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的军委扩大会议,参会人数超过1400人。在这次会议上,训练总监部被指认为教条主义的“司令部”,而军事院校则是所谓的“大本营”。作为主要负责人的萧克部长和刘帅成了被重点批判的对象。刘帅在会上的表态谦和诚恳,以主动检讨的方式,把责任揽了下来希望能够息事宁人,他也没有受到过多的追究。
刘帅德高望重且身居元帅之位,大会对他手下留情了。但萧克就没有那么幸运,他被撤去了训练总监部部长的职务,而且连续受到长达4个月的批判,是“反教条主义”时全部相关将领里面被批判时间最长的,身心备受折磨。
萧克遭到打击,除了时代背景的因素之外,导火索是他1958年2月间写给彭总的一封信。信里面的内容与首长的观点不和,萧克洋洋洒洒写了数千字。结果彭总根本就没有回信,反而在军委扩大会议上给予了火力猛烈的反驳,这是萧克万万没有想到的。这封信到底涉及什么内容,竟导致了这样严重的后果?
早在1957年,针对军事学院存在所谓“教条主义”的问题,已经有工作组进驻调查并且得出判断,给予了相关的工作指导和批评。此时情况尚不算严重,没有到达第二年军委扩大会议上集中批判的程度,也没有任何将领真正受到追究、免职之类的处理。但是萧克将军的政治嗅觉有短板,彭总已经在中央的相关会议上提出:只谈正规化、现代化的建军口号是不全面的,没有联系革命、突出政治。
但是萧克没充分领悟其中的核心思想,当时中苏关系已经有所转变,中央反对教条主义,事实上是要避免军队苏化程度的加剧。萧克则坚持认为,学习苏联军队的先进技术、经验、装备都是有利于人民军队发展的,为此他专门写了一封信,开诚布公地表达对彭总讲话的不同看法,相当于是主动撞上了枪口。
萧克在信中提出:正规化现代化,在建国之后的军队建设中是非常必要的。因为战争年代我军长期在广大农村地区发展,除了中央在政令和战略思想上的统一领导之外,各战区军队的编制、装备水平、规模、训练等等都有很大的区别。所以那个时候突出政治是现实的、必要的,但建国之后情况完全变了,有了统一的经济基础和广阔领土,把军队正规化和现代化作为首要发展目标,是做大做强的正确思路,这个提法没有错误。
如果仅仅是讲这些,未必会彻底激化和彭总之间的矛盾。但萧克在后面进一步补充:正规化现代化的建军思路,也是中央多次开会确定下来的方针,包括军委和国防部相关领导同志都确认过,并非脱离政治脱离革命的表现。这一段表述真正触及了彭总的底线,被认为是“挑国防部的刺”,将彭总的军。彭总在读信之后未明确回复萧克,但这封信成了几个月后军委扩大会议上的重要批判依据。
萧克将军的理论和认识水平是很突出的,但政治上不敏感,在不合适的时机写了引起误会的信。萧克的这种特点,在历史上有过一些体现。比如在井冈山建军时,萧克在红四军领导权问题上的表态;红一方面军和红四方面军就北上、南下问题的争端(萧克没有反对红二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他的态度不利于自己的日后发展。这并不是萧克将军人品上的问题,而是在相关方面并不擅长,毕竟人无完人。
在1958年,萧克终于因此吃了亏,被错误地定性为反党右派,免去了训练总监部部长的职务,甚至连这个部门也被一并取消,训练总监部成了建国后军队总部八大部中第一个被正式撤销掉的。好在萧克将军在八十年代获得了中央的平反,而他也表示“不记恨彭老总当年对他的批判和误解”,体现了一位革命家的高风亮节和敦厚品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