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匡胤的皇位虽然来的“莫名其妙”,但同封建王朝的诸位皇帝一样,赵匡胤也想将自己的皇位传至千秋万代。
可宋朝前后的历史经历告诉赵匡胤,黄袍加身这件事不仅可以发生在他的身上,更可以发生在任何一位手握实权的人物身上。
如此一来,自己的皇位难免受到潜在的威胁,只有将这些潜在的实权人物清除,才能保证皇位的有序传承。
因此,便有了历史上著名的杯酒释兵权,那些曾经与赵匡胤一起打拼天下,而又手握大权重兵的武将,通过一杯酒被赵匡胤劝解返乡。
赵匡胤此举解决了那段动荡的历史当中,对皇位威胁最大的因素,他本人也十分安心,自以为高枕无忧。
但是,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杯酒释兵权虽然解决了隐患,但这些隐患并不全面,依然存在着漏洞,那便是赵匡胤的弟弟赵匡义。
谁都不会想到,赵匡义才是赵匡胤地位的最大威胁者,皇位虽然还在赵家当中流传,但赵匡胤的继任者已经变成了弟弟,而非儿子。
一、蓄谋已久的“黄袍加身”
五代时期朝代更替频繁,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也恰恰是这个事实给了赵匡胤发家起势的机会。
家族先辈已经在五代各国当中轮流任职,虽然不是一个系统性的大家族,但也为赵匡胤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郭威是赵匡胤登基的一个重要“引路人”,郭威的存在不仅在政治上对赵匡胤起到了提携作用,更是在人生发展上为赵匡胤指明了明路。
郭威在成为后周皇帝之前,一直在五代当中充当权臣,赵匡胤便在他的手底下做事。
在二人效忠的最后一个朝代后汉时期,郭威因受猜忌,发动了政变,上演了历史上第1幕黄袍加身,建立后周。
郭威的先例,为赵匡胤接下来的陈桥兵变,提供了成功的典范。
除了郭威的示范作用以外,赵匡胤在后周时虽然不是权力最大的那个朝臣,但他却懂得笼络人心。
赵匡胤有样学样,害怕自己在后周的境遇与郭威在后汉时的被猜忌一样,所以,提前着手培养自己的势力。
围绕在赵匡胤的身边有义社十兄弟,这些人为赵匡胤的登基提供了极大的助力,虽然每个人的兵权不大,但都身居要职,基本上都是指挥使一类重要的实权派将领。
为了扫清自己登顶宝座的阻力,他通过符太后的关系,将侍卫亲军司的掌管者李重进调离了京畿重地。
同时,又将自己的十兄弟逐渐扶持上更高的位置,还特别安抚了中立派。
如此以来,在赵匡胤这种温水煮青蛙的方式之下,他完成了新一轮的权力更替。
二、杯酒释兵权唯,独漏掉了赵匡义
等到大事已成之时,赵匡胤又吸取了郭威的教训,深刻明白自己的手下将领也有问鼎宝座的实力与机会。
如何稳固自己的统治,攥紧皇帝宝座,成为登基之后赵匡胤的首要难题。
杯酒释兵权便是赵普给他出的一个解决思路,按照这个计划,建隆二年的一个晚上,赵匡胤声情并茂的落实了杯酒释兵权。
他的十兄弟芬芬在第2天上表请辞,赵匡胤也大方的给予了特权与保障。
至此,在赵匡胤看来,动摇自己皇位的最大威胁就此解除。
此时,站在赵匡胤背后的,还有他的21岁弟弟赵匡义,看似年幼的赵匡义早已经在赵匡胤黄袍加身时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毕竟,自己的老婆作为后周符太后的妹妹,在赵匡胤夺权时为其增加了感情筹码。
或许正是基于这一点,使得赵匡胤对赵匡胤除了兄弟之情外,还有着感恩之意。
当然,刚刚得到皇权的赵家,整体势力还比较弱,除了一个22岁的赵匡义,就只有赵匡胤9岁和一周岁的儿子。
这种情况之下,想要保证皇位在赵家人手中,就必须实现皇位的正常交替,但按照五代时期的皇位传承,幼子即位往往会出现覆国灭亡之危。
因此,赵匡胤留着赵匡义似乎也有其道理,传闻当中金匮之盟似乎就传达了这一层意思。
但又有几人能够经得起皇位的诱惑,这期间,赵匡胤也曾动过改变赵匡义作为继承人的想法,奈何赵匡义在朝中的势力已经逐渐形成。
976年10月,赵匡胤的突然离世,使得赵匡义顺利接过了虚无缥缈的皇位,等到赵匡义坐稳皇位之后,赵匡胤留在人世当中的两个儿子也不出所料的死亡。
此后,北宋的皇位一直在赵匡义的子孙后代手中交替,等到了南宋时期,重新回归赵匡胤一脉那就是另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