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1年,武昌起义如燎原之火,席卷神州大地。潜龙在渊的袁世凯看准时机,巧妙两面出击,极力促成和解。次年,清廷与革命军达成一致,结束了清帝国绵延两百余年的统治。溥仪宣布和平退位,成为末代皇帝。然而,他保留了皇帝尊号,与后宫妃子、内侍亲信继续居住在紫禁城。在这方小天地里,溥仪仍然做着他的皇帝梦。
随着清朝的灭亡,庞大的皇族落魄不如鸡。有的继续在皇帝身边或凭借家财享受惬意生活,而有的流落街头,甚至遭受仇家的报复。在这众多皇亲国戚中,有一人经历起伏颇大,他是溥仪的族侄——爱新觉罗·毓崇。
毓崇出生于1903年,与溥仪年龄相仿。他的父亲是溥仪的堂兄弟,按辈分他应该称溥仪为族叔。1912年,毓崇奉旨入宫,成为年幼的溥仪的贴身侍读。叔侄俩一同学习汉文经史,在皇宫内嬉戏玩耍。后来,溥仪赐予毓崇头品顶戴,并特准其在“紫禁城内骑马”。
然而,1924年,冯玉祥发动首都革命,溥仪和满清遗老们被赶出皇宫。溥仪安顿在天津,毓崇一直随行,直至1931年,溥仪动身去往长春。日本侵略者在东北扶植伪满洲国,为显示正统,拉溥仪出来担任康德皇帝。毓崇成为溥仪的侍卫官,还兼任内侍官和掌礼处理事官,地位颇为显赫。
1945年,日军的侵华战争宣告破产,伪满洲国灭亡,毓崇开始颠沛流离的逃亡生活。两年后,他回到长春,但已无路可走,只能在大街上捡拾破烂为生。幸运的是,他通过唱八角鼓赚得些路费,最终来到北京并在文物收藏家张伯驹先生家谋得一份传达员的工作。1958年,毓崇成为北海公园画舫的工作人员,与时任北京副市长吴晗相识,结下深厚友谊。
1965年,爱新觉罗·毓崇去世,享年65岁。回顾他的一生,少年入宫,风流得意,长春城内曾荣辱,最终平凡,一生传奇戛然而止。
毓崇的人生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画卷,他经历了宫廷辉煌、流亡颠沛、艰苦谋生,最终在北京结交知己,过上平凡而充实的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