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云是很多“三国粉”心中的完美武将。无论以人品而言,还是从战绩来看,赵云的儒将风采、忠肝义胆,皆是可圈可点。然而,在同时代还有一位儒将,其人品、军功都能与赵云媲美,甚至在某些方面还犹有过之。
比如战绩,史书说他战无不克,“每战必胜”,就连名震一时的夏侯惇、关羽,都曾是他的手下败将。可令人惋惜的是,这位叫做高顺的名将最终却被曹操所杀。
高顺
那么,高顺到底是如何做到“攻无不克”的呢?面对这样一位完美武将,一向爱惜人才的曹操,又为何执意将他杀死呢?
品行高洁
赵云恪守儒家五常:仁、义、礼、智、信,而被誉为儒将典范。在这方面上,高顺不遑多让。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曾写过一本《英雄记》,记载了汉末诸多英雄、豪杰和名士的故事。高顺由于英年早逝,在《三国志》与《后汉书》中皆无传记,所以《英雄记》这本书是研究高顺的主要资料。其中对高顺性格的描写是:“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
高顺是吕布的部将,为并州军事集团中的一员。但与行事粗野、蛮横的其他武将相比,高顺为人却十分清白,且性格正直,没有“黑料”。他还从不饮酒,在嗜酒如命的并州武将中,高顺此举的确算是一股清流。更难能可贵的是,高顺始终坚持与麾下士卒同甘共苦,从而深受士兵们的爱戴。
此外,高顺还从不接受他人的馈赠。在并州军事集团这个圈子中,少不了人情往来与各种利益置换。高顺这种做派,虽然是格格不入,但也证明了他是一个有原则的将领。
正因如此,高顺才能训练出一支军纪严明、军备严整的“特种部队”——陷阵营。那么,这支部队到底有多厉害呢?
战无不克
史书对陷阵营的描述是:“将众整齐,每战必克。”意思是说,高顺作战时,其麾下亲兵无论遇到什么对手,都能保持队列整齐,且严格听从高顺的命令。这导致他们每次征战,都能击败对手。这个战绩,相当了不起。
据《三国志·武帝纪》记载,曹操攻打徐州时,曾令夏侯惇支援刘备军团。此时的关羽、张飞,还是刘备帐下军侯,紧紧拱卫着中军。这便意味着,这是一支由刘关张加上曹操麾下第一宗室武将组成的超级兵团。那结果怎么样呢?
刘备不敌吕布军团,灰溜溜地败退;而夏侯惇在攻城之时,也被射瞎了一只眼睛。他们面对的敌人,正是看似低调的高顺。何以见得?
据《三国志·吕布传》记载,高顺在镇守徐州期间立功颇多,且从他的履历看,他的确与刘备军团打过几次。刘备既然败给了高顺,那关羽、张飞自然也算是被高顺击败了。
这其实不难理解。关羽与张飞勇猛无双,是举世公认的,后世武将甚至把关张之勇当成“行业标杆”。但需要指出的是,刘备此时实力弱小,导致关羽、张飞手底下的兵马也没多少,一般认为:他们以军侯身份掌兵五百左右,便算是很不错了。
可见,关张不敌高顺,更多是因为后者麾下有一支“特种部队”,这绝非一两个人的武勇能抵挡的。而这也能反映出,高顺以及其麾下的陷阵营,的确是当世一流。
建安元年(196年)六月,吕布部将郝萌突然叛变,给并州军事集团带来不小损失。在此危急关头,高顺挺身而出,他联合郝萌部将曹性及时应对,而后又带领陷阵营赶赴前线,用强弩大败郝萌,得胜而归。
可以说,高顺这次“危机公关”,帮了吕布一个大忙。因为郝萌是河内人,有自己的根据地和部曲。倘若他固守城池期间,联合曹操及河内豪族,便能轻松对吕布形成合围之势。好在高顺反应及时,这才让吕布避免遭受太大损失。
然而,对于高顺的功绩,吕布非但不予感激,还始终提防着他。按《英雄记》所说:“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吕布明明知道高顺对自己忠心耿耿,却仍然不肯重用他。
在高顺解决郝萌之叛后,吕布反而对他更加疏远。非但如此,吕布还夺了高顺的兵,交给心腹魏续掌管,除非遇到战争,吕布才会让高顺临时统兵。那么,吕布为何要这么做呢?
