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乱世如何生存?看隋炀帝时期五位宰相是如何做的
创始人
2025-07-14 11:03:40
0

隋炀帝是历史上有名的亡国之君,但要说是因他一人而使隋朝灭亡,那也不尽然,因为这其中必然也有奸臣的推波助澜。在隋炀帝中后期,就有这样五位当朝宰相,他们用各自的方法影响着隋炀帝,诱使他一次次做出错误的决断,他们共同将隋朝推向了灭亡的深渊。而这五个人的结局却也完全不一样,有的死得很及时,富贵了一生,没有看到隋朝灭亡,这算是幸运的。有的因为跟隋炀帝过于亲近而被叛军斩杀。有的故意得罪隋炀帝,使隋炀帝疏远自己而保得一命,这时聪明的。还有一位甚至活到了唐太宗时期,还成了太宗李世民贞观一朝的宰相,甚至还成了与魏征齐名的诤臣,也是颇够传奇的。今天我们就来看看,隋末大乱时,当朝五位宰相的人生抉择,看看从中能得到什么思考。

《新唐书》中记载了这么一个历史片段,说是唐太宗贞观元年的时候,太宗刚即位,心气儿很高,想迅速把大唐治理成太平盛世。但他发现,朝廷上有很多人却已经养成了衙门习气,就是为朝廷办事的时候总喜欢吃拿卡要,以权谋私。太宗很生气,于是准备抓一个典型,从重处置,以儆效尤。

这一天,他安排心腹亲信从外地来长安,并假扮成贩卖布匹的小贩,以此来试探长安城门小吏是否以权谋私。谁知道这“小贩”刚走到城门口的时候,就被拦下了。城门小吏对该小贩是百般刁难,该小贩也是装着百般求饶,但无论跪地磕头还是好说歹说,小吏就是不让进城。小贩一看,表演到位了,于是“忍痛”拿出事先准备好的贿银,塞到了城门小吏的手中。这才艰难地进了城。

太宗得知此事后勃然大怒,居然真有人敢在他眼皮底下,打着朝廷的名号作威作福。于是太宗立即下令将所有刁难过过往行人的城门小吏都处斩。

这时候,一位宰相站了出来,对李世民说道:“小吏受贿,处罚他是应当的。但陛下用这样的阴谋诡计去骗取小吏犯法,这是一个皇帝应该做的吗?皇上您就准备以这种方式治国吗?”唐太宗一听,顿时感觉很汗颜,很惭愧。

而说这个话的人就是裴矩。唐太宗被他问得心服口服,当即废除了先前要处斩所有小吏的命令,改为依律处置。唐太宗还夸奖裴矩道:“裴矩能当庭面争,不阿谀奉承,如果满朝大臣都能像他这样,这大唐江山何愁治理不好呢?”而此时的魏征还没有得到太宗重用,所以在太宗刚即位的这段时间,裴矩就扮演着魏征直言敢谏的角色。

那么,这个裴矩有什么来历呢?说起来还真是传奇,因为他居然还是隋炀帝时期的宰相,受到隋炀帝极度的宠信,而且此人在隋朝时期名声就不太好,人们都知道他是佞臣,在朝廷上唯一做的事情就是揣摩隋炀帝的意思,然后曲意逢迎,哄隋炀帝开心,以此谋求富贵,甚至很多人都觉得,隋朝的灭亡,与此人也有很大的关系。

那么,隋朝的灭亡,和裴矩到底有没有关系呢?还真有,不过确切地说,不是裴矩一个人的原因,而是隋炀帝时期五位宰相共同的原因。这五位宰相分别是,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门下省纳言苏威、内史侍郎虞世基、黄门侍郎裴矩以及御史大夫裴蕴。这五位宰相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柔顺。《隋书·宇文述传》中形容这五人是“以水济水,如脂如韦”,意思就是像水一样柔和,像油脂一样顺滑。隋炀帝说什么,这几个人就听什么,完全没有任何不同想法和意见,更不会像裴矩在唐太宗时期当朝指出皇帝错误的那种大胆做法。在他们的眼里,朝政得失无所谓,隋炀帝的宠信才是最重要的。

有了这样五个人做宰相,隋炀帝即使犯了错也不知道,大隋王朝焉能不亡呢?

