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条创作挑战赛#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提及了他最看不起的人:一个“做奴隶做得久了”“站惯了,不想坐下”的人。
这个人出自《法门寺》,是其中的小太监:贾桂。
为什么这样一个小人物会进得了毛主席的法眼呢?
“早就站习惯了”
在京剧《法门寺》中,贾桂只是一个小人物,他只是在大太监刘瑾身边做侍从的小太监。有一次刘瑾心情好,让他坐下说说话。没想到贾桂却没敢坐,而且还低三下四地回答刘瑾说:
“不想坐了,奴才我呀,早就站习惯了。”
这简单的两句话,正是毛主席瞧不起他的主要原因。
1956年,我国刚刚完成农业合作化,把资本主义工商业向社会主义的改造也刚刚完成、基本实现手工业合作化,从基本上已经实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
尤为重要的是,在当时的社会上,有一些人在流传着一种说法:我国如果没有苏联的帮助,是没有办法完成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
这种观点的出现,不仅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成就的否定,而且还有着极其浓重的奴性思想在内,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崇洋媚外”。
其实在当时,毛主席和中央领导人已经在新中国的建设中,发现了苏联方式的许多不足之处,或者说是与我国国情不符之处。
在当年4月的政治局会议上,毛主席发表了《论十大关系》的讲话,借用《法门寺》中贾桂为例子,进行了批判。
“贾桂这个人,是当奴隶当惯了,总是有着一点奴隶气,连叫他坐着他都不敢,还要说站惯了。”
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也写道:
“有些人做奴隶做得久了,感觉自己事事不如别人,连在外国人的面前都伸不直腰,就像《法门寺》里的贾桂一样。”
“我们要在这方面继续鼓点劲,要把咱们的民族自信心提高起来,把我们在抗美援朝中提倡的那种“藐视美帝国主义”的精神,给发展起来。”
毛主席的表述很直白,也同样很容易让人理解清楚,外国的月亮未必就比中国的圆,外来的和尚也未必就会念经。
其实,在1949年的时候,毛主席在北京长安大戏院的时候,也看了一场《法门寺》,当时毛主席对身边的警卫对贾桂进行过评价。
“你看这两个典型的人物,一个是大太监刘瑾,另一个就是小太监贾桂。刘瑾在法门寺纠正了错案,也算是他给人民办了一件好事吧。但是你那个贾桂,面对上司时,一举一动都是十足的那种奴相。”
“我们要反对这种奴才思想,我们要提倡的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要讲实事求是,更要有自尊心”
这是毛主席对小太监贾桂的评价,也同样是自己对同志们的期望。
挺直腰板
毛主席素来都有骨气、志气、勇气、土气、正气和王气。其中,毛主席的骨气是众人最为钦佩的。在毛主席的一生中,从青年开始就始终用他的不屈和斗争,展现着他的骨气。
从“驱张运动”开始,毛主席就在反对军阀、反对剥削和压迫的斗争中脱颖而出。
毛主席在《湘江评论》上曾经发表过“不怕天、不怕鬼、不怕死人、不怕军阀、不怕官僚、不怕资本家”的斗争口号。
即便在面对国际强权的威胁和恐吓的情况下,毛主席同样说出了“封锁怕什么?再封锁十年八年的,我们内部的一切问题就都解决了”的话。
1950年,“强大”的联合国军在美帝国主义的率领下,将战火烧到了我们的鸭绿江畔,虽然明知道会有很大的压力和困难,毛主席仍然挺直了腰板,没有被这群“纸老虎”吓倒。
在朝鲜战场上丢了面子的美帝,想通过联合其他国家对新中国加大封锁,企图在国际上制造一个包围圈限制我们的成长。
毛主席对这样的情况毫不惧怕,用《聊斋》里面书生见鬼的故事,生动地形容了那些所谓的列强都是只会在窗外吓唬人的“鬼”。
“你不要怕鬼,你越怕它,你越不能活,它就会追着你要吃掉你。我们不怕鬼,什么威胁都不怕,它也拿你没办法。”“不怕鬼就没有鬼了”
在毛主席的字典里,“不怕”两个字,始终都是加大加重、极为有分量的。
