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1990年徐向前逝世,临终留3条遗言,江泽民没照办:我们该送一送
创始人
2025-07-15 00:03:48
0

1990年9月21日,89岁的徐向前病情恶化,尽管医生全力抢救也没能把他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这个曾立下赫赫战功、为国家和人民辛苦操劳了一辈子的老人,终于摆脱了病痛折磨与世长辞。

临终前,徐向前把儿女叫到床前,慎重地向他们交待后事,

除了叮嘱他们要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外,还留下三条遗言。

随后,

儿子徐小岩向中央有关领导说出了父亲的遗愿,希望中央能够批准。没想到,以江泽民为首的中央领导人一致表示:不能全部答应。

那么徐向前的三条遗言分别是什么,为何国家领导人不能全部同意呢?

01以少胜多的常胜将军

1901年11月8日,在山西省五台县永安村,一个叫徐懋淮的秀才家生了个儿子。秀才给孩子起了个文绉绉的名字叫徐象谦,希望他以后能谦虚做人。

后来,

徐象谦根据谐音改名为徐向前,意指自己会在选定的道路上勇往直前。

事实上,他果然用坚定的信念和过人的智慧实现了这一愿望。

徐向前于1924年以优异的成绩考入黄埔军校,成为该校第一批学生。

与那些长相帅气、口若悬河的同学比起来,徐向前显得瘦小而寡言,蒋介石曾断言该学生不会有什么出息。

可后来徐向前用出神入化的军事才能,啪啪打了蒋介石的脸。

早在黄埔军校学习期间,徐向前就接触到了《苏联研究》、《中国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深受马克思主义思想的熏陶,对共产主义和共产党的认识越来越深。

1927年3月,徐向前在樊炳星的介绍下,果断加入中国共产党。宣读党章时,他热血沸腾,把每一句话时刻铭记在脑海中。

1929年,徐向前在领导和指挥方面初露锋芒,他被任命为红四师副师长,配合在鄂豫皖战斗的红四师师长开展革命工作。

当他到达那里时,情况已变得十分糟糕。师长战死,只剩下300多名没有什么作战经验的农民战士,所用的武器就是长矛和大刀。

徐向前带领这支部队从攻打当地的民团开始,开展土地运动,不断吸纳新的血液并强化军事训练。仅用了两年时间,红四师就从300多人发展为拥有4万人的正规军队。

期间,蒋介石于1930年11有和1931年4月对苏区连续发动两次围剿。徐向前采用诱敌深入、避强击弱、声东击西等方式,对敌人进行反围剿,击退了敌人的围攻。

针对在双桥镇的敌34师,徐向前出了一个奇招。他指挥部队一会儿穿插袭击敌部队。

一会儿又在其两侧迂回攻击,把敌人弄得晕头转向。这一仗歼敌5000人,师长岳维峻被活捉。

在第三次反围剿中,徐向前针对敌军部署区域开阔的特点,采用围点打援、各个击破的方式歼灭敌6个团1个师的救援力量。随后他又指挥发起多次进攻性战役。

在这次反围剿中,徐向前指挥部队以3万兵力歼敌6万余人,生俘敌总指挥、旅长、团长多人,武器若干,还击落飞机一架。

而在1933年的反六路围攻中,徐向前率领8万红军与敌人20万大军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结果歼敌8万,大获全胜。

此时将介石拍破脑袋,悔恨当初眼瞎,没能识别这匹千里马。他甚至还设法找到徐向前的父亲,想通过迂回的方式与徐向前联络感情。

可是老人只晓得儿子上了黄埔军校,其他什么也不知道,他甚至反过来问老蒋:自己儿子去哪儿了?无奈之下,蒋介石只得遗憾地放弃挖人计划。

到了1948年,徐向前与老乡阎锡山在山西狭路相逢,他用6万兵力打败了对方的13余万兵力。阎锡山被打得仓皇逃窜,最后坐飞机离开山西。

徐向前戎马一生,指挥过无数大大小小的战争,屡屡创造以少胜多的奇迹,不愧为一个常胜将军。

但鲜为人知的是,作为农民的儿子,徐向前多才多艺,生活中更是个多面手!

02多才多艺的全才元帅

他除了具有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外,还是一个很有趣的人。他会摄影、弹扬琴、唱戏、做木工、织毛衣……爱好十分广泛。

在担任方面军总指挥的长征时期,徐向前无意中得到一只可爱的小猴子,就此一直带在身边。

在部队休息整顿时,这只小猴子就派上用场,它给战士们表演节目,经常把大家逗得哈哈大笑。

而行军打仗时,小猴子或者在马背上窜下跳,或者蹲在主人的肩膀上,乖巧地听着主人发号施令,这场景总令人忍俊不禁。

在唱戏方面,他不只是随口哼唱,还跟粤剧界、晋剧界很有名的大腕结交为朋友,如名家红线女、须生果子红等人。

他虚心向人家学习,甚至成为较高段位的票友,唱得有模有样。

说到摄影,在那个年代,照相机可是稀罕物,绝大多数人见都没见过。

可徐向前不但学会了摄影,还自制暗房,自己拍摄,自己冲洗照片,留下了许多珍贵的影像资料。

此外,你能想像到一个指挥千军万马的将军,居然坐在那里织毛衣吗?

