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天下大乱以致群雄并起,但真正脱颖而出的却仅魏蜀吴三家,三家能有此成就所仰赖者不是一人一事之功,而是群臣之功。单说蜀国,刘皇叔麾下,文有诸葛,武有五虎上将,人中之杰甚众。
但是,凡是君主,没有人嫌弃辅佐的能臣数量过多,凡为所用,皆能容纳。刘皇叔广揽人才,但是早年却曾因一句话,痛失一员虎将,这名虎将武力值不弱于张飞
此人便是太史慈,他当年任郡奏曹史,因州和郡之间矛盾重重,而州先向上级发送奏章,郡守担心于己不利,派人阻挠,太史慈主动请缨前去阻挠,毁坏奏章,因此事被州家记恨,他为防报复,不得不背井离乡,远居辽东。当时孔融得知此事,对他留在家乡的母亲多加照拂,太史慈非常感激。
其后不久,孔融被贼人围困,不能脱险,太史慈认为此时报恩最合时宜。恰逢孔融寻找义士去向素有仁义之名的刘备求救,太史慈便毛遂自荐,抵达中原去游说刘备,将孔融被围一事娓娓道来。刘备听罢,喟叹道“孔北海也知世间有刘备吗?”此后派精兵去救孔融。
这可谓是刘备和太史慈最初和最后的统一战线,因为不久后,太史慈便拜在了孙策名下。明明与刘备结识在先,却反认孙策为主,太史慈为何舍近求远?其实细说起来,还是刘备的那句话将太史慈拱手送给了孙策。
刘皇叔素来仁义,但仁义之辈在听到他人遇险,且千里迢迢来寻求援救时,第一反应不是仔细询问情况,先去救人,而是感叹自己的名声远扬,让人不仅怀疑,刘备是否也是沽名钓誉之辈,不能急他人之急,而是将自己的名誉放在首位?
此话一出,太史慈难免作此想法。而太史慈本人又是有罪在身,万一刘备为了自己仁义之名,而对他不加重视,或将他送出以求仁义之名,那岂不是认错主?
另外,此话也隐约透露了刘备的不自信,孔融被围发生在初平四年,曹操正如日中天,向东南扩充自己的实力,围困郯县,是名扬天下的人物。袁术当时也是权势极大,而孙策有其父的旧部作为底气,他自己智勇双全。
在这些当时的英雄人物中,刘备不过是平原县令,后来才升任为平原相,只是屈居一隅的小小人物,虽然有大志,却不得志,为别人听到自己的名字而心悦虽然情有可原,但难免透露出其底气不足。
太史慈此人,志向高远,在他后来去世时曾说起他的志向,即带三尺长剑,升天子阶堂。一个如此人物,定是不愿意投奔当时在群雄中相对落魄的刘备的。
后来太史慈投身孙策门下,为孙策安南方大事。他因为威名大震,曾被曹操寄书信招安,可谓是个英雄人物,只可惜刘备与他交际虽早于孙策,却错失此虎将,令人遗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