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国际局势并未因此而得到积极的改变,反到因为20年代末的经济危机变得更加脆弱,原本就暗流涌动的各国关系开始变得紧张起来。
对于拥有广袤国土的苏联来说,如何在保证国内稳定的基础上,与周边的两大战争策源地——日本和德国搞好关系,就成了苏联领导阶层比较重要的议题,因为稍有不慎就有可能两盘皆输。
一、迫在眉睫的威胁
1931年9月18日,日本帝国主义悍然发动了对我国的进攻,"九一八"事变正式爆发。1933年1月,极力鼓吹法西斯主义的阿道夫·希特勒在德国建立了纳粹政权。
希特勒一上台就把取消《凡尔赛和约》规定的军事限制当作当前最迫切的任务,而其他的欧洲国家此时却采取了默认的态度。1935年3月,德国法西斯政府开始实行了普遍兵役制,开始加紧备战。而同样被法西斯主义荼毒的意大利军队于1935年10月悍然入侵埃塞俄比亚,一年后就野蛮地占领了该地。同年7月,西班牙内战正式爆发。
1936年11月12日,德国与日本在柏林缔结一项反对共产主义的国际协定,次年11月6日意大利也参与进来,"三国轴心"宣布正式形成。种种迹象表明,一场大规模的世界大战即将发生,而这场战争的影响将会带来深远的影响。
1938年3月,希特勒的军队侵占奥地利,这是希特勒德国征服邻国的第一步。英法对此提出软弱无力的抗议,只有苏联坚决反对德国的做法。后者还曾号召其他欧洲国家一同成立遏制德国会议,发表一个反对希特勒侵略的集体宣言,但苏联的倡议未得到支持。
在大国的默许下,捷克斯洛伐克成为了下一个猎物。这个东欧小国战略地位十分重要。它在不仅是向巴尔干地区扩张的桥头堡和向东进攻苏联的前进基地,同时也是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要地。
英、法等西方国家对希特勒的侵略扩张惊慌不安,深恐纳粹军队踏上它们自己的国土,于是对希特勒的侵略行径不断妥协退让,妄图把希特勒这股祸水东引,假德国法西斯之手消灭苏联。
为了创造这一条件,英法决定与苏联进行反侵略的统一战线。可自私的英法却建议,一旦德国发动侵略,苏联要向波兰和罗马尼亚提供援助,而它们自己却不对与苏联安全有切身利害关系的波罗的海沿岸国家承担任何援助的义务。这样的法式显然不被苏联所接受,后者要求三国任意一方遭到侵略,以及波兰、罗马尼亚、波罗的海沿岸各国、土耳其和比利时遇到侵略时,必须互相援助。
在出兵的人数上,三国也产生了巨大分歧,英法希望苏联用以抵抗侵略者的70%的兵力投入战场,可相反的若苏联遭殃,英法却表示只能派六个师支援苏联作战。最终三国的会谈以失败告终,欧洲大陆的战争威胁越发严重。
二、来自东方的战争
对苏联的军事威胁不仅来自西方,在它的东方也有着一支虎视眈眈的势力,这就是日本。侵占中国东北地区后,日军一直筹划发动侵苏战争。1938年7月29日,日军在中、苏、朝交界的张鼓峰地区,向苏军发动进攻。战斗初期,日军曾经短暂占领了苏联的部分领土,但不久之后,苏军便集结优势兵力开始向日军展开反击,日军几乎被全部歼灭。
付出惨重代价的日本被迫同意停止敌对行动,并于8月11日在莫斯科缔结了停战协定。但苏联远东边境的安宁没有持续多久。1939年5月11日,日军和仆从国部队在中蒙交界的诺门坎地区,向苏蒙两军发动进攻。史称"诺门坎战役"。
实战中,日本和苏蒙双方都出动了飞机、大炮、坦克等重型装备,其战斗规模较之前相比有了极大的增强。战线最长时达到了60公里,累计有二十万名参与了这场边境战斗,苏军的后勤也被发挥到了极限,西伯利亚铁路及其支线铁路在满负荷2个月的情况下完成了这场战争。
在135天的战斗中,苏蒙联军共损失9000人以上,日方损失的官兵超过5.5万人。武器装备上,苏军共有280余辆坦克和90余辆装甲车被摧毁,207架战斗机损失,几乎相当于投入总数的一半。
9月15日,日本驻苏大使与苏联外交部长莫洛托夫共同签订停战协定,双方宣布次日起停止一切军事行动。1940年6月9日,苏、日两国就边界问题缔结了协定,但日本威胁苏联远东安全的危险依然存在。直到1945年8月,苏联全面出兵东北才宣告正式结束。
三、一份"废纸一张"的协定
当东方的威胁暂时解除之后,苏联又重新评估起欧洲的战事来。当苏联和英、法的谈判破裂后,苏联不得不另寻出路,消除德苏之间的战争危险。而德国这边也吸取了一战时多面进攻的教训,决定将整个西欧占领完毕后。准备好充足的物资与人员,在一个合适的时机对东面的苏联宣战。
此时苏联驻外的情报人员也发现这一反常的举动,苏联高层决定趁此机会对军事力量进行发展,留出空余的时间进行备战。在这种复杂的背景下,1939年8月23日,纳粹外交部长里宾特洛甫抵达莫斯科,同苏联最高级别领导人举行会谈。
当晚,苏德签订了著名的《苏德互不侵犯条约》,在条约里,双方都明确了这一事实:任何一方成为第三国战争的目标,剩下一方将恪守中立,不向第三方提供任何物资、人员、技术上的帮助。双方也决定,不加入反对另一方的国际军事集团。
苏德互不侵犯条约的缔结,是苏联外交的一个胜利。苏联利用帝国主义之间的矛盾,挫败了英法祸水东引、坐山观虎斗的阴谋,摆脱了在孤立无援的形势下陷入东西两线作战的险境,并赢得一年半的时间加强自己的国防力量。
但该条约也使希特勒避免了东西两线同时作战,使希特勒在侵占北欧和西欧以后,能以半个欧洲的力量扑向苏联,造成苏联卫国战争初期的严重损失。当然这是后话了,此后苏联军民经过近五年的顽强抵抗与战略反击,终于在1945年4月30日,将象征胜利的苏联国旗插在了柏林国会大厦的顶上,也宣布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欧洲战场的全面胜利。
结语
纵观苏联在二战爆发前的外交活动,基本上都是以和平与局部冲突为主。在面对东西方两大战争势力威胁时,苏联也较为明智地选择了对抗与和谈相结合的方法,为自己未来的外交走向和发展留下了一条较为可行的道路。
参考资料:
1.《苏联历史1924-1991》
2.《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苏联篇》
3.《苏联外交策略白皮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