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北宋灾民买不起米,范仲淹却下令米价继续涨,灾民:不愧是好官
创始人
2025-07-14 20:32:16
0

在范仲淹的一生当中,他每时每刻都在践行着“先天下忧而忧,后天下乐而乐”的思想理念。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北宋重文轻武压制了许多武将的才能,也致使了国家武力发展缓慢,时常会遭到其他异族的侵犯,而就是在这种历史背景之下,却涌现了诸多文武兼备的绝世奇才,范仲淹便是其中一员。

据史料记载,范仲淹在一次灾荒当中下令让米粮价格上涨,按照常理来说,他的这种行为会遭到世人的唾弃,在范仲淹却成为了人人称赞的好官,这究竟是为何?范仲淹又为何会在灾荒时下令上涨米粮的价格呢?

出身贫苦多读书,几经辗转入仕途

据史料记载,范仲淹出生于公元989年,在其年幼之时,父亲便因病去世,为求活命,母亲只好带着范仲淹改嫁他人。由于当时年纪尚小,范仲淹对于这段过往并不知情,直到长大成人之后才得知自己多年来的父亲并非亲生父亲。为了能够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范仲淹决定辞别父母,刻苦读书,等到高中之时,再报答父母多年来的养育以及教导。范仲淹家境贫苦,在吃穿用度上都不能与旁人相提并论。

但好在范仲淹态度坚决,性情坚定,即使在这种环境之下,他也没有感受到一丝一毫的自卑,更不与他人攀比吃穿,反倒是认真地投入到学习当中。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在书院读书的这段时间,不仅磨炼了范仲淹坚韧不拔的意志,还坚定了他未来要施展抱负的信念。

诚然,在宋朝之时,文官的历史地位是极高的,与那些身世显赫的世家大族相比,范仲淹这样的寒门子弟显然没有什么可以比拟的优势,他不仅得不到名师的教导,更无法阅读那些珍贵无比的书籍。换而言之,范仲淹想要通过科举考试入朝为官,将要付出更大的努力以及花费更多的时间。而范仲淹曾经为了能够节约时间去读书,每天晚上只吃粥。有时粥会凝结成块,范仲淹就将其分成4份,每顿饭吃两份。

正是在范仲淹的努力之下,他于公元1051年时,通过科举考试正式入朝为官。起初,范仲淹不过是一个小小的九品芝麻官,但他并没有感到气馁,反倒是认真负责,兢兢业业的处理大小事宜。与其他官员相比,范仲淹从不徇私枉法,也不对权贵恶于奉承,上至天子下至百姓,他都会平等对待。正是因为范仲淹的这种刚正不阿,不仅收获了百姓的爱戴,还得到了皇帝的赏识。

名垂千古范仲淹,庆历新政主导人

值得注意的是,北宋时期的经济虽然是中国历史中诸多朝代当中的佼佼者,但也存在着巨大的隐患。首先,文官在社会上的地位极高,他们不仅占据着全国上下诸多利益,在退休之后还能获得更多的土地以及金钱。其次,因为国家政策上的原因,北宋时期的土地兼并问题也极为严重。大多数靠天吃饭的老百姓都失去了自己的田地,而土地的拥有者则是那些文臣或者是有功之将。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样的社会问题导致了贫富差异越来越大,虽然表面上经济向着欣欣向荣的趋势而发展,但实则是经受不住任何考验以及摧残的。在其位而谋其事,范仲淹本身就是平民百姓出身,更能懂得天下子民的疾苦,所以他联合北宋朝堂之上的部分官员,希望能够通过变法的方式来改变现状,而这就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庆历新政。

不过变法却触犯了统治阶级的固有利益,这群人为了能够维护自己在北宋的地位,想尽各种办法对范仲淹等人穷追猛打,甚至还将他赶出了北宋朝堂。为了能够将范仲淹等人的势力一网打尽,统治阶级代表还出谋划策,让范仲淹辗转多地,使得他年老之时孤苦无依,最后于公元1052年去世。

心心念念为百姓,上涨粮价的好评

在范仲淹的一生当中,他收获了北宋百姓无数的好评,更是成为他们口中为民为国的好官。但值得注意的是,在范仲淹任职期间,他曾经做了一件事,虽然遭到了文武百官的弹劾,但却得到了全国上下百姓的一致好评,这便是范仲淹在灾荒之时下令上涨粮价一事。据史料记载,在宋仁宗统治期间,范仲淹临危受命,来到杭州一带担任官职。