在我国建国前期,因为长年战乱,加之国民政府的腐败无能,导致物价飞涨,百姓们的生活难以为继。就连当时闻一多、朱自清这样的大学者都买不起、吃不上粮食。
这时,美国不失时机地给国民政府送来了大量的粮食,前提是:国民政府的精英们,在领取救济粮的同时,要给美国“歌功颂德”。在美国的救济粮和扎紧中国的腰带之间,更多的人选择了后者。
毛主席在《别了司徒雷登》中说道:美国人在北平、上海洒下的那些“救济粉”,你看谁愿意弯下腰去捡。
毛主席对这样的没有骨气的“嗟来之食”,向来都是嗤之以鼻的。朱自清宁愿饿死,也不吃美国的施舍。
苏联老大哥,在建国初期的确给了我们很大的帮助,但是我们始终是有个性的个体,不会不分好坏地盲从。
我们既要尊重他们的友谊,也要抵制他们的霸权。
毛主席多次用“贾桂”,来形容那些没有骨气、一身奴气、崇洋媚外的人们,就是要给这些人做一些警示。
“是谁都瞧不起的”
人们心里的奴性,并不是平白无故、一朝一夕形成的,而是与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历史的渊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封建统治下,难免有些奴性的腐蚀,但在民族自尊心和强烈的归属感下,更多的是自豪与自强。
而到了近代,因为饱受列强欺辱,让一些人迷失了方向,错误地选择苟全。
历史是有惯性的,即便是到了现在,在我们的生活中仍然有一些高级知识分子、专家、学者,每天都在标榜着标新立异、独立个性,表面上是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但实际上却是对那些所谓强者的病态崇拜以及对弱者的鄙夷。
在改革开放、与国际接轨的今天,这些知识分子们仍然迷失在西方世界的“文明高度”中,一切都以西方的道德、知识作为衡量标准,似乎只要西方不认可,那么我们就是错的。这同样是一种病态的奴性思维。
毛主席曾经说过,
“我们要彻底地割掉奴隶的尾巴,破除对西方世界的迷信,要彻底打倒贾桂作风,贾桂那样的人是谁都瞧不起的”。
毛主席给“贾桂”这群人的评价是:在外国人面前直不起腰,迷信权威、唯唯诺诺,是彻头彻尾的“奴才相”。
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季羡林,对奴性十足的贾桂这种人同样“深有感触”:
“你无须细察,便能够和这种跪习惯不会站的贾桂们经常碰面,因为他们几乎无所不在”。
季羡林之所以这样说,其实是对当今社会的一种影射。
改革开放之后,我国打开了与国际交流的窗户,在流进新鲜的空气、明媚的阳光的同时,也刮进点尘土、进几只苍蝇也是不可避免的。
曾经在一段时间里,“西化”的“迷信”思想让一些所谓的“精英”“上层人事”对外面的世界和文化产生了“崇拜”。
“西方的东西就是好”“西方的月亮就是圆”等等,这种“外来和尚好念经”的错误思维已经影响了这些人的判断,甚至有人认为改革开放就是应该全盘西化,完全向欧洲学习。
但是,这些人却忘记了挺起腰杆、抬起头,忘记了自己祖先的强盛和荣耀,如今的复兴与光荣。
这些奴性十足的人们,在和平年代就是“贾桂”一样的“小太监”,如果换成了战争时期,那就一定是主和派、投降派,一定是数典忘祖的汉奸之辈。
如果说奴隶是被强迫的,那么奴才就是自愿的、主动的。
奴隶们尚且寻找一切的机会寻找自由,奴才则是摒弃了自主意识、抛弃了自由。如果一个人对奴性、奴才的生活和品行加以称赞,并且陶醉在被奴性化的生活中,那么这个人就已经是铁打的“贾桂”、不变的奴才。
结语
毛主席在那一段国内外情况极其特殊的时期,多次提及奴性十足的“贾桂”,并且对以“贾桂”为首的奴性派们加以点评。其实是对这群人的批判。这群人不过只是一群徒有其表的行尸走肉而已。
当今的社会中,欲望横流、纷乱迷眼,我们更应当擦亮眼、挺脊梁,不弯腰、向前走,在保持住骨气、节气、尊严、理想,切莫做成“贾桂”。
参考资料
《毛泽东善于古事新解》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毛泽东留给中国人的七种遗产》人民网
《文化的融合(从贾桂说起)》张魁兴
《《论十大关系》发表的始末》城中区科技文体旅游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