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
《人民日报》发表了一篇题为《跟随毛主席长征》的文章
,作者正是毛主席的警卫员
陈昌奉
。
在这篇文章中陈昌奉结合自己所见所闻和亲身感受,
深情回忆了毛主席从金沙江,到陕北根据地的一些故事
。
一位忘我工作、生活俭朴、心系普通红军战士的伟大领袖的形象跃然纸上。
当年,
陈昌奉是个“红小鬼”,他跟随主席长征那年也仅有15岁
,同时,他也是个优秀的党员,出色的战士。
那么,他是如何跟随毛主席一路长征的?他最后又当了肩负了怎样的重任呢?
接下来,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一下这位“红小鬼”的故事。
坚强的红小鬼
“红小鬼”指的是对中国工农红军中的小战士
,他们是一群经过枪林弹雨走向成熟的青少年。
这些十几岁的孩子们丝毫不逊色于大人
,翻雪山、过草地是他们别样的童年,“红小鬼”们在炮火的洗礼中长大,也是值得骄傲的战士。
我国年龄最小的红军战士在参与长征那年仅有9岁
,他在长征中甚至还担任了通信班副班长,新中国成立后这位最小的战士当上了正师级的干部。
这群“红小鬼”是红军中的特殊群体,而陈昌奉也是他们中的一员。
1929年,
14岁的陈昌奉背起行囊正式参加红军
,如果放到现在,他也只是一位上中学的少年。
陈昌奉成为红军的第一件事便是给
朱德
当勤务员
,后来,朱德见这个小战士踏实肯干、表现出色,第二年就将他推荐给了毛主席当警卫员。
陈昌奉在主席身边工作,一待就是整整六年。
他从一个孩子成长为了意气风发的青年,从小小的警卫员成长为了有担当的优秀干部,毛主席对陈昌奉的影响功不可没。
1931年,
这一年陈昌奉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正式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青团员。这也足以见得组织对这位小战士思想上、工作上的高度肯定。
三年后,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斗争中失利
,为摆脱国民党军队的围剿,红军决定开始进行万里长征。
身为毛主席的警卫员,陈昌奉自然也是长征大军中的一员。
很多年以后,当陈昌奉再次提起那段日子依旧会热泪盈眶,激动得无法自已。
当时,
红军战士们刚刚渡过金沙江
,陈昌奉到了营地就马不停蹄地找到;额一块木板。
“主席已经很久都没有好好休息了,我要赶快给主席搭个床,让他赶快休息一下。”
但当毛主席看到屋内的布置后却皱了皱眉头。
“昌奉,屋里怎么没有办公桌呢?”
“主席,您先休息一会吧,这样下去您的身体会吃不消的。”
“现在最重要的是工作,吃饭喝水都是小事。金沙江那边还有两三万战士在等着呢,这我不能置他们的生死于不顾。”
毛主席的这句话,让陈昌奉感到无比的震撼。
在他的心中,战士们永远比自己更重要,他将战士们放在心上
,这样的气度,让年轻的陈昌奉敬佩不已。
后来,
陈昌奉每次都会优先把毛主席的办公桌搭建出来
,长征不易,为毛主席搭好每一个办公桌是陈昌奉工作中最紧要的事。
除此之外,
陈昌奉还总是把各种地图、文件妥善地放置在自己的背包里
,主席有需要,他就能在第一时间找出来。
毛主席总是伏案工作到深夜,陈昌奉就会一直陪着他
,为他守夜,身为警务员,陈昌奉虽然年纪小,但他做得一点也不比其他人差
长征的艰苦岁月里,主席的一言一行深深影响着陈昌奉让他受益匪浅。
在长征时,
红军战士们在最缺衣少食的时候会吃树根、吃皮带
,这并不是道听途说,而是确有其事。
当初,陈昌奉跟随毛主席过草地时,没有任何东西能够果腹。
有一次,他在方便的时候看到了自己的腰带,瞬间眼神一亮。
“我的腰带是牛皮做的,既然是牛皮那就一定能吃啊!”
