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民族工作的重要思想,了解土司文化这一独特的文化遗产,感受土家族人民的历史文化和民俗民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7月6日-7月10日,湖北汽车工业学院暑期社会实践团队“探韵古恩,寻忆硒施”队前往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土司城进行学习、调研。
据了解,土司城曾经是土司制度的核心区域,土司制度是中国古代少数民族地区的一种政治制度,土司是地方的统治者,拥有一定的自治权。为了更好的保护土司文化,国家和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将“土司遗址”列入到了《世界遗产名录》中。
走进土司,探幽历史
在7月8日上午八时,实践团抵达了有着“土家族文化瑰宝”之称的土司城,这里是全国唯一一座规模最大、工程最宏伟、风格最独特的土家族地区土司文化标志性工程。 它始建于1998年,于2002年正式对外开放,并于2008年成功创建为国家4A级景区。站在城门外,古朴的城墙和城楼映入眼帘,极具土家特色和艺术特点。在讲解员的讲解下,团队成员对土司制度的起源、发展等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据他所说,恩施地区的土司制度维护了当地少数民族的自治权和文化传统,也促进了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也推动了地方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团队成员重点参观了土司王宫九进堂,九进堂的所有建筑均采用纯木结构,楼中有阁,阁上有亭,回廊相连,错落有致,它的建筑风格和布局寓意深远,如“九”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极数,象征着土司至尊至贵的身份。九进堂内部划分多个区域,寓意着“处世圆融,操守方正”的从政理念。团队成员无不被土家先民的智慧而感到震撼。
图为实践队员与当地居民交流
土司寻踪,体验文化
实践团走访调研了居住在土司村寨的居民,在与当地居民的互动交流中,聆听他们心中的土司故事,倾听他们对土司城木制建筑的见解,居民们纷纷表示,木质结构的建筑具有良好的防潮和通风性能,非常适应当地多山多雨的自然环境。他们居住的吊脚楼形式的建筑,能有效的应对恩施地区多雨潮湿的气候条件,储物和饲养家禽也更为方便。
为进一步了解土司文化,团队成员先后前往土司城内的展览馆、恩施州博物馆以及土司文化遗址等地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参观陈列的文物、图片和文献资料,详细的了解了土司城的历史变迁,也感受到了土司文化对恩施当地的深远影响。
除了参观土司城的建筑和翻看文献资料以外,团队成员还有幸亲身体验了土家族的民俗活动。在土司城内,他们观看了土家族的民俗歌舞表演,如摆手舞舞蹈、《六口茶》山歌等。团队成员还欣赏了土家族的传统服饰,感受到“西兰卡普”织锦的独特魅力,“西兰卡普”色彩搭配独特,图案丰富多样,展示着土家族人民极高的纺织技艺和审美追求。
图为实践团队在恩施州土司城的合照
古墙新韵,传承土司
此次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深刻感受到了土家族人民的伟大精神和土司城的文化魅力,认识到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和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以及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对维护民族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同时,团队成员对如何加大保护和传承恩施州土司城的文化遗产提出了许多意见和建议,他们建议政府部门加大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强对遗产的宣传和推广工作,让更多人认识到这一文化,加强社会对历史文化和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