忠心耿耿
首先一个原因,自然是因为高顺品性高洁,且忠诚、老实、好欺负。虽说兵权被夺走,但高顺却从未有过怨言。在面对敌人入侵时,他也依旧尽忠职守、恪守本分。
人善被人欺,高顺此举非但没有让吕布对他感激,反而被当成了一个高级“打工仔”,哪里需要,便往哪里搬。这要是换做其他武将,早就“揭竿而起”,叛往他处去了。可高顺却始终任劳任怨。
所以,吕布之所以敢这么对高顺,也是因为深知其人品,可他非但不对高顺感激,反而利用后者的忠诚搞事情,这手段就有些卑劣了。
其次,高顺的好友陈宫可能参与了郝萌之叛。
据《三国志·吕布传》注引《英雄记》记载:曹性见到吕布后,曾向他道出了一个隐秘。原来,吕布帐下的头号谋士陈宫,也是郝萌的同盟。听了这话,吕布大吃一惊,但他此时还需要陈宫背后的兖州士族集团支持,所以只好假装不知。
但这并不意味着,吕布就能无动于衷。高顺清清白白,却与陈宫比较亲近。更何况,高顺麾下的陷阵营,不仅战斗力强悍,还是并州骑兵的克星。基于此,吕布难免会想到:万一高顺被陈宫说动,他将会对自己造成很大威胁。
但事情证明:高顺并没有联合陈宫背叛吕布,他始终对后者忠心耿耿。这让人回想起了赵云:他也是很早就开始跟随刘备,虽历经艰险,却始终忠诚可鉴。
不同的是,赵云老而弥坚,得到后人的赞美与认同,还在小说中成为了蜀汉“五虎上将”之一;反观高顺,却因为跟错主子,落得个英年早逝的下场。
众所周知,高顺后来被曹操俘获,因不肯投降而被处死;反观同样不肯投降的张辽,却被曹操好言相劝,得到宽恕,最终成长为曹营五子良将之一,成了外姓武将中的一流人物。
那么,曹操为何要释放张辽而处死高顺呢?
被杀疑云
在攻下徐州后,吕布军事集团中的四个主要人物:吕布、陈宫、张辽、高顺,得到了不同的结局。陈宫、高顺、张辽不肯投降,曹操含泪杀死陈宫,冷漠处理高顺,却放掉了张辽;对于一心投降的吕布,曹操则询问了刘备的意见,而后毫不犹豫地将其杀死。
吕布之死,实则死有余辜。其人先叛丁原、后杀董卓,又曾在袁绍与袁术之间左右摇摆;被刘备收留后,他又联合丹阳武将赶走刘备。这一系列忘恩负义之举,自然让曹操难以容下他。
至于陈宫之死,也在情理之中。陈宫曾背叛过曹操,在后者征讨徐州并即将取得胜利之际,他联合张邈、吴资等人迎奉吕布入兖州,差点毁了曹操的心血。所以,陈宫也心知肚明:就算他主动投降,曹操也不会放过他。
再看张辽,曹操与他没有直接恩怨。而且,张辽还是一位出色的骑兵统帅,这样的人才,是曹操最需要的。犹记曹操起兵之初,曾被徐荣用骑兵击溃,幸得堂弟曹洪让出自己的战马,曹操才保住一命。
自此以后,曹操对骑兵愈发看重,而张辽成长于边僻之地,练就了一身骑兵作战的本事,正是曹操最喜欢的将领。在吕布麾下时,张辽为骑都尉,掌控了一支数量可观的骑兵。通过长期磨合,这支骑兵与张辽有很高的默契。
因此,哪怕曹操得到了这支骑兵,没有张辽帮助,他也难以在短时间内发挥出骑兵的威力。事实证明,在得到张辽的帮助后,曹操在征讨孙权、乌桓等势力时,轻松了很多。如南皮一战中,张辽与曹纯带领的骑兵,一度扭转战局,并斩杀了乌桓的天才首领榻顿。