于是,
他便将自己的腰带丢入了大锅之中
,不久之后,他便将煮熟的腰带从锅里捞了上来,此时整条腰带都热气腾腾。
随后,他立刻上去啃了一口,
虽然味道不佳,但确实可以使用,甚至还有牛肉味
,因此,开始有越来越多的战士有样学样,将自己身上携带的皮制品丢入锅中烹饪。
如果放在今天,这样的事听起来可能十分的荒唐,有谁会吃自己的皮带呢?
但长征中的红军战士们,却让人止不住的心酸。
陈昌奉本可以在父母的羽翼下成长
,大可不必过着这种吃了上顿没下顿的日子,是坚定的信仰和不屈的意志支撑着陈昌奉。
“有志不在年高”,这句话旨在激励世人,只要有志向不管多大年龄都可以干出一番事业。
相反,只要有志向,小小年纪也依然可以闯出一片天地。
优秀的共产党员
1935年,毛主席所在的部队不幸遇袭,
虽然他们突出了重围,但敌军很快就追了上来
,数不清的炮弹在眼前爆炸,而陈昌奉不幸被爆炸波及,倒在地上怎么也站不起来。
此时,
一发炮弹正冲着毛主席所在的位置落下
,而警卫班长在关键时刻大喊了一声。
“主席!快卧倒!”
然后,
他立刻冲到了毛主席身前将他扑倒在地
,但他自己却壮烈牺牲了。
这一幕恰好落在陈昌奉眼里,让他久久无法忘怀。
班长用生命践行了使命,他那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令人肃然起敬。
陈昌奉在自己所著的回忆录中,详细记载了这件事。
有太多太多战士长眠在长征途中了,我们甚至连他们的名字都无从知晓。
毛主席也是从炮火中闯出来的,
许多人的牺牲才换来了日后的胜利
,先辈们用血肉筑起的长城,托起了新中国的明天。
后来,由于长征时卫生条件过差,陈昌奉不幸患上了疟疾。
在长征路上患病对战士们来说太正常了
,连日的高烧让陈昌奉昏昏沉沉,而卫生员则把他安置在了毛主席的床上。
夜半时分,毛主席回来了,床上的陈昌奉挣扎着要起身却被主席制止,
毛主席将他摁在床上,并嘱咐他要好好休息
,而他自己却在床边坐了一夜。
与毛主席相处的点点滴滴温暖着陈昌奉,在他心里毛主席就是最值得尊敬的人。
最后,红军部队到达了陕北革命根据地,
这里是万里长征的终点站
。
然而,
毛主席并没有好好休整,他拖着病体亲自布置作战计划
,指挥红军战士们获得了此次战斗的胜利。
这是一场酣畅淋漓的胜仗,也是长征中的最后一仗。
随后,红军大部队在陕北革命根据地积蓄实力,而陈昌奉经历了这次长征也变得更加成熟了。
有一天,毛主席找上了陈昌奉,语重心长地告诉他。
“昌奉啊,已经跟在我身边太久了,我不能耽误你的前途,去学习吧,学习一些文化知识,还有更广阔的的天地在等着你啊。”
毛主席的谆谆教诲深深触动了陈昌奉,这样关心战士们的领导如何不让人动容?
