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40年,在新一轮的宋金大战中,南宋大军不仅顶住了金军主将完颜宗弼(金兀术)发起的新一轮攻势,先由刘锜在顺昌之战中打败金军十万大军,使之南下淮西的计划破产。
随后,岳飞率领的京湖(豫鄂地区)宋军又出鄂州,襄阳一线,直扑河南,试图收复东京汴梁。岳飞军在这一年6月又在郾城之战中击败了完颜宗弼率领的精锐骑兵铁浮屠和拐子马部队。随后岳飞大军收复洛阳和郑州,兵锋直抵开封城外的朱仙镇,并在朱仙镇外再次击败完颜宗弼。
此时,河北,河东的反金义军纷纷四处出击,宋军只要再次前进就能收复汴梁。金国宫廷内部也出现了主张撤军返回幽州以北的意见。岳飞还发出了“直捣黄龙府”的提议。
然而,临安朝廷却在此刻接连发出召令,要求岳飞撤军,岳飞无奈撤退,河南大片土地再次被金军拿下。而宋金之间也达成了绍兴和议。
至于撤军之后的岳飞,也很快在宋高宗的默认,以及秦桧,张俊,万俟卨,金国方面的要求下,与部下张宪,长子岳云一起,以“莫须有”的罪名下狱处死。
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场悲剧,促使赵构杀死岳飞呢?
1、岳飞为什么会死?
岳飞之所以被赵构等人杀害,其原因无非是以下几个。
首先,与金国讲和,放弃北方旧土已经是赵构等人的既定战略。
赵构是一个彻头彻尾的权力动物,当初继位的时候,便在北伐的事宜上表现出不积极的态度。靖康之变发生的第二年2月,宋徽宗,宋钦宗被押送到会宁府的途中,其实赵构当时已经以天下兵马大元帅的名义聚集了大量军队,且他本人就驻扎在应天府(商丘),他完全有机会出兵解救父兄,但他没有,只是。
后来宗泽收复开封府之后,在身边聚集数十万军民,多次上书北伐,而赵构屡次阻拦,熬到宗泽去世都不同意,气的宗泽只能在临死之前长叹“过河!”
1127年8月,赵构在扬州逃命途中,听到太学生陈东,抚州进士欧阳澈劝他支持李纲的抗金路线时,勃然大怒,全然不顾祖宗立下的不杀士大夫规矩,斩了陈东和欧阳澈。次年金军南下“搜山检海”,赵构看到金军南下势如破竹,吓得不行,尤其是在金军攻扬州之战中,赵构直接吓得不举,失去了生育能力。
而在此后,他又多次逃亡海上,不断向金人提出议和。即便等到后来南方局势稳定,宋军多次击退南下金军,赵构也仅仅是满足现状,而不是积极收复旧土。在绍兴和议之前,赵构直接罢免了主战的赵鼎,刘大中等人,并以生母韦氏,徽宗棺椁都在金朝为由反对北伐。
这样一个对金朝畏敌如虎的君王,自然而然会和岳飞这种一心北伐的将领产生矛盾。而当岳飞的这种矛盾积累到一定深度时,赵构自然也会使出杀手锏,无所顾忌。
而金国也明确表示要杀岳飞才能达成和议。因为,金国在和宋朝的多次战争中,已经充分意识到岳飞的作战才能,他们非常害怕岳飞会威胁他们的统治,所以,完颜宗弼等人直言:不杀岳飞,谈判就不能成功。在这种压力下,急于求和的赵构等人自然是要答应金国要求的。
其次,秦桧等亲金派在宋廷内的势力已经树大根深。秦桧在徽宗,钦宗朝时,也一度是力主抗金的热血男儿,但在靖康之难时,秦桧夫妇被金军俘虏,随徽钦二帝在东北过了一段苦日子,其斗志也逐渐被磨损。
秦桧在此之后,于1130年被金朝释放回国。他一回国,便向赵构上书求和,并帮助赵构代笔写协和相关的文书。此后,秦桧官运亨通,一路从礼部尚书,参知政事做到了知枢密院事,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当上了宰相。秦桧又利用赵构的信任,在权力斗争中打掉了吕颐浩,张浚,赵鼎等一大批手握实权的主战派。
等到岳飞最后一次北伐的时候,朝廷里的文官已经大部分都是秦桧一党。以至于赵构都感到秦桧尾大不掉,难以收拾。因此,当秦桧决定陷害岳飞之时,朝中已经没有多少人能替岳飞说话。
再者,赵构对于岳飞等军事将领的不信任,对军权的掌握欲望愈发强烈。