但要说这五个人看不出来隋炀帝会成为亡国之君吗?其实他们还都看出来了,他们都意识到隋朝将要在隋炀帝的手上灭亡,于是也都做出了各自的应对方法。至于他们五人之间,哪一个的做法最有启发意义,我们且一一来看。首先来看最受隋炀帝宠信的左翊卫大将军宇文述。

宇文述出身于关陇贵族集团,也算是一个名将,参与过隋朝平陈战役,并取得了战功。当年晋王杨广想除掉哥哥太子杨勇,争夺皇位继承权,正是宇文述出面拉拢了大权臣杨素和扬约,最终拥护杨广取得了帝位,是为隋炀帝。

但宇文述从本质上讲还是一员武夫,论文韬武略,各方面都差点儿,有的也只是一些权谋小术。这就是的宇文述既没有功高盖主的威胁,又十分听皇帝的话,所以隋炀帝十分宠信他。

而宇文述有多听隋炀帝的话呢?那几乎到了盲从的地步。《隋书》中描述他是“君所谓可,亦曰可焉;君所谓不,亦曰不焉。无所是非,不能轻重。”就是已经达到了“无我”的状态,隋炀帝的旨意就是他的一切,他也从来没想过要给皇帝提出意见或建议,也没必要费心去权衡朝政的利弊,这对他来说都无所谓,他唯一的原则就是,听隋炀帝的,甚至于用尽心思揣摩炀帝的想法,然后就往皇帝的心坎儿上说,哪怕这事儿对朝局十分不利,他也要干,为的只是让隋炀帝开心。

比如大业十一年八月的时候,隋炀帝有一次率领后宫妃嫔以及文武百官外出巡幸,这才他们来到了北方的雁门郡。而突厥的始毕可汗曾经被隋炀帝骗过,一直想报仇,于是当他得知消息后,便立即率领十余万突厥骑兵围了过来,将炀帝一行围在了雁门郡里,整整围了三十七天。而他带过来的数万人马,也在与突厥人的战斗中损失殆尽,按理说,炀帝应该好好犒赏那些活着的将士,至少给那些立了功的将士一些赏赐。但隋炀帝不想给,就把自己的想法暗示了下去,然后召集朝廷大员商议。

苏威和宇文述就说:“当初给将士们承诺的封赏太重了,要不还是别封赏了吧。”而另一位指挥大军击退突厥的大将樊子盖则愤怒地说道:“人无信不立,更何况陛下您呢?陛下难道忘记了危难之时,将士们怎样舍生忘死保卫陛下的吗?”的确,雁门之围的时候隋炀帝被吓怕了,队伍也没士气,于是他为了鼓舞军心,便承诺说,如能击退突厥,守城有功者,没有官阶的直接升为六品,赐物百段;有官阶者,直接提升两级。

所以如果真这么做,隋朝可能会出现大量冗官冗员,而且会有一些因雁门之战有功而崛起的军事新贵。所以宇文述和苏威既想方设法反对,又能借此站在隋炀帝一边,两全其美。

隋炀帝最终选择了宇文述和苏威的建议,也伤透了将士们的心。

经过这一次雁门之围,隋炀帝算是吓怕了,史载炀帝在雁门被围时,天天抱着小儿子杨杲哭,哭得眼睛都肿了,有几次突厥人从城外射的箭雨都射到了炀帝的脚面前,吓得炀帝不停地大吼大叫。于是从那以后,炀帝彻底失去了以往的雄才大略,整个人都颓废了。朝臣们就问他,从雁门离开后,咱们去哪儿。按道理来说,此时的隋朝已经天下大乱,作为皇帝,就应该立即回到京城长安,励精图治,拨乱反正,至少也应该先回到长安再说。可是炀帝却想去江都扬州,宇文述看出了炀帝的心思,苏威也看出了,并且两个人都已经明白,隋炀帝再这么离经叛道,隋朝恐怕要亡啊。于是两个人也都开动起了自己的小九九。

苏威率先对隋炀帝说道:“今盗贼不息,士马疲敝,愿陛下亟还京师,深根固本,为社稷计。”隋炀帝听后非常不高兴,让他现在回长安,不就等于让他去抵御各路起义军吗?说不定又要重新感受一次“雁门之围”,要是被起义军围在京城里,那就真完了,隋炀帝这样想着。但苏威不给他台阶下,不仅逼着隋炀帝回长安,还出言吓唬隋炀帝,说现在全天下都是起义军,您能跑到哪儿去,他还羞辱隋炀帝,说天下的起义军都够他征讨许多次高句丽了。

