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晚风暮雨
永历十三年(公元1659年),郑成功和张煌言统领十余万大军北伐,由于决策失误,明军在南京战役失利,损失近半,不得不退回厦门,仅仅几个月,郑成功的军力就从巅峰跌到谷底。
清廷闻讯,立即派安南将军达素率领1万多满洲八旗主力南下,企图乘机攻占厦门,一举消灭郑成功。
清廷令郑成功部下归降的将领施琅和黄梧,带水师掩护不擅水战的满洲八旗兵登陆,为了保证此战必胜,清廷还令沿海各省水师前往福建集结,同时令驻守广东靖南王耿继茂领兵进入福建,协助作战。
在正面进攻的同时,清廷还重金收买了一位名叫张德的厨师,企图下毒害死郑成功,幸运的是,郑成功及时发觉,免遭毒手,张德被乱箭射死。
清军计划分兵两路,夹攻厦门:南路由李率泰、黄梧带领从海澄出发,负责佯攻,目的是牵制郑成功水师主力;北路由达素、施琅率领从同安出发,八旗兵主力都在这一路,在水师掩护下,抢滩登陆,攻占厦门。
施琅的事迹,相信大家很熟悉,就不再赘述,下面简单介绍一下黄梧。
黄梧和施琅一样,都是郑成功的部下,精通水战,降清时,黄梧将郑成功的后勤辎重基地海澄县献给清廷,让郑成功损失惨重。
史书记载:““赐姓公未得台湾也,积蓄皆贮海澄,铁甲十万付,藤牌、滚被、铣炮、火药皆以数万计。”
黄梧得到清廷的嘉奖,被封为海澄公,有意思的是,降清后不受重视的施琅,正是在黄梧的推荐下,才得到清廷重用。
降清之后,黄梧一共招降郑成功部下文武官员200余人、士兵数万人,为清廷立下汗马功劳,得到后人袭爵12次的奖赏。
最令人发指的是,黄梧为清廷献上臭名昭著的《平海五策》,给沿海百姓造成巨大灾难!
黄梧这个家伙歹毒狠辣,但也确实是一位水战行家,他根据气象条件和水流变化,精心挑选了五月十日退潮时,发动进攻。
这样的话,清军水师可以在潮汐的推动下扑向明军,而郑成功的舰队却只能逆流中被动抵抗,一旦出击则可能被潮水卷到外洋上。
黄梧这一手,确实狠毒!
郑成功想不出破解之策,只得下令舰队顶风下锚,泊于海中,明军舰队虽然强大,但变成了各自为战,容易被清军水师集中优势兵力各个围歼。
战斗打响后,处于被动的明军,周瑞、陈尧策等将领先后阵亡,大将陈辉坐舰遭到围攻时,他下令点燃船上火药桶,与清军同归于尽。
爆炸过后,已经登上陈辉战舰的清军和附近船只上的清军数百人被当场炸死。
明军这种拼命的打法,让清军震惊,不得不放缓了攻势。
随着潮汐渐趋平静,郑成功下令舰队起锚反击,战场形势瞬间逆转,在船坚炮利的明军舰队打击下,清军很快溃不成军,死伤惨重,大批满洲白旗军官和士兵被击毙。
黄梧看情势不妙,赶紧溜走,南路清军彻底失败。
施琅将北路清军分为三部,认为只要有一部能避开明军水师登陆成功,凭借八旗兵的强悍的陆战能力,就可以占领厦门。
前两部清军遭到拦截,陷入苦战,而第三部则未遇阻拦,在赤山坪顺利登陆,船未到岸边,很多清兵就迫不及待跳入齐腰的海水里,往海滩上冲去。
就在施琅自以为得计之时,明军一支舰队赶到,和守军一起,用火炮猛轰清兵,清军在无遮无掩的海滩上,成为活靶子。
一顿炮火过后,登陆的2000多名清军,被打死1600多人,剩下的300多人举手投降,成为俘虏。
一路清军好不容易突破明军战舰拦截,开始进攻盖峙山,但遭到守军的火力杀伤,死伤惨重。
击败黄梧后,郑成功率舰队北上增援北部战场,他看到清军集中攻击盖峙山,立即派一支部队去袭击清军后方的重镇罗源,并在半路上设伏,伏击敌人援兵。
在船上颠簸得头晕目眩的八旗兵,面对明军的反击,毫无还手之力,损失巨大,关键时刻,郑成功堂兄郑泰又从浯屿率兵赶来夹击清军。
施琅和达素见状,急令撤退,不过仅有少量清军突围而出,大部分都被歼灭。
从广东赶来的靖南王耿继茂所部,听闻清军战败,立即掉头返回广东。
这次海战,郑成功所部共歼灭清廷核心主力满洲八旗兵约8000余人,各级军官数百人,取得抗清以来最辉煌的一次胜利,史称“厦门海大捷”。
败讯传到北京,顺治皇帝震怒,任命贝子洛讬为安南将军,令达素和施琅配合洛讬作战,戴罪立功,于七月再次进攻厦门。
清军再次战败,又有数千名满洲八旗精锐被击毙,使清廷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不敢继续进犯厦门。
参考资料:《南明史》、《清耆献类征选编》、《皇朝通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