于是,陈昌奉在毛主席的推荐下进入了抗大学习。
在学校里他积极进取、吃苦耐劳,是众人的榜样,艰辛的长征路使陈昌奉成长为了一名合格的战士。
“我是穷人家的孩子,在家念不起书,参加革命的时候一个字也不识。那时红军每到一处都要贴标语,毛主席就利用行军的空隙指着标语教我认字。我的名字还是毛主席亲手教我写的。”
毛主席不仅培养了他,甚至还教他读书认字
,这让陈昌奉对毛主席感激涕零。
当陈昌奉从学校毕业后,便承担起了更重要的任务。
陈昌奉来到了更加广阔的天地,为国家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1946年,陈昌奉再次被委以重任,他受命前往山东。
临行前,陈昌奉向自己最敬爱的毛主席辞行。
回想他们一起走过的漫漫长路,陈昌奉潸然泪下,各种情绪交织一时间竟说不出话来。而毛主席只是欣慰地看着他。
等陈昌奉平静下来,毛主席对他进行了一番叮嘱,并拿出了一张背后题词的照片送给了陈昌奉,
上面写着毛主席对陈昌奉的期望
。
赶赴山东的陈昌奉时常用主席的题词警醒自己。
他在山东工作了好些年,并且担任过许多的重要职务,但他一直都恪尽职守,始终都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
在此期间,
陈昌奉先后两次荣立二等功
,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报答了毛主席的栽培。
出色的干部
直到1957年,毛主席视察山东,
陈昌奉这才重新见到分别数年的毛主席
。
当时,毛主席刚到山东便询问了接待的众人。
“小陈,陈昌奉来了没有?”
这让人群中的陈昌奉感动不已,一别数年,他没想到主席竟然还记挂着自己。
毛主席让陈昌奉走上前来,两人开始回忆着往日的峥嵘岁月。
但快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毛主席事务繁忙,只能在此稍作停留
,陈昌奉只得含泪送别了毛主席。
次年,毛主席来到济南军区,
在这里陈昌奉又一次见到了毛主席
。
当毛主席得知,自己曾经的警卫员现在已经成为副司令员的时候,他非常的高兴。
“你这个红小鬼,现在的官不小嘛!”
但陈昌奉并没有止步于此,
1964年他被调往了江西担任要职
。
在退休之后,
陈昌奉撰写了长达20余万字的回忆录
,那便是文章开头提到的《跟随毛主席长征》。
这本书以通俗简明的语言,描绘了长征前后毛主席以及红军战士们的生活
,打开这本书,我们彷佛回到了那个峥嵘岁月,毛主席和红军战士们鲜明的形象彷佛跃然纸上。
陈昌奉在书中毫不夸张地写出,是毛主席教会了他做人。
在长征时,
陈昌奉同毛主席一起借住在一个大户人家
,而这户人家有着各种稀奇古怪的小玩意儿,这些东西陈昌奉从来没有见过。
因此,年纪尚轻的陈昌奉,便开始按捺不住自己心中的诱惑。
“我偷偷拿一个应该不会被发现吧?”
几日后,
毛主席发现陈昌奉一直在捣鼓什么东西
,当他看清陈昌奉手中的物品时,瞬间就知道发生了什么事。
“你怎么能擅自拿别人的东西!马上还给人家!”
那是陈昌奉第一次见毛主席如此生气
,他深知事情的严重性,于是立刻原路返回,将这个稀奇物件送回了那户人家。
而陈昌奉也因此学会了“不拿百姓一针一线”这个道理。
即便是百姓心甘情愿的送给他们粮食、蔬菜,他也要按照市场价付钱
,可以说毛主席的伟大思想时时刻刻都在影响着他。
时光荏苒,陈昌奉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没有再见过毛主席。
1976年,毛主席溘然长逝。
陈昌奉知道这个消息后悲伤不已,甚至一度哭到昏厥。
“主席啊!我终是没能见你最后一面!”
1986年,陈昌奉在武汉病逝。
在他弥留之际,家人们听到病床上的陈昌奉喃喃自语。
“毛主席的生日快到了。”
此时,
毛主席已经走了整整十年,但陈昌奉却还惦记着为毛主席过生日
,他对毛主席的这份感情不禁让人动容。
陈昌奉是在毛主席的熏陶下成长的,
他也用自己的一生回报了毛主席的栽培
,而毛主席也他对他非常的欣慰与自豪。
在红军的队伍中有着许多的“红小鬼”,
而这些“红小鬼”年纪轻轻就在部队里担任干部
,他们是真正的少年英雄。
有人统计过,长征时红军将领平均年龄不足25岁,而在士兵中,平均年龄最大的部队也仅有20岁左右,有些部队的战士们,平均年龄甚至还不到18岁。
所以说,长征就是那个时代一群年轻人追求理想和信仰的一次壮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