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布匿战争两国疆域、进军路线、主要战役
公元前218年至前201年,罗马和迦太基之间的第二次布匿战争,是一场考验两国综合国力、体制机制、战略战术、斗智斗勇的一场战争。作为地中海世界两大超级强国,罗马军事实力最强,而迦太基最富。最富和最强之间的较量,迦太基由于名将汉尼拔的天才指挥,开篇连连高捷,无限接近胜利。而罗马屡战屡败,却凭借核心竞争力,最终反败为胜,笑到了最后。
罗马因何而胜?迦太基因何而败?这是历史上争议不休的话题,本文试着从大国争霸“核心竞争力”的角度来谈谈看法。
迦太基的核心竞争力
1.统帅能力优势
迦太基能够取得战争前几年的优势,主要原因还在于名将汉尼拔卓越的指挥能力。
汉尼拔因国仇家恨,9岁就在神庙立誓,毕生与罗马为敌,少年时期苦学希腊文,潜心研究西方第一名将马其顿亚历山大帝的战术,创新优化了骑兵两翼战术。
他在冬季率军翻越白雪皑皑的阿尔卑斯山,完成了人类军事史上的壮举,踏入罗马本土后,给予罗马军队持续不断的重创。
在罗马作战期间,他与官兵同吃同住,十多年不近女色,具有超强的意志和朴实的作风,把一群不同民族组成的雇佣兵打造成为常胜铁军,一度令罗马人闻风丧胆。
汉尼拔转战路线
2.军队结构优势
汉尼拔孤军深入罗马,艰难翻越阿尔卑斯山后,原来的4.6万大军只剩2.6万,幸好在山南高卢得到了高卢人的支持,补充了部分军队,尤其是骑兵。
公元前218年12月的特雷比亚战役中,汉尼拔军共3.6万人,但骑兵比例甚高,善战非洲努米底亚骑兵和高卢骑兵共有1万人;而罗马军共有4万人,其中骑兵仅有4000人。
在公元前216年8月的坎尼战役中,汉尼拔军5万人,骑兵占1万人;而罗马军8.7万人,骑兵7200人。
这两场重要战役,汉尼拔兵力都呈现劣势,但骑兵数量都占优,且努米底亚骑兵和高卢骑兵的战斗力要高于罗马骑兵。
汉尼拔两翼齐飞的战术主要依赖骑兵的优势,通过击溃对方的两翼骑兵,包围中央的步兵军团,最终全歼敌军。这种战术由于汉尼拔在坎尼的全胜,被后世称为经典的“坎尼战术”。
强大的努米底亚骑兵
3.战场环境优势
相比于第一次布匿战争期间,迦太基没有打到过罗马本土。汉尼拔选择向罗马的本土进军,在罗马的本土作战,因此被西方称为战略大师。
汉尼拔的军队节节胜利,从意大利北部一路打到意大利南部港口。罗马军队长期避而不战,汉尼拔军在罗马本土肆虐10多年,对罗马的经济社会、粮食生产造成重大破坏。汉尼拔就像一条绞索一样,想把罗马人慢慢耗死。
迦太基的本土远离战事,毫发无损,通过此消彼长,按照正常的发展态势,迦太基将会越来越强,罗马将面临崩溃灭国。
4.外交分化优势
罗马本部是台伯河畔的“七小丘”发展起来的,意大利南部富裕的卡普亚、塔兰托,以及西西里的叙拉古等原本都是希腊人建立的城邦,而罗马是拉丁人出身,两者语言、文字和传统都不一样。
一百多年来,罗马通过软硬兼施,将这些城邦纳入罗马的控制范围,并强制他们派出军队协助作战。这些城邦居民大多对罗马心怀不满,处于貌合神离状态。
汉尼拔在军事上的节节胜利,令罗马元气大伤,也让这些处于观望状态的城邦感觉脱离罗马的机会来了。在汉尼拔的分化瓦解下,卡普亚、叙拉古、塔兰托先后倒向了迦太基。
在战争开始的几年,汉尼拔先后在提契诺战役、特雷比亚战役、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坎尼战役中均取得全胜,罗马损失军队近20万,多位执政官(政府最高长官兼最高统帅)和近百名元老院议员阵亡。罗马一度处在生死存亡的边缘。
那么,罗马人是怎么一点点挽回败局的呢?
