就像那只猪,站在风口,凑巧找到了时机,创造了与其他开国皇帝类似的壮丽业绩。
然而,问题在于,尽管同样站在天际,其他开国皇帝是真正的高手,可以自如翱翔,而李自成这只猪虽然飞了起来,却没有足够的实力停留在空中,最终只能以火箭般的速度坠落,摔死在地,为清朝的入侵让路。李自成的崛起颇具戏剧性,首先,他的兵源来自广大的农民群众。明末正值小冰河时期,天灾不断,朝廷无力赈灾,崇祯帝的罪己诏也无济于事,导致北方大地的灾民饱受苦难,吃不饱饭成了家常便饭,人们在走投无路之际纷纷响应起义的号角。李自成抓住了这次农民大规模起义的机会,提出了“均田免赋”的口号,如同一盏明灯在茫茫人海中引导前行,农民群众源源不断地加入了他的队伍。有了兵源,崛起的时机何在呢?
李自成的崛起时机实在是好到极点,就像站在风口的那只猪。李自成的风口就是明朝与后金(清)的战争,面对内忧有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外患有清军的入侵,明军疲于两线作战。例如在崇祯十一年,面对杨嗣昌的围剿,李自成被打得溃不成军,逃命剩下十一骑。然而,此时清军边关告急,官兵调到前线,为李自成争取了喘息的机会。正是在明军两线作战疲于应付之际,李自成得以崛起,并最终实现了灭明大业。
然而,猪终究是猪,不可能永远站在风口,也无法永远飞翔在空中。李自成崛起后,建立的大顺政权并未达到相应的高度。他在对待关外清军时缺乏足够的重视,认为明朝与清军的恩怨与自己无关。对吴三桂的招降只是象征性的举动,结果被吴三桂勾结清军打了一场伏击战。李自成的能力还算不错,招降吴三桂失败后,他带领农民起义军迅速行军,但却缺乏帅才的智谋。忽略了关外清军的存在,导致在与吴三桂的战斗中措手不及,农民起义军最具战斗力的老营也在此战中损失惨重,剩下的农民起义军变得杂乱无章。回到北京后不久,李自成匆匆称帝,烧毁紫禁城,匆匆撤回北京。作为大顺皇帝,李自成的匆忙逃跑使得守卫后方的军队丧失了战斗意志,清军入侵后,大顺军队溃不成军,李自成这只不死小强也败下阵来,最终死在了农民手中,颇具讽刺意味。
李自成这样的人,典型的能够打破旧世界,但却无法维持新世界秩序,引发更大混乱的人物。他只适合搞破坏,只适合当个将军之类的角色。真让他坐上一国之主的位置,尽管拥有再多兵力,也只是白费力气。
在历史的舞台上,李自成如同一颗流星般短暂而耀眼,却无法为自己的国家留下持久的辉煌。他的故事告诉我们,崛起或许容易,但要稳固地坐在王位上,需要更多的智慧和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