范仲淹未曾料到的是自己刚到杭州,当地便爆发了灾荒。这对于当地的百姓来说简直是灭顶之灾,毕竟在中国古代之时,主要依靠的经济乃是农业经济,如若遇到了天灾人祸,那地里所种的农作物将会颗粒无收,百姓也更没有粮食可吃。当时的杭州百姓为了能够活命,纷纷来到粮店里购买粮食。粮商为了能够谋取更多的好处以及利益,而同地囤货涨价,这也使得普通穷苦百姓整日活在挨饿受苦的状态当中。

面对这种情况,范仲淹想出了一个奇思妙计,他直接命令手下通知各个粮商可以让米涨价。一时之间,曾经一百二十文一斗的米变成了一百五十文一斗。朝中和范仲淹是敌对关系的官员得知这一消息之后,纷纷向皇帝上奏,说范仲淹乃是朝廷命官,却在灾荒之时为了一己私利,不顾天下百姓的安危,以上涨粮价的方式,将穷苦百姓逼上绝路。

但其实真相并非如此。范仲淹看透了事情的真相,他通过上涨粮价的方式,让全国各地的商人纷纷将米粮运到杭州,而当这些米来到杭州之后,范仲淹却下令让官府开仓放粮。官府的粮是不用花钱的,所以百姓们几乎想都没想就跑到官府令粮食了,这样一来商人囤的粮食就无人问津了。商人们为了能够减轻损失,只好以低价的方式出售米粮,于是就轻而易举地解决了粮食短缺的问题。

结语:

天下之人,为利而往,但也有人会为了百姓的安危而细细揣摩着想,范仲淹便是其中的一员。他用一种逆转思维的方法改变困境,不仅缓解了百姓的生活压力,还让那些唯利是图的商人们明白了国难钱不好赚的道理。总而言之,范仲淹是一个千古难得的好官,也更是一个实实在在为百姓做好事的清官。

相关内容

侃爷演唱会被吐槽像去米其林...
侃爷的演唱会曾遭遇吐槽,说其像去米其林吃白粥。这一评价看似奇特,实...
2025-07-14 12:39:56
原创 ...
李三万 摘要:甲午海战期间,北洋水师“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的表现历来...
2025-07-14 12:33:53
原创 ...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 “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2025-07-14 12:33:51
原创 ...
实际上,安禄山到底为何造反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的现在想法就是基于后...
2025-07-14 12:33:38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武将排名榜,所以一般大家都是根据他...
2025-07-14 12:33:33
原创 ...
孝道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们对于孝道文化有着独...
2025-07-14 12:33:15
原创 ...
毛主席和朱德共称为“朱毛组合”,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朱毛”离了任何...
2025-07-14 12:33:04
原创 ...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值得探讨,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
2025-07-14 12:32:59
原创 ...
导读: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这句代表对爱情忠诚且...
2025-07-14 12:32:59

热门资讯

原创 女... 在民国的舞台上,有着一个个乱世枭雄,他们在这个乱世中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而除去战争与枭雄之外,还有着一...
原创 1... 1990年9月21日,89岁的徐向前病情恶化,尽管医生全力抢救也没能把他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这个曾立...
为什么非嫡非长的7岁刘彻,能取...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刘启的宫廷内发生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太子更迭事件。年仅20岁的太子刘荣被废黜,取而...
原创 因... 最近小编特别喜欢一个人物呢,好几次的文章都是关于他,因为小编实在是太佩服他了。这个人呢,他本来有机会...
原创 清... 提到清朝第一美人,你能想到的是谁?有人说是孝庄秘史里风情万种的大玉儿,有人说是叶赫老女东哥,也有人说...
原创 近... 引言 正当从东海岸进行的探险展开的时候,斯坦利到达大洋海岸的消息开辟了崭新的、广阔的前景。曾经徒步走...
原创 时... 提到车臣,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车臣战争、车臣叛军和恐怖袭击,在俄罗斯最动荡的那段时间里,车臣就像俄罗斯联...
原创 成... 成吉思汗到底有多强?曾经有个东亚人打得西方世界瑟瑟发抖,他就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通过三次...
原创 清...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王朝,皇族的生活方式一如既往的奢侈!清朝皇帝对于吃饭非常的在意,不仅他们的饮食质...
原创 陈...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八岁的陈独秀从安徽来到南京参加江南乡试,当年考试的地点就在今天南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