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前后为57位将军授予上将。
在授衔的背后,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尤其是上将初选时,远不止57位上将。其中,一些中将也曾经在上将名单之中,他们是谁?
这些人有郭化若、莫文骅、李天焕、廖汉生、程世才。
郭化若,1931年担一方面军代参谋长,因毛主席暂时离开红军领导岗位,他也遭到排挤。1932年因“托派”帽子,长达6年遇冷。他真正到作战部队工作,是在1946年。
在华东野战军中,他与虎将王必成搭档,指挥参与诸多战役,立下诸多战功。当部队组建野战兵团时,他晋升为兵团政委。
从战绩看,他从1932年到1947年华东野战军之前的15年中,一直在后方工作,战场战绩只有短短两年多。
莫文骅,1929年参加百色起义革命道路,在军队擅长做政治工作。被派往红军大学、抗大担任政治部主任。抗战时期,调任到留守兵团当政治部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他随南下部队作战,中途被调到东北。他在东北民主联军辽东军区政治部主任、副政委。当军区撤销后,1947年被派往4纵担任政委。塔山阻击战时,他展开政治动员工作,与司令员吴克华在基本指挥部指挥作战。
1949年,部队组建兵团,他调任14兵团政委。14兵团南下时,中央调刘亚楼当空军司令员,他又被派往13兵团担任政委,解放老家广西。
说起他的革命履历,功劳大于战绩,他十多年没有上战场,在战场工作也就短暂三五年时间。
李天焕,名气不大,资历却很深。红军时期,担任过红30军政治部主任;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长期在晋察冀军区负责具体的政治工作。1949年担任20兵团政委,察绥、平津、太原等战役。
廖汉生,很多将领来说,他参加红军有些晚,在1933年加入贺龙部队之前一直在游击队工作。因贺老总部队缺乏干部,他提拔很快,一年就升为师政委。抗战和解放战争一直在贺龙麾下,新中国成立时,他只是1军政委。
他在1952年评级时,被评为副兵团级,也是一个例外。评级一般是按新中国成立前的职务,他或许按照新中国成立后,担任西北军区副政委职务评级的。
程世才是红四方面军老资格,担任过代军长与李先念搭档。抗战时期,显得很低调,担任过抗大分校校长、中央党校四部副主任等职。解放战争时,他担任南满军区司令员,职务非常高,后被调离一线辽西军区司令员。
以上这5位,除廖汉生之外,都担任过兵团级职务。他们为何没有授予上将军衔?战绩不足,像郭化若、莫文骅、李天焕、程世才,长期在后方工作,在作战部队工作时间短,而廖汉生资历较浅。
授衔不仅是资历、职务、品德,还有战功。战功是军衔的基石,没有战功的将军,怎么能服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