回过头来,再看高顺之死,或许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首先,高顺引以为傲的治军才能,在曹营中并不少见。如曹操的心腹于禁,便善于统兵,三十万桀骜不驯的青州兵(包含家属),到了于禁手上,也是服服帖帖的。
其次,高顺擅长的步军作战,对曹操来说也非刚需。诸如李典、乐进等人,都善于步军作战,而且他们对曹操更加忠诚。
最后,曹操需要给夏侯惇一个交代。在与高顺、吕布的交战中,夏侯惇失去一只眼睛,从而被称为“盲夏侯”,自此性情大变。曹操与夏侯惇感情深厚,自然不会让一个高顺来给自家兄弟添堵。
关于高顺之死的真相,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一点不容忽视:那就是高顺的家世问题。或许,这才是高顺一生悲剧的根源所在。
家世考辨
关于高顺出身,就连《英雄记》也语焉不详,但《太平御览》所引《陈留耆旧传》中却提到了这件事。虽说原文中只记载了高顺的名字和字,却隐晦地向世人道出了高顺的出身——陈留。
须知,《陈留耆旧传》与《襄阳传》(又称《襄阳耆旧记》)《零陵先贤传》《汝南先贤传》《蜀记》等典籍一样,记载的主要是本地名士的事迹。
比如《襄阳耆旧记》中,几乎都是荆州襄阳郡中的一些名士,其中还包括曾在襄阳求学的诸葛亮。
以此类推,高顺也必然为兖州陈留郡出身,而且还是名士。一般来说,名士背后都有大家族,巧合的是,陈留圉县也的确有个高氏,名闻天下。袁绍所在的汝南袁氏,便曾与高氏通婚,甚至袁绍本人的外甥,就是曾执掌并州的高干。
如果高顺是陈留高氏出身,那他的人生履历就非常清楚了。
兴平元年(194年),陈宫与张邈联合叛曹迎吕,其中张邈正是陈留太守。由此可知,高顺应该是这个时候加入到吕布麾下的。高顺、陈宫、张邈,都是兖州名士中的代表人物,正因如此,高顺才会表现得十分清白,其不饮酒、不接受收买的行事作风,正是名士风范。
此外,也正是因为高顺与陈宫是同一个地方出来的,所以吕布在得知陈宫有其他心思后,才会更加提防高顺,将其牢牢控制住。
同理,曹操处死高顺,也是因为后者兖州名士的身份。一方面,高顺随陈宫等人背叛自己,便意味着他不可被原谅;另一方面,陈留高氏与汝南袁氏牵扯太深,曹操对他们十分忌惮。
在击败袁绍后,汝南袁氏以及与之交好的一些大家族,都遭到了曹操不遗余力的打击。如陈留高氏的高柔,便差点为曹操所杀;另外,同样与袁氏交好的弘农杨氏,也遭到冷遇。其代表人物杨修,更是因卷入夺嫡之争而被曹操杀害。
在此情形之下,陈留高氏出身的高顺,自然不会被曹操收留。而在兖州士族这个标签下,他断然无活命机会。除他以外,袁绍外甥高干也是如此。哪怕高柔侥幸留下性命,但曹氏父子执政期间,他也不曾有出头机会。
但曹操没有想到,他对高氏打压得不彻底,竟然给曹氏一族日后的统治埋下了祸患。
正始十年(公元249年),司马懿发动高平陵之变,掌握朝政大权。而他之所以能做到这一步,离不开三个人的帮助,其中之一正是高柔。后者代表兖州士族,选择倒向了司马氏,这才让后者威望大增,彻底压倒了曹氏。
昔日之因,今日之果。恐怕曹操也没想到,他杀掉了一个高顺,竟会在日后引发蝴蝶效应吧。
参考资料:《三国志》《晋书》《后汉书》《太平御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