徐向前就是这么做的,他在行军途中跟人学织毛衣,还给自己织了一件毛背心,并穿了30年,后被收入徐向前博物馆里。

儿子徐小岩回忆父亲还是一个做木工活的好手。在物质匮乏的年代里,他亲手给孩子们做小桌子、小椅子,还做过玩具小手枪、用纸卷成的望远镜等等。

徐帅还特别喜欢读书,在他的家里,最壮观就是靠墙摆放的几个大书柜,里面装满了各种各样的书籍。

翻开其中一本你会发现,在书中的空白处都是他写下的注解,还有用旧纸裁成的长方条书签。

解放后,徐帅从未停下学习新知识的脚步。他学俄文,每天清晨起床第一件事就是大声朗读俄文单词,带有浓重山西口音的俄语可谓别具一格。

后来,他还跟着广播学习英文……他不仅自己学,还督促自己的儿女和身边的工作人员去学习。

徐向前的灵魂是高尚的,更是有趣的,也是每一个人所向往的。他虽然身居高位,但低调朴素却是骨子里带来的!

03朴素低调的布衣元帅

从现存的大量史料照片中可以看出,除却戎装,徐帅总是穿着一身打着补丁的便衣,因此被人们称为布衣元帅。

战争岁月中,徐帅与士兵们一样餐风露宿,啃过树皮,吃过草根,还沿途乞讨过。

那是在1936年,红四方面军西征失败,徐向前与部队失散。为了赶往千里之外的延安,他化装成算命先生一路奔波。

途中,他靠挖野菜充饥,有时还不得不沿路乞讨,吃尽千辛万苦才到达目的地。

而20世纪50年代发生的

“千里取衣”

的故事,再次体现了徐帅一生俭朴的品质。

当时徐向前担任解放军总参谋长,他带领中国军事代表团前往苏联访问并作军事商务谈判。没想到这一谈就谈了四个月,从夏天到深秋。

莫斯科9月的温度已经达到零下,由于大家随身携带的都是薄薄的夏装,负责生活的同志就向徐向前请示为大家添置一些冬衣。

没想到徐向前连连摆手。他表示莫斯科的布料和做工都太贵,而国家宝贵的外汇不能花在这里。

随后他想出一个办法,请在大使馆跑莫斯科的信使,从国内把大家的冬衣带过来,并特地叮嘱那位同志帮他把家里的一件大衣带过来。

这听起来像是一则笑话,徐向前不这么想。为了打消大家心里的一点怨气,他劝慰大家把这当作一次锻炼,重新体验一下战争时期的艰苦生活。

话说徐向前家里的这件旧黄呢大衣,有人说是抗战时期别人送给他的,也有人说是从日本军官那里缴获来的。反正他穿了很多年,直到实在不能穿了才收起来。

另据徐向前的秘书回忆:在他任秘书的9年里,徐帅和夫人只在1964年各做了一件呢子大衣,别的就没添置过任何新衣。

建国后,徐向前无论做多大的官,在生活中他仍然穿着普普通能的旧衣服,跟一般老百姓没有任何区别。

为此,早年还闹出过一个小笑话。有一个年轻人带着妻子去徐帅家里拜访,为他们开门的是一个穿着蓝布旧衣的慈祥老人。

他妻子对着老人点了一下头后就往门里走,年轻人连忙拉住她向徐帅介绍:“

首长,这是我爱人。

当时这位年轻人的妻子还没意识到眼前的老人就是徐向前,她以为丈夫把徐向前家的人都叫作首长。

直到年轻人焦急地告诉妻子眼前老人就是徐帅时,她才面红耳赤地停下来向徐帅问好。实际上,谁能想到威名赫赫的堂堂大元帅竟如此俭朴低调呢?

04心系百姓的人民公仆

徐向前一生为国家和人民鞠躬尽瘁,真正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战争时期,他对士兵关照有加,同甘共苦;和平时期,他关注民生,心系百姓疾苦。

一位曾在他手下的小战士回忆道:徐帅在战事复杂紧张时,就会一根接一根地抽烟。烟都是解放区当地自己造的,或者从敌人手里缴过来的。

正好这个小战士也喜欢抽烟。徐帅知道后,就总是把烟分给他抽。若只有一根烟,就掰一半给他,有一盒就分给他半盒。

小战士暗地里感动不已,为有这样的上级而幸福。小战士还记得,当时为了给熬夜制定作战计划的领导补充体力,会给他们提供一顿夜餐。

而徐帅吃得很少,基本上都让给作战科的同志们吃。看着大家纷纷抢着吃的样子,徐帅总是十分高兴。

1956年冬天,为了让那些在战争中负伤而身体欠佳的将帅们舒服一些,国家管理局给他们每人发了一条新地毯。

可徐向前收到后,却让秘书把它送给一个刚建成不久的招待所,他认为这个招待所更需要这块新地毯。

徐帅曾在大别山、太行山等革命老区领导过土地革命和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后,他对那里的老百姓还是十分牵挂,经常询问从那里来的人过得怎么样!