宋朝本来就有浓厚的重文轻武的气息,对武将严防死守,害怕武将造反。赵构对此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毕竟,就在1129年赵构南逃浙江时,时任御营后军,右军的两位统制官苗傅,刘正彦就曾起兵兵变,杀掉赵构的亲信,并逼迫赵构退位,禅让给儿子赵旉,自己变成了有名无实的太上皇,被软禁。此后苗刘兵变虽然被平定,但赵构却就此埋下了阴影。
南宋初期,赵构身边能掌握的军队也一度只有御营及江南周边部队。张俊,岳飞,韩世忠,刘光世,张浚等人直接控制的部队数量要更多。而且,这些军队的军需往往也要赵构提供。
这其中,岳飞军虽然并没有耗费太多临安方面的钱粮供养,但岳家军在收复湖北大片土地后,的确在鄂州,襄阳等地拥有了极大的影响力,且兵马数量达到了10万之众。在这种情况下,赵构当然会害怕岳家军,害怕岳飞他们威胁到自己对地方的控制,对军队的把控。
岳飞死后赵构的一些行为也似乎从侧面印证了这点。毕竟,岳飞死后,赵构立即打散了岳家军,将其大量将领外派。
比如,岳飞旧将牛皋在其死后先是被升为真定府路马步军副统总管(此时真定还在金国手中),然后又调往湖南担任荆湖南路马步军副总管。
另一位将领王贵尽管也在最后时刻抛弃了岳飞,但也没有获得信任,在岳飞死后出任侍卫亲军步军副都指挥使等闲散职务,后来更是远调福建,再也没有被重用。
甚至于,韩世忠在岳飞死后,也被剥夺了兵权,转入临安担任文官。可见,岳飞死后,宋朝的武将有不少都受到了打压和排挤。
至于民间所谓“迎回徽钦二帝,威胁皇位”说更是完全站不住脚。
毕竟,宋徽宗死于1135年,事情发生在岳飞被害的好几年前,连灵柩都送到临安了。而宋钦宗当时已经是阶下囚,已经多次表示只要回家根本不渴求当皇帝。这种状况下,岳飞之死于其常谈的“北伐,迎二圣”根本没有什么关系。
2、岳飞之死的后果
岳飞之死直接促成了绍兴和议。
而绍兴和议主要达成的条款便是以下几条。
第一,宋朝皇帝向金朝称臣,并接受金朝皇帝的册封,每逢金朝皇帝生辰以及每年元旦,宋廷都要遣使朝贺。
第二,宋,金两国划分边界,大体上呈现出大散关至淮河为界的态势。大散关以西的秦州一半划给金国,淮河以西的商州一半划给金国,唐州,邓州全部割让给金国。
第三,宋廷每年向金朝纳贡25万两白银,25万匹绢布。
从这些内容来看,宋廷作为在战场上占据优势上一方,享受的却是实打实的战败国待遇。这也难怪会有许多宋人深以为耻,给后来宋朝的继续北伐提供了发挥空间。
当然,绍兴和议不可能带来永久的和平。19年后,金朝皇帝完颜亮又再次出兵60万,全面伐宋,并亲率一路人马杀到金陵城外的采石矶。所幸宋军全力抵抗这才挫败了金军南侵,而在反击战中,岳飞旧部出身的李宝,毕再遇,孟林(孟珙之父)也取得了优秀战绩。可见,岳飞留给宋朝的军事遗产非常丰厚。
此后数十年间,宋朝再也没有得到岳飞最后一次北伐时那般有利的北伐条件。南宋此后虽然在宋孝宗,宋宁宗时期两次北伐,但均被金军击败。
这两次北伐失败,除了南宋军事战略,战术上的失策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因为金国已经在这一时期充分消化了北方地区,获得了这些地区的人力物力财力,宋军北伐再也无法向岳飞时期那般轻易收获民心。以此来看,当初宋廷召岳飞撤军,实在是短视至极。
历史的黑色幽默在于,当年构陷岳飞的很多人,后来的下场都还不错。
比如,赵构在岳飞死后,又在南方平稳的统治了22年,后来又在1162年禅位给养子赵伯琮(宋孝宗),继续当太上皇,直到1187年才去世,活了81岁。
秦桧在绍兴和议后坐稳了宰相宝座,于1155年以66岁的年龄去世,死后还被追赠申王。宋孝宗时虽然剥夺了秦桧的爵号,还用了缪丑的恶谥,但宋宁宗时期又全面恢复了待遇,可以说,并没有受到惩罚。
参与构陷的万俟卨死于1157年,生年75岁,生前受到赵构重用,官至宰相。张俊则官至枢密使,太师,封循王。
可以说,风波亭一事,真是好人无好报,坏人走好运啊。
参考资料:
1,元朝-脱脱,阿鲁图-《宋史.本纪卷第二十四-高宗本纪》
2,元朝-脱脱,阿鲁图-《宋史.列传第232卷-奸臣传-秦桧》
点和
说说你的看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