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武则天把持朝政直至即位这段时间内,支持她的人有,比如狄仁杰;然而更多人则认为她大逆不道。武则天一生中都在与自己的政敌斗争,因此被她屠杀的臣子也非常多。不过这确实也是历史造就的结果,她身为一个女子,在古代这样一个皇权集中在男性的时期能够取得皇位并统治十五年的时间,已经是当时非常难得的创举了。
在武则天的政敌中,有一位比较特殊,他曾经是武则天的友军,与武则天持相同的政见,然而在武则天逐渐显露收复皇权的野心之时,又戛然而止,变成与武则天的对立面。作为唐朝的三朝宰相,裴炎的经历可谓是异彩纷呈。不过,正是由于他反对武则天,最后落得个身死的下场。
裴炎曾在弘文馆就读,并且考中科举,走入仕途。由于其才学精通,有治世之才,于是渐渐被重用。调露二年(680年),他官至同中书门下三品(唐高宗时期的宰相职位)。同一年,在朝堂上发生了章怀太子谋逆的案件,这也是历史上的冤案之一。其猜测一,武则天认为章怀太子权力过大,为了干预朝政所以给自己的儿子施加莫须有的罪名;其猜测二便是裴炎想获得权势,因为他当时也是被武后派去审讯太子的人之一。
章怀太子被废黜并自杀后,唐高宗立李显为太子,并在永淳二年(683年)时驾崩,于是唐中宗李显即位。而在李显即位前,裴炎已经坐到太子监国的位置,因此他之后顺理成章地成为监国大臣之一,同时与武后辅佐李显处理政务。不过事实上,当时他们的势力远远强于李显,毕竟李显是在唐高宗病逝的前一年才堪堪被封太子的,其储君之位过短,根本未积累多少人脉,他的势力在武、裴两人的压制下根本不成气候。
果然,唐中宗李显即位后,两人对他多有压制,其控制之意十分明显。嗣圣元年(684年),为了能够摆脱他二人的干扰,李显开始在朝中培养心腹,首先就是自己的岳父韦玄贞。不过他显然是压错了宝,韦玄贞不过区区豫州刺史,他自己还要依附着女儿的皇后之位夹缝中求生存,又怎能给他提供支持。
李显此计不仅没有在朝中立下脚跟,反而激怒了武则天和裴炎。裴炎质问他时,他居然回答:“我意让国与玄贞,岂不可?何惜侍中邪?”即便是戏言,这等大逆不道之言也绝不应出自皇帝之口,李显确实是过于急切了。
武则天将李显废黜后,又立自己的四子李旦为唐睿宗。唐睿宗和前面的唐中宗一样都是历史上比较特殊的皇帝,因为他们前后即位过两次。不过这位唐睿宗并不像他的帝号那样睿智,反而软弱无能,武则天在时被武则天控制,武则天去世时被自己的儿子李隆基控制。其实武则天后代中唯一能当大任就是之前已经被害的章怀太子,若章怀太子未被废,说不定能创造一个比李隆基开元盛世更强大的时代。
说回唐睿宗即位。当时,武则天利用手中权力,欲册立自己的祖先为王室,这使得裴炎顿生猜忌之心,认为其有吕氏之祸的潜在危险。他向武则天进谏后遭到了拒绝,从这时开始,裴炎与武则天的联盟开始破裂。在垂拱四年(688年),由于越王李贞之乱,武则天欲追究与之有关的韩和鲁王,裴炎极力反对之后,武则天在愤怒之余也开始提防裴炎,认为其已离心离德,与自己分道扬镳。
果然,裴炎已渐生反心。《新唐书·裴炎传》中写道:“炎谋乘太后出游龙门,以兵执之,还政天子。会久雨,太后不出而止。”裴炎也确实是不走运,因为天气没有成功刺杀武则天。但是纸里包不住火,这件事被武则天知道了,武则天已经打算除掉这个心腹大患。
光宅元年(684年)十二月,徐敬业发动了叛变,想推翻武则天。而裴炎这时候也趁机想让武则天把权力交还给唐睿宗,她以裴炎叛变为由将之打进了大牢,并向众人呈递了他叛变的证据——一张纸条,只见那纸条上分明只写了两字“青鹅”。众人都不解,武则天便命人解释:青鹅可拆分为“十二月 我自与”。另外在洛阳,曾在徐敬业叛变前流传过一首民谣:“一片火,两片火,绯衣小儿当殿坐。”这同时也是字解,意为两火代表“炎”,绯衣代表“裴”,小儿则代表“子”,当殿坐表示昌隆的“隆”,裴炎的字为子隆。
虽然这些都是传说,不过三人成虎,在有心人的发酵下,无论裴炎是否真的怀有谋逆之心,最后都会被处死。在古代的朝堂上,充斥着这样尔虞我诈的惊险斗争,如果一个不注意,可能就会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