罗马的核心竞争力
罗马公民兵制
1.强大的公民兵制
罗马17岁-60岁的男性公民都要服兵役,其中46岁以上公民只参加预备役,公民免交田税,因为兵役就是所谓的“血税”。凭借这样的制度设计,战时状态的罗马共和国,兵力输送始终不会“断血”。
如果说地中海各国比作武侠小说人物的话,罗马就是练就“北冥神功”的人物,内力(兵力)输送源源不绝。
按照罗马人的最高动员力,其公民兵的储备总量高达75万。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每年动员的军队大约是20个军团、10万余人轮番作战。汉尼拔进入罗马本土时兵力仅2.6万,后来的兵力始终保持在5万左右,这些雇佣兵都是要按时付工资的,依靠这点兵力想彻底打败罗马有相当难度。
在我国历史上,总说北宋有1亿多人口,南宋也有5千多万,为何败于人口只有几十万的女真和蒙古?因为宋朝落后的军事体制,社会最末流的人当兵,还在士兵脸上刺上番号,这样能够强制动员的军队虽多,却大多是乌合之众,缺乏公民意识,精神面貌、作战素养与罗马公民兵、唐朝的府兵不可同日而语。
罗马公民兵制比迦太基的雇佣兵制的兵员补充能力、对国家的荣誉感、责任感要强很多。这是罗马能够顶住汉尼拔的主要因素。
罗马元老院议事
2. 强大的共和体制
罗马的共和体制是希腊民主体制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国家制度,共和体制不仅吸收了民主体制“集思广益”“民意广泛”的优势,而且在战时,300人组成的罗马元老院能够高效地发挥“精英政治”的决策优势。
与汉尼拔的战争中,罗马的最高领导人和统帅执政官接连不断地阵亡,但罗马元老院会继续选举优秀的执政官来维持局面。而宋朝的徽钦二宗被掳,群龙无首的情况下,北宋直接灭亡了。
此外,罗马还有战时的独裁官制度,元老院选举独裁官,全权负责全国的政治军事,以举国之力对抗强敌。独裁官任期半年,视战事还可以延长。在汉尼拔战争期间,费边就任独裁官,保障了罗马的举国战略优势。
罗马军团修建工事
罗马军团修建攻城器具
3.强大的工程技术
汉尼拔在野战方面曾无往不胜,后来罗马人采取避而不战的战略,对此汉尼拔没什么办法,因为罗马人的建立的营盘和工事无法逾越。
罗马人在几百年的发展中,通过吸收希腊等先进文明,在布匿战争时,其工程技术能力在当时已经无可比拟的强大。罗马人既是战士,又是工程师,只要在坚固的营盘工事里龟缩不出,进攻不足而防守有余。
尤其是罗马人在战争中后期采取了积极的避敌作战策略,以“品”字形的工事包围倒向迦太基的卡普亚,汉尼拔来救援的时候,罗马人建立的工事可以一面抵挡汉尼拔,一面继续围困卡普亚。
汉尼拔对罗马人的营盘工事只能徒呼奈何,缺乏的就是核心的工程技术,这是迦太基人跟罗马人之间巨大的技术差距,这不是能单纯依靠打仗的战术就能弥补的。
罗马人就是依靠强大的工程技术,挡住了汉尼拔,相继围困并攻克了卡普亚、塔兰托和叙拉古,一点点地扭转了败局。
卡普亚和叙拉古被罗马围困、攻陷
叙拉古之围
4.强大的后勤补给
罗马具有发展商业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那就是地中海四通八达的水运,加上第一次布匿战争后罗马掌握了制海权,虽然本土被汉尼拔肆虐,影响了粮食生产,但罗马还可以向地中海其他国家进口粮食。
在第二次布匿战争期间,罗马人的粮食主要供应地坎帕尼亚、西西里岛因汉尼拔战争,粮食生产被严重干扰,罗马国内粮食供应不足,价格一度大幅上涨。
此时,地中海产粮大国埃及源源不断地通过海路运来粮食,有效缓解了罗马的粮食危机。在长达十多年的战争中,罗马竟然没有发生饥馑,不得不说这是一个奇迹。
罗马掌握西地中海制海权
同盟国埃及向罗马输送粮食
结语
第二次布匿战争中,迦太基的统帅能力、军队结构、战场环境、外交分化优势一度将罗马逼入绝境,但由于罗马具备更加强大的体制优势、技术优势和贸易优势,而这些深层次的核心竞争力,是作为个体的汉尼拔难以撼动的。
随着罗马的军事天才西庇阿横空出世,研究吸收了“坎尼战术”并加以改进,并对武器装备和军队配比进行大幅改良,最终“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在打到非洲本土的扎马战役中完胜汉尼拔,罗马取得了第二次布匿战争的最终胜利。
作者:
@青史子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