1981年,有几个从大别山区来的人前来拜访徐向前,他们在回答徐帅的询问时,净挑好听的情况汇报。

徐帅看出端倪,便直接问道:

“有没有人吃不饱饭?最穷最苦的人家是什么样子的?”

其中一人看瞒不过去,只得告诉徐帅:

七里坪最穷的那些人家,有的家里七个人只有六个碗,有的家里每人只有一件衣服……

徐帅听了这话心里很不是滋味,此后一连几天都不怎么说话。他是从心底里牵挂和惦记那里的人民群众的,得知他们过得不好,徐帅自责又惭愧!

后来,他在充分调查和深入思考的前提下,给中央写了《关于请关注老区建设的意见》,希望中央尽快落实改善老区的的措施。

之后,徐向前连生日也不肯做了。家人不解时,他提醒道:

有人还穿不上裤子,有人还没有碗吃饭……说到最后,徐帅眼眶湿润,家人也都低下了头!

其实像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徐帅一生中克勤克俭,一心向党,始终为民,从未谋过任何私利。

1990年,年近9旬的徐帅因病住院治疗!由于年纪太大,尽管医护们倾尽全力,可终究没有留住他老人家!

而似是感到生命即将终结,徐帅从容异常地交代了身后事。而且对子女提出了3点要求,希望它们能够得到中央的批准!

一不搞遗体告别,二不开追悼会,三把骨灰撒向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

可当徐帅的儿子将这些上报给党中央后,党和国家领导人江泽民听闻感动不已,但却表示:

“徐帅的三条遗言不能全部答应。徐向前作为为国家和人民作出巨大贡献的元帅,理应要送一程的。”

随后,在八宝山举行了送别徐帅的仪式,国家领导人和无数群众都来和这位可亲可敬的老人告别。

追悼会后,依据徐向前的遗愿,11月1日家人把他的骨灰分别撒在大别山、大巴山、河西走廊和太行山四处,徐帅终于回到自己多年牵挂的土地上。

结语:

人的一生有三次死亡:前两次分别是生理意义和社会意上的,第三次也是最重要的一次是被人们所遗忘。如果不能被人们铭记,那他才是真正意义的死亡。

徐向前元帅一生波澜壮阔,功勋卓著,他的高风亮节和丰功伟绩将永远被中国人民记在心里。从上面意义来看,这位伟大的老人从未离开我们。

相关内容

侃爷演唱会被吐槽像去米其林...
侃爷的演唱会曾遭遇吐槽,说其像去米其林吃白粥。这一评价看似奇特,实...
2025-07-14 12:39:56
原创 ...
李三万 摘要:甲午海战期间,北洋水师“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的表现历来...
2025-07-14 12:33:53
原创 ...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 “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2025-07-14 12:33:51
原创 ...
实际上,安禄山到底为何造反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的现在想法就是基于后...
2025-07-14 12:33:38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武将排名榜,所以一般大家都是根据他...
2025-07-14 12:33:33
原创 ...
孝道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们对于孝道文化有着独...
2025-07-14 12:33:15
原创 ...
毛主席和朱德共称为“朱毛组合”,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朱毛”离了任何...
2025-07-14 12:33:04
原创 ...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值得探讨,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
2025-07-14 12:32:59
原创 ...
导读: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这句代表对爱情忠诚且...
2025-07-14 12:32:59

热门资讯

人物 | 沈津:上图育我三十春 这是传承有序、一脉相连的优良作风,是师生间相知相融的文缘。 沈津 时值上海图书馆(简称“上图”)正...
学习绘文|三星堆文化瑰宝,焕新... 举世瞩目的三星堆,是数千年前中国先民留下的灿烂文明成果。天上的浩瀚星辰,地上的古城遗址,古老的马牧河...
原创 武... 在某一段历史时期,总有一些人有着远超时代的眼光,他们能对陈旧的现状发起挑战,规划出一条全新的道路,这...
原创 多... 导语 爱新觉罗·多尔衮,清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一位在清朝历史上极为重要特殊的人物。 他不仅率领满...
原创 三... 一把趁手的武器,能让一个人的战斗力得到很好发挥。不过,并不是每一个人都适合于同一种武器,如方天画戟的...
原创 大... 辽、金、清三朝都是从白山黑水里走出来的政权。契丹的“龙兴之地”是大兴安岭与医巫闾山之间的西拉木伦河、...
原创 难... 殷商群臣万万没想到,他们本是一番好心,却间接酿成了亡国之祸。 话说纣王在位第七年,殷商王朝风调雨顺,...
原创 王... 导语:人生总是有无数的机遇和挑战的,到底能否抓住机遇,还是要依据个人的选择。虽然在封建社会中,女子的...
原创 东... 华夏历史中,有一些可怕的“至暗时刻”,西晋之后的“五胡十六国”就是其中之一。 当时,新成立的国家如雨...
原创 李... 细数五千载风雨春秋,寻望千万里光阴长路,掀开尘封的历史让当年迷雾今朝开,揭去神秘的面纱让古今豪杰为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