苏威的话真是句句往隋炀帝心上扎,把隋炀帝逼急了,直接下了一道旨意,将苏威贬为庶民,遣回原籍长安。苏威走后,隋炀帝还对着另一位宰相裴蕴怒骂道:“苏威这个老家伙,真是奸诈,竟然还以盗贼胁迫我。我当时就想抽他的嘴,只是看他是老臣,我才忍住的。(老革多奸,以贼胁我!欲批其口,且复隐忍。)”隋炀帝这几句话也真是“性情中人”哈!

苏威就这么离开了隋炀帝这条破船。至于他是有心得罪隋炀帝,以期被炀帝贬回长安,还是为江山社稷计而规劝隋炀帝,这就不得而知了。总之,他是幸运地活到了唐朝,还获得了唐高祖的接见,这也算是乱世当中一个不错的结局了。

那么,话又说回来了,隋炀帝为什么那么想去江都呢?因为他想去那里割据,他也知道中原很难收复了,所以准备留下两个孙子代王杨侑和越往杨桐分别守在长安和洛阳,守得住就守,守不住就算了,他自己在丹阳另建都城,大不了跟原来的陈朝一样,割据江南,还能继续作威作福。

宇文述看出了隋炀帝的意思,于是提出了一个缓冲的意见,他说道:“现在官员们的家人都在东都,皇上不如先去东都,再做打算。”隋炀帝一看有台阶下,就赶紧听从了他的意见。等到了东都后,宇文述又以东都附近有起义军为名,劝皇帝为了安危着想,驾临江都。隋炀帝就这么一步一步在与佞臣宇文述的双簧中,来到了江都。

不过宇文述在第二年的617年就去世了,而618年,隋炀帝就在江都被叛军杀害,隋朝正式灭亡,宇文述也算逃过一劫。

那么这五位宰相中的另外两位,内史侍郎虞世基和御史大夫裴蕴的结局是什么呢?自从宇文述死后,虞世基就成了隋炀帝面前最能说得上话的人了,也就是所谓的首相。虞世基这人有个特点,就是文笔好,脑子思路清晰,据说隋炀帝在位前期一天要处理一百多件朝廷大事,他都是扣头将处理意见告诉虞世基,然后让虞世基起草、下诏,虞世基每天就要草拟一百多道奏章,并且从来没有出过差错。所以他的才华有点儿像清朝雍正时期的张廷玉,都是极其卓越的秘书之才。但这样的人,也没有单独处理政事的能力,尤其在大事面前,更是拿不定主意。

隋炀帝到了江都后,所带来的人马几乎都是北方关中地区以及河洛地区的子弟,一开始隋炀帝还骗大家,只在江都待一段时间,时间长了,将士们就都不信了,于是纷纷逃亡,逃回北方的家乡,但隋炀帝每一次都是派人去抓,能抓回几个是几个,抓回来就地处死。于是到了大业十四年三月十日这天晚上,炀帝的禁军骁果军就发动了叛乱。叛军拥护宇文化及为首领,准备冲进宫中杀掉隋炀帝。可是动静太大,被五位宰相之一的裴蕴听到了,于是他情急之下就想了个办法,他准备伪造一个圣旨,把江都宫外所有的军队都交给大将来护儿调遣,来护儿是忠于隋炀帝的,所以裴蕴希望能依靠来护儿,将宇文化及的叛军镇压。

但是裴蕴想了想,自己单干的话,可能有点冒风险,于是就来找虞世基,希望由虞世基来伪造这道圣旨。听了裴蕴的想法,虞世基觉得行是可行,但他拿不定主意,他以前都是听隋炀帝的,现在让他自己拿主意,他有点心慌。于是他问了裴蕴一个问题:“你说的禁军造反的事情,到底是真是假,会不会是假的?是别人用来陷害我们的呢?”裴蕴一听,直接无语,两个人就这样错过了拯救隋炀帝的最后的机会。到了三月十一日凌晨,叛军攻进宫中将隋炀帝缢杀,叛军们觉得还不解气,就有找到裴蕴和虞世基两人,也一刀给宰了。叛军都觉得,隋炀帝这么祸害将士们,裴蕴和虞世基这些宠臣也是帮凶!

