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印度洋捞出明代石碑,内容翻译后,世人才知郑和下西洋的真实目的
创始人
2025-07-13 08:33:52
0

虽然朱元璋有很多儿子,但他就看长子朱标顺眼,虽然说朱标也有好几个儿子,但他就看长兄死去之后顺位成为长子的朱允炆顺眼,如果朱允炆也不幸身死,那么皇帝很有可能是朱允炆的长子朱文奎,不过有一个人显然等不了那么久,1402年朱棣叛乱,终究如愿以偿。

虽然上位不光彩,但后人对于朱棣的评价其实还好,虽然也讲他残暴,但更多强调他勤勉,至少不会像对待他爹朱元璋那样两极分化,这是因为他干了一件现代人经常提起,并且语气中多是敬佩和赞扬的事情——郑和下西洋。

朱棣是矛盾的,他一边维护明朝的海禁制度,另一边却锐意结交境外国家,事实上在郑和下西洋之前,朱棣就让尹庆出使过周边的一些地区,比如说印度的小地方,又比如说泰国的小地方,加上朱元璋创造的物质条件,航海知识的增加,这些都为朱棣派人出海奠定了基础。

1405年是郑和第一次下西洋,朱棣一点都不吝啬这方面的开销,当时一下就让他带着27000人去,其中有5个明朝军队,还为他打造了63艘航海船,最大的航海船高61.6米,长151.18米,这一花钱就是花了600两,吓得大臣们面无人色。

此后郑和来来回回耗时28年,花费的人力财力物力不计其数,连历史上都不敢有任何的总结和记载,且比起所谓的收入,其实郑和下西洋并未给当时的明朝带去多大的变化,更甚至因为他“厚往薄来”还引发了国内的钱慌,导致钱币大规模贬值。

按理说朱棣不是这么愚蠢的人,也不是这么铺张的人,很多人不相信他让郑和下西洋仅仅就是为了这么一个可有可无的结果,虽然现代人赞美他,但那是赞美郑和下西洋对于中外文明沟通上的一点作用,所以他让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一直众说纷纭。

《明史·郑和传》说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当初政变的时候,建文帝下落不明,对于朱棣来说始终是他心里面的一个结,绝不排除朱棣对嫡长子PTSD,但也有很多人说未必,因为郑和下西洋耗时这么长,期间朱棣已经将皇位稳固,完全没必要一而再再而三。

也有不少人认为这是出于军事目的,毕竟要说朱棣看到了航海对于文化的影响,那真是高看他了,所以普遍觉得他是想在遵从老祖宗海禁的政策同时,又能一劳永逸解决张士诚通倭国,还有南方军士水军的问题,至于郑和下西洋怎么间接解决的这些问题,实在弯弯绕绕。

还有一个说法相对来说比较靠谱,就是“宣扬国威”。中国传统政治理念就是“通好他国,怀柔远人”,而明朝也一直以来就有“不征之国”的传统,但明朝这么强大,不给人观摩观摩是种遗憾,于是朱棣就让郑和下西洋去“炫耀”,但也有人不相信朱棣这么好大喜功。

那么真实原因是?郑和下西洋时在各地都立过碑,很多人第一次接触“碑”都是墓碑或者烈士碑,上面是死去之人的生平简介,但碑其实还有一个功用,从东汉开始就有大量的碑石,上面纂刻的都是一些大事,主要内容都是歌功和立传。

公元1409年郑和第二次下西洋,途径锡兰(今斯里兰卡),然后在那里进行了布施,并且为这次布施立了《布施锡兰山佛寺碑》,公元1911年,中国处于清朝,锡兰为英国的殖民地,英国海军在印度洋捞出了这块碑,因为碑上的五爪双龙戏珠比较精致,就铺在了码头上。

后来英国工程师S. H. Thomli0n在这里修路,才发现了这块石碑,上面的波斯文和泰米尔文没有那么清楚,但中文还可以分辨一二,只见上面写着:“大明皇帝谴太监郑和、王贵通等昭告于佛世尊......永惟大德,礼用报施.....仅以金银、织金苎丝宝幡、香炉......以充供养......”

其实语气还是很诚恳的,但明朝的傲慢也很显眼,比如说“昭告”“仅以”就很大国风范,可以看出来朱棣让郑和下西洋真的就是“宣扬国威”,就好像豪商拿着瓷瓶在你面前夸,但只夸这个瓷瓶并不能完全显示自己的阔气,他还要送给你来满足优越感,朱棣就是这么个豪商。

不怪当时的锡兰国王亚烈苦奈儿认为郑和船队威胁到了自己,后来竟打算谋害他们,发兵5万将郑和等人围攻,只是郑和也不是傻的,察觉到不对劲之后,带着两千人趁机突围,然后直接冲到了首都抓住了亚烈苦奈儿,并带回了国,不过朱棣没杀他,锡兰就此开始上贡。

相关内容

原创 ...
在红军长征的道路上,“飞夺泸定桥”是关键一役。1935年5月29日...
2025-07-13 04:33:34
原创 ...
当殷商的历史传承到帝辛时,商朝初年的鼎盛早已不复往昔。尽管我们不知...
2025-07-13 04:33:32
原创 ...
孙绍祖,是贾迎春的丈夫,孙绍祖在家境困难时曾经拜倒在贾府门下,乞求...
2025-07-13 04:33:27
原创 ...
《史记》中有记载一段孔子所说的话:“春秋之中,弑君三十六,亡国五十...
2025-07-13 04:33:18
原创 ...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上海沪宁火车站出现一声枪响,被誉为“...
2025-07-13 04:33:06
原创 ...
两晋南北朝人物志-(四十三)支道林 谈到中国传统的宗教问题,无非就...
2025-07-13 04:32:55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原是一句民间谚语,最初的解释是黄河改道,...
2025-07-13 04:32:51
原创 ...
《列子·汤问》:“共工氏与颛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地维...
2025-07-13 04:32:45
原创 ...
文 ┃文化三家店 一说起赵普,人们立马想到 “半部论语治天下” ,...
2025-07-13 04:32:41

热门资讯

原创 赵... 赵匡胤的皇位虽然来的“莫名其妙”,但同封建王朝的诸位皇帝一样,赵匡胤也想将自己的皇位传至千秋万代。 ...
原创 听... 在历史上有一些事件,乍听起来好像很荒谬,非常的不可信,但实际上却是真实发生的,例如,古罗马人的平均寿...
原创 历... 很多人私信问黑狸狸,纯贵妃那么得宠,为什么,她在继后争夺战中败给了平平无奇的那拉氏?今天,黑狸狸就这...
原创 四... 红四方面军走出许多能征惯战的名将,像许世友、陈锡联、王近山、杜义德、洪学智、陈再道等等。 还有一些...
原创 考... 本文为林屋公子“文物里的早期中国”系列010:周祭谱 上一期我们讲了夏朝,因为目前所见记录夏朝的文献...
日本老兵证言揭示侵华罪行 民间... 今年8月15日是日本战败并宣布无条件投降79周年的日子。随着时间推移,大部分战争亲历者已经离开人世,...
原创 书... 在上个世纪,日本侵略我国的土地,中国人在战场上浴血奋战,为了将日本人赶出中国领土,付出了最后一滴血。...
原创 苏... 说到合纵连横,那么大家肯定不会放过两个人,那就是张仪苏秦。张仪提倡连横,苏秦提倡合纵。在司马迁的《史...
原创 二... 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几乎没有人会怀疑在商朝之前,我国还存在一个夏朝,并且这个夏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
李伟: 赤诚为公赢民心 青春年华时,他从家乡入伍,十年的军旅生涯,他为祖国和人民守卫安宁,而立之年时,他成为人民警察保民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