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代,西方列强通过大航海带来的红利,迅速走向富强,但他们并不满足,为了攫取更多的利益,开始用坚船利炮入侵东方的中国。当时统治中国的清政府无力抵抗,接连失地赔款,引得社会上下一片哗然。为了改变这一不利的局面,一大批有卓远见识的清朝重臣开始变法以求自强,张之洞就是其中具有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张之洞1837年生于贵州一个官宦家庭,自小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加之他天资聪慧,12岁时便以才学闻名于乡里。1850年,张之洞在父亲的鼓励下参加了县试,高中首名,被授予秀才。15岁那年,他前往顺天府参加乡试,又拔得头筹,被擢升为举人。
按照常理,张之洞接下来应当顺势参加会试,一鼓作气考取进士之位。但他却奉行孝道,毅然返回家乡,帮助父亲管理军队,镇压叛乱,后来父亲去世,他又依照礼制守孝3年。直至1863年,张之洞才重拾科举之路,得偿所愿金榜题名,依照旧例进入翰林院任职。
1876年,俄国悍然侵占新疆伊犁,张之洞立即上书痛陈失地之害,请求朝廷武力驱逐外敌。慈禧很重视他的建议,一一准奏,同时调他前往总理衙门参议军事。自此开始,张之洞的仕途越发顺利,4年间竟一路升迁至山西巡抚。
那时山西的清朝官员消极怠政,只顾消遣娱乐,全然不管百姓的死活。为了整改这一乱象,张之洞联合御史台,制定官员考核标准,凡不合格者均上书朝廷请求罢免。同时重组军队,救济百姓,并在当地修厂炼铁,提振经济,又广纳贤才,协助自己治理山西。
1883年,张之洞被调往广州防备法国入侵,他集结一切力量,艰难抗争,将国家损失降到了最低。6年后,光绪皇帝决定学习西方,以振兴中国。张之洞立即响应号召,先主持修建了卢沟桥至汉口的铁路,并牵头开办铁厂、织布厂等企业,又接连建立自强学堂、三江师范学堂等西式学校,培养了一大批先进人才。这些学堂后来经过发展,演变为武汉大学、南京大学等顶级学府。
张之洞的声望由此越来越高,被当时的人誉为“香帅”,即便清政府覆灭后,大家仍旧奉他为晚清第一名臣。但他的儿子张仁蠹却是个十足的败类,丢尽了张家的脸。张仁蠹出生于张之洞63岁那年,老来得子让张之洞非常高兴,对张仁蠹自然是极尽宠爱,不论是物质和教育都要给予他最好的。
张仁蠹继承了父亲读书的天分,一举考入北京大学,毕业后进入北洋政府教育部工作,26岁受到打压,被派往地方当县长。七七事变后,日本人迅速占据大片中国国土,并着手开始组建伪政权。张仁蠹经不住威逼利诱,居然投敌卖国,赶赴武汉担任汪伪政府的高官。1945年,中国赢得了抗战,张仁蠹担心被清算,四处逃窜,但最终还是在北平被捕,判处无期徒刑。新中国成立后,他又被公审,改判为死刑立即执行,也算是为张之洞清理门户了。
张仁蠹算是张之洞一生最大的败笔,他的宠爱让儿子生出了骄纵之情,且抗压能力极差,一旦受到委屈,极易产生报复心理,做出错事。除此之外,生活在蜜糖罐中的孩子不了解民间疾苦,缺乏怜悯之心,长大后会变得极其冷血,唯利是图,为了钱和权不择手段。倘若张之洞当年懂得如何正确地教育这个小儿子,那么中国可能会少一个卖国贼,多一个保家卫国的英雄!