那么,在唐太宗时期成了诤臣的裴矩,此时在做什么呢?他在忙着结交底层将士,他也看出了隋朝气数已尽,于是无论对待谁都是彬彬有礼,都是慈眉善目,《新唐书·裴矩传》中记载他“矩性勤谨,见天下方乱,其待遇士尤厚,虽厮役皆得其欢。”意思就是对谁都很客气,尤其是下等军士。

当时隋炀帝见骁果军屡有逃亡,就问裴矩有什么办法,裴矩有建议说,可以让将士们自由自愿在江南娶妻生子,这样就心安了。隋炀帝还因此夸裴矩说:“人们都说你有奇智,看来此言不虚啊。”而将士们听说这件事后,都对裴矩感恩戴德。等到禁军叛变的当天,也有叛军将裴矩抓了起来,然后一大帮子叛军认出了裴矩,就都说道:“不管裴侍郎的事,不关裴侍郎的事,快把他放出来。”裴矩就这么活了下来,后来又被宇文化及裹挟,一路北上,又被窦建德掳掠,最终逃回了长安,归顺了新建立起来的唐朝,被唐高祖和唐太宗两代皇帝重用。

从这五个历史人物在乱世中的所作所为,你们能得到什么启发呢?欢迎在评论区交流。

相关内容

侃爷演唱会被吐槽像去米其林...
侃爷的演唱会曾遭遇吐槽,说其像去米其林吃白粥。这一评价看似奇特,实...
2025-07-14 12:39:56
原创 ...
李三万 摘要:甲午海战期间,北洋水师“济远”号管带方伯谦的表现历来...
2025-07-14 12:33:53
原创 ...
如果您喜欢这篇作品,欢迎点击右上方 “关注” 。感谢您的鼓励与支持...
2025-07-14 12:33:51
原创 ...
实际上,安禄山到底为何造反只有他自己知道。我们的现在想法就是基于后...
2025-07-14 12:33:38
原创 ...
在《三国演义》中并没有一个严格的武将排名榜,所以一般大家都是根据他...
2025-07-14 12:33:33
原创 ...
孝道文化一直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部分,古人们对于孝道文化有着独...
2025-07-14 12:33:15
原创 ...
毛主席和朱德共称为“朱毛组合”,用毛主席的话来说,“朱毛”离了任何...
2025-07-14 12:33:04
原创 ...
这是个很有意思的问题,很值得探讨,要解答这个问题,得从以下几个方面...
2025-07-14 12:32:59
原创 ...
导读: “任凭弱水三千,我只取一瓢饮。” 这句代表对爱情忠诚且...
2025-07-14 12:32:59

热门资讯

原创 女... 在民国的舞台上,有着一个个乱世枭雄,他们在这个乱世中你方唱罢我方登场。而除去战争与枭雄之外,还有着一...
原创 1... 1990年9月21日,89岁的徐向前病情恶化,尽管医生全力抢救也没能把他从死神手里夺回来。 这个曾立...
为什么非嫡非长的7岁刘彻,能取... 公元前150年,汉景帝刘启的宫廷内发生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太子更迭事件。年仅20岁的太子刘荣被废黜,取而...
原创 因... 最近小编特别喜欢一个人物呢,好几次的文章都是关于他,因为小编实在是太佩服他了。这个人呢,他本来有机会...
原创 清... 提到清朝第一美人,你能想到的是谁?有人说是孝庄秘史里风情万种的大玉儿,有人说是叶赫老女东哥,也有人说...
原创 近... 引言 正当从东海岸进行的探险展开的时候,斯坦利到达大洋海岸的消息开辟了崭新的、广阔的前景。曾经徒步走...
原创 时... 提到车臣,自然而然就会想到车臣战争、车臣叛军和恐怖袭击,在俄罗斯最动荡的那段时间里,车臣就像俄罗斯联...
原创 成... 成吉思汗到底有多强?曾经有个东亚人打得西方世界瑟瑟发抖,他就是成吉思汗。成吉思汗和他的子孙们通过三次...
原创 清... 清朝作为我国最后一个王朝,皇族的生活方式一如既往的奢侈!清朝皇帝对于吃饭非常的在意,不仅他们的饮食质...
原创 陈... 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年),十八岁的陈独秀从安徽来到南京参加江南乡试,当年考试的地点就在今天南京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