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将功成万骨枯”这句话不少朋友肯定听过,它出自于唐代曹松《己亥岁》,意思是1个将帅的成功是牺牲千万人的生命换来的,在古代,为了取得战功、军功的武将可以说是不计其数,正如同文人为了科举考试用尽大半辈子。
对于将士们来说,战功就是他们身份、地位的证明,刚刚结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阅兵式,许多老兵们戴着被他们保存得完好无缺、闪闪发亮的各种勋章,骄傲地昂首挺胸,勋章是他们功劳的见证,是他们的荣誉!
然而在古代,那些从最底层做起,毫无背景的小士兵又是靠什么来累积军功的呢?如何爬上高位呢?
在古代,中国的军功有袭爵制度,始于春秋战国,到了秦国时期的商鞅手里,达到顶峰,开始推行20级军功爵制。《战国策·韩策》中记载:“秦人捐甲徒裎以趋敌,左挈人头,右挟生虏。”
是什么意思?就是说秦军们光着膀子,左手拎着人头,右手夹着俘虏,十分勇猛。打仗已经很难了,为什么他们还要花力气拎着人头呢,不怕重吗?原来,当时斩首是可以累积军功的,杀得越多,军功越多,不过朋友们不要误会了,斩将、夺旗、破阵等也可以累积军功。
百人队一场战斗砍头超过30个,军官和队里所有士兵都能升爵1级,诱惑力可是相当之大。可是杀30人哪里那么容易?杀完了谁可以挂30个人头在身上?
而且审查人头的过程非常复杂,首先人头得有敌方甲士,还得露出喉结,避免用妇女小孩冒充,发型也不能太乱了,要看出是敌是友,层层审查,非常严格。
所以后来,从人头改成了耳朵。可耳朵太容易造假了,当时为了达到数量,打完仗的士兵们甚至晚上互相偷袭,夺取对方拿到的耳朵,真是乌烟瘴气。
唐朝大诗人王勃曾经写过一句“冯唐易老,李广难封”,说的就是当年关于军功的事情。汉文帝时期,云中太守魏尚上报军功时,被查到不符,立马被革职,冯唐为了他去纳谏,魏尚复职。
到了汉景帝时期,冯唐又多次直言纳谏,受人排挤,惹得皇帝把放到乡下去。等到汉武帝上位,有人推举冯唐,可那时候冯唐都90多岁了,白头花白,再也不能出来任职,所以比喻老来难以得志。
李广名气更大,但是也更加惨,李广当年抗击匈奴可是杀了不少人,当上了汉朝廷的中郎,后来更是立下赫赫战功,却到死没被封侯,其他一起当兵的不如他的人,都封侯位列三公。李广的军功一直不见涨,因为凑不满下一级的军功标准,最后落得个自杀身亡的下场。
到了东汉以后,军功爵制逐渐消失,到明朝万历年间,张居正为了重振军队战斗力,恢复了军功爵制,当然,刚执行的时候士气一路高涨,但内部的腐败马上出现了,士兵们为了奖赏谎报军功,甚至杀平民凑数,一时间民不聊生,所以军功爵制又退出历史舞台。
参考资料:《